程醉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栏目通过向小军迷介绍、展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兵器,反映出70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惊人成就;同时也希望借此提升小军迷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大家在感受祖国日益强大的同时,认识到和平的可贵,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手枪是最早出现的自动装填武器。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第一任妻子秀芹到县城传递情报,回来的路上她用李云龙送她的勃朗宁手枪打死了两个敌人,并且缴获了两支手枪。事后,李云龙告诉她说,那两支手枪一支是日本的“王八盒子”,另一支是德国的“镜面匣子”。这段情节很符合史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我军指战员使用的基本都是从战场缴获来的世界各国所生产的手枪。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又生产了哪些制式手枪呢?它们各自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小军迷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51式手枪
这款手枪虽然生产的数量和列装的范围都不大,但它在我国手枪历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因为51式手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军第一种制式手枪,也是我军第一支制式武器。
1951年,为了解决我军因为手枪种类繁多、口径繁杂等原因带来的零配件以及枪弹的供应等问题,我军军工技术人员对苏联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进行了测绘,并成功进行仿制——这就是1951年式7.62毫米手枪,简称51式手枪。
苏联TT-33手枪是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费约道尔·巴基雷必基·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由图拉兵工厂所生产的一种半自动手枪,该枪口径7.62毫米,全长196毫米,枪管长116毫米,重854克,容弹量8发,战斗射速每分钟25发,弹头初速每秒420米,有效射程50米。
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51式手枪迅速装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4式手枪
54式手枪是迄今为止我国生产量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没有之一。
1953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全套TT- 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的图纸以及相关技术资料。同时,针对51式手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于1954年完成对击发阻铁、扳机架后端、枪管外部的闭锁卡槽等部件改进后定型,取名为54式手枪,随即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54式手枪由枪管、套筒、套筒座、复进机、发射机、弹匣及瞄准装置七大部件组成,口径7.62毫米,全長195毫米,瞄准基线156毫米,装弹重940克,战斗射速每分钟30发,弹头初速每秒420米,有效射程50米。
54式手枪主要配给我军初级指挥员及特种兵,用以在近距离内攻击敌人和进行自卫。它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又结实,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同时价格低廉,穿透力巨大。
54式手枪发射7.62毫米钢芯弹头最大飞行距离可达1630米,虽然其有效射程仅为50米,但实际上在100米的距离上仍然有杀伤力,在25米的距离上它能射穿3毫米厚的钢板、10厘米厚的木板、6厘米厚的砖墙、35厘米厚的土层。
54式手枪在我军服役超过50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时,54式手枪出厂号码就已有了“35000000”这个数字,也就是说,它的生产数量早已经超过了3500万支。
59式手枪
59式手枪是我国为了供给指挥员以及保卫人员在近距离使
、用,而于1959年对苏联马卡洛夫手枪仿制而成的产品。它采用了自由后坐式工作原理,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廉,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都要算是最好的紧凑型自卫手枪之一。
59式手枪口径为9毫米,全长163毫米,枪管长93.5毫米,瞄准基线长130毫米,重810克,弹匣容量8发,战斗射速每分钟30发,弹头初速每秒314米,有效射程50米。
59式手枪的最大特点是弹匣为镂空设计,这样既可减轻枪体重量又方便观察余弹数量。因其枪柄护手为棕红色塑料半包,并且上面有一颗五角星图案,所以它也被称为“红星手枪”。
64式手枪
64式手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手枪,它于1964年设计定型,故而得名,但直到1980年才得以大规模生产。
64式手枪具有小巧轻便、外形美观、易于维护保养、射击可靠性好和精度高等优点,主要配备给部队的中高级指挥员。由于它曾经被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国要人,因此也有“将军手枪”的美称。
64式手枪由枪管、套筒、复进簧、套筒座、击发机和弹匣六大部分组成。它的口径为7.62毫米,全长155毫米,重560克,弹头初速每秒295~315米,弹匣容量7发。为了满足最大限度的安全可靠要求,它设计有手动保险、跌落保险、击针保险以及不到位保险,甚至还有弹膛有弹提示。它的有效杀伤距离为50米,在25米的距离上能射穿2毫米厚的钢板、7厘米厚的木板以及4厘米厚的砖墙等。
值得一提的是,64式手枪的枪、弹、药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产品,其中64式7.62毫米×17毫米手枪弹同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枪弹。
64式手枪在我国手枪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装备的手枪,从缴获敌人的武器、仿制国外的产品,发展到自行设计研制的新时期,手枪由杂式装备逐步走向系列化、正规化。
67式微声手枪
67式微声手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特殊用途手枪,主要装备侦察人员以及特殊工种人员,以满足执行特种任务的需要。该枪自1956年开始研制,1967年完成生产定型,具有结构紧凑、外形尺寸较小、携带方便、射击精度较好、操作简单等特点。尤其是其具备的微声、微光、微烟三大特点更是超过了当时美军装备的5.6毫米口径无声手枪。
67式微声手枪口径为7.62毫米,全长226.2毫米,枪管长86.5毫米,瞄准基线长195.5毫米,重1050克,弹头初速每秒230~250米,弹匣容量9发,有效射程30米。
77式手枪
77式手枪是1976年研制成功的一种小型手枪,定名为1977年式7.62毫米手枪,简称“77式手枪”。它也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第二种手枪,使用64式7.62毫米×17毫米手枪弹。
77式手枪采用了自由枪机、惯性闭锁、手动保险和到位保险等技术,它具有轻、小、机动性好、便于隐蔽、反应快等优点。
77式手枪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单手上膛机构,使用者只要用食指扣住扳机护圈前面,就可以单手上膛。
77式手枪口径为7.62毫米,全长153毫米,重580克,弹头初速每秒318米,弹匣容量8发,有效射程50米。
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在77式手枪的基础上研发了外贸型77B、7782、NP20、NP24等9毫米口径手枪,它们都使用9毫米的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其中7782型弹匣容弹量达到了15发。
80式冲锋手枪
80式冲锋手枪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全自动战斗手枪。它于1970年开始研制,1980年设计定型。所谓“冲锋手枪”,一般理解为兼备自卫、进攻和冲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手枪。它们不仅能实施半自卫射击,还可实施全自动或设定的2发以上的连发射击,有效射程也相对较远。
80式冲锋手枪使用7.62毫米手槍弹,全长302毫米,枪重1379克,弹头初速每秒470米,战斗射速每分钟60发,可选配10发或20发两种弹匣,手持射击时有效射程50米,抵肩射击时有效射程达100米。它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火力猛及可进行单、连发转换射击等特点。它在50米的距离上不但可以穿透头盔钢板,还能随后继续穿透50毫米厚的松木板,威力可见一斑。
80式冲锋手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使用一支多用途的匕首作为枪托。不过,由于种种原因,80式冲锋手枪定型之后仅少量试装,并未真正装备部队。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QSZ92式半自动手枪简称“92式手枪”,是为了替代已经服役数十年之久的54式手枪,并根据军方所提出的新型手枪系统要求而研制的一种半自动手枪。它于1994年正式立项研制,1998年完成了9毫米手枪及其枪弹的设计定型,2000年完成了5.8毫米手枪及其枪弹的设计定型。
QSZ92式9毫米半自动手枪全长190毫米,枪管长111毫米,满载子弹重943克,弹头初速每秒350~370米,可选10发或15发弹匣,使用DAP92式9毫米普通弹或9毫米鲁格弹,有效射程50米。
QSZ92式5.8毫米半自动手枪全长188毫米,枪管长115毫米,满载子弹重879.2克,弹头初速每秒470~490米,弹匣容弹量20发,使用DAP92式5.8毫米普通弹,有效射程50米。
1999年12月20日,QSZ92式9毫米半自动手枪及其弹药作为驻澳门部队装备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我国制式手枪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仿制到改进,最终自主研发的道路。一路走来,各种制式手枪虽然枪械的性能不一,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而最终未能大范围装备,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段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