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
小咪:老猫,你在看什么?
老猫:我在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小咪:史铁生啊,我知道。我们学过他的《秋天的怀念》。
老猫:感觉怎么样?
小咪: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但是和别人怀念母亲的文章不太一样。我能从文章里感受到他的痛苦和遗憾,我觉得他的母亲在活着的时候也承受了许多,甚至比他承受得还要多。临终的时候,还在牵挂着他们兄妹。我觉得最后一句话,写得那么简单,但是很有力量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我觉得他是懂母亲的心意的,所以,他告诉自己,也是告诉母亲,他不会再颓唐,而要振奋起来。这是对母亲的承诺吧!这篇文章很短,但是真的觉得用情很深。
老猫:嗯,说得真不错。可以好好地去写一篇读后感了呢。
小咪:啊,这就能成读后感了?我每次要写读后感、观后感都觉得头大。
老猫:可是,你说得很好哇!
小咪:没觉得说了什么呀,就是实话实说啊。
老猫:对啦!作文之初本就是一个实话实说的过程。而且,你会发现,实话实说又自然、又舒服,写出来的东西也尤其顺畅、生动。
小咪:老猫,你说的是我们写作文吗?我怎么每次写作文都觉得像挤牙膏似的,哪有你说的那么顺溜?
老猫:因为你总是想说假话啊,胡编乱造没有根据也没有体验的事儿,可不是得绞尽脑汁使劲儿想嘛。
小咪:说得也是。
老猫:你看史铁生写《秋天的怀念》,他失去双腿的痛苦、暴躁的脾气,那都是真实的,是他的经历和体验。母亲面对正值大好年华却陡然瘫痪的儿子,她的所有言谈举止、心理状态,也都是史铁生看在眼里的。尤其是母亲发病前要推着他去北海看菊花的那段描写,喜悦而多话,但说到“跑”和“踩”时的戛然而止,都是史铁生所观察到的母亲。她就是这样的爱儿子,在意儿子,对儿子的痛苦感同身受,无从化解孩子的痛苦对于母亲来说变成了最大的痛苦。尽管如此,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希望儿子能够坚强地生活下去。如你所说,史铁生是领悟到母亲的用心的。所以,才会有最后那句“好好儿活”,看到这里真的是泪目啊!
对于史铁生来说,他只是在写他自己和他的母亲。他始终都在实话实说,没有半句虚言。这篇文章不是小说,不是故事,是史铁生实实在在的人生,但和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相比,它一点儿也不逊色,恰恰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和对真实生活的直述更打动人、感动人啊。
小咪:经历和体验,说和写,说实话,总觉得统一不到一块儿去,不知道怎么做。
老猫:把经历和体验说出来和写出来,你只需要实话实说。不要怕平白,有些生動和曲折不完全在语言上,很大程度在于你的体验是否足够丰富。
你要对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一切,进行一番描摹,才会让听的人能够想象出你说的东西。你说得越详细,提供给读者和听者的细节越多,他就越容易被你带入到你讲述的氛围里。就像史铁生写自己发脾气,写母亲偷偷地抹眼泪,写她看到儿子敲打瘫痪的腿时“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她说的话,她的行动,她的欢喜和隐忍,都十分形象可感。
换句话说,人的感受不会是空穴来风,一定是建立在一些可感、可触、可以想象的场景、事件和人物上面,那些具体的对于场景氛围、事件因由和人物形神的描述,都是为了让读者和听者有所知,进而有所感的。
小咪:要体验,要感受,要具体,要细节,要真实!
老猫:对了!总结得很好!在这些基础之上,再去谈理解、谈感悟,就不会生硬和突兀,而且因为这些描述源于真情实感,你的感受也会在描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喜欢的、嫌恶的,其实你都会在你的描述里自然而然地选择相应的语言。还是以游记为例,你喜欢的地方和你不喜欢的地方,你的描述一定是有差异的,这就是“言为心声”。至于那些生搬硬套,就属于典型的“言不由衷”啦。
小咪:啊,那些“言不由衷”啊,真是让人“苦不堪言”!
老猫:实话实说,具体而微,也就“言之有物”啦!
小咪:我去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个妙招儿,但愿我们都可以“言笑晏晏”地写作文!
老猫:嗬,成语学得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