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为梨园 裁云作戏衣

2019-09-10 07:22王永强
中华瑰宝 2019年11期
关键词:技艺红楼梦苏州

梨园戏梦裁荣衣,一针一线皆功夫。李荣森不仅传承着戏衣世家的百年家业,也肩负着振兴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历史使命。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引发了全国的收视热潮,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万人空巷看“红楼”的背后,藏着一个苏州戏衣世家百年传承的故事。

苏州西百花巷4号有一片破旧的老厂房,爬山虎缠满了外墙,既葱郁又落寞。这里是苏州剧装戏具厂旧址,如今生产基地早已搬离,只剩下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不足100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63岁的李荣森与苏州剧装戏具厂同龄,作为老厂的见证者和改制后的负责人,讲述起行业的兴衰变迁,他不禁感慨万千。这里,不仅有他传承守护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更有他与厂中同事为之奋斗的不悔青春。

戏衣世家的百年传承

剧装,亦谓戏衣,俗称“行头”,是我国传统戏剧演出时剧中角色穿着的服饰。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身着剧装粉墨登场,以实现不同角色的扮演和转换。戏具,为戏剧演出中使用的道具,依附于剧装,包括头面、须发、靴帽、刀枪剑戟等。

苏州剧装戏具的制作历史可上溯至明代中叶,与柔漫悠远的昆曲相伴而生,并随着昆曲的改良、繁盛而逐渐兴盛。自明清以来,苏州一直是丝绸和棉布的主要产地,刺绣工艺名扬海内外,戏衣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鼎盛时期,苏州阊门内西中市专诸巷、吴趋坊一带戏衣庄鳞次栉比,有字号的戏衣庄有近20家,另有六七十家“行头”“盔头”及靴鞋作坊。苏州剧装戏具行业几乎包揽了全国各大戏班、剧社和各地戏衣庄剧装戏具的制作业务。

李荣森最初对剧装戏具制作的认知来自家传,其祖父李鸿林、父亲李书泉一生皆投身于剧装戏具制作,家族手艺传承至今已逾百年。1904年,16岁的李鸿林入“杨恒盛”戏衣店学艺,学成后,于20世纪20年代在苏州开设了“李鸿昌”戏衣店。李鸿林有着精湛的剧装造型、成合缝做技艺,曾为众多戏剧名家制作过剧装,戏衣行业也因此有南谢(上海谢杏生)、北尹(北京尹元贞)、苏州李(苏州李鸿林)之说。李书泉年轻时随父学艺,深得家传,尤以剧装图案设计见长,同时在刺绣和色彩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1956年,“李鸿昌”戏衣店并入集戏衣、戏帽、口面、刀枪、光片五个专业为一体的苏州戏衣生产合作社(后改为苏州剧装戏具厂)。李书泉也在同年进入苏州剧装戏具厂工作,直至退休。

作为李氏家族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李荣森从小耳濡目染,在懵懂的好奇心中渐渐集聚起对剧装戏具制作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忱。“我从21岁起步,开始真正跟着父亲学艺,先学绣品,再学剧装制作。”对于基础的学习,李荣森至今仍记忆犹新。1976年,李荣森跟着父亲在盐城市(1969年随父下乡到盐城)滨海县绣品厂里学描图,学戳样,熟练后又开始学习绘图、设计和刺绣技艺。一年后,有了制作绣品的基础,李荣森在父亲的教导下,真正接触剧装制作。从开料到图案设计,再到画白粉、刺样、印花、排版,李荣森用了三年时间,基本掌握了戏衣制作的全套工序。

1979年,李荣森作为知青返城回到苏州,被分配到苏州剧装戏具厂放绣站工作。从配线发放到业务研究,从基层到管理阶层,李荣森在苏州剧装戏具厂中实现着儿时的梦想,研究服装制式要求、色彩搭配,创作有特色的、符合人物的剧装戏具,带领厂子完善生产模式、实现业务创新,四十年勤耕不辍。

几载匠心为“红楼”

家族技艺传承到李荣森这一代,早已超越了温饱与生存的需要,他要担起的更多是一份必定要延续的责任。李荣森不止一次在采访时开玩笑道:“除了技艺传承,我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决不能让剧装戏具制作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一代终止。”

李荣森说这话是有缘由的。多年前,苏州剧装戏具厂曾有过一段低潮期。“当时厂里的活少,骨干员工一个个流失,全厂只剩70多个工人,平均年龄51岁”,面对困境,时任副厂长的李荣森不轻言放弃,几经思索,决定从热播的古装电视剧中寻找突破口。

事实上,1983年苏州剧装戏具厂就曾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红楼梦》剧组合作,首次尝试了影视剧服装的研发、制作工作。

“当时《红楼梦》的服装是边拍边设计,一切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我们更加着重于眼前,把每个已知的小细节做好,再一点点向前。”1987年版《红楼梦》拍了三年,李荣森及其团队也跟着剧组做了近三年服装。“当年与剧组的服装设计师和工作人员为服饰面料、色彩搭配和各种细节问题,几乎从拍摄开始讨论到拍摄结束。我还为此又通读了两遍《红楼梦》,在书里有关服饰描写的地方做笔记。”李荣森笑着回忆道。

三年后,苏州剧装戏具厂终于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他们承担了《红楼梦》中140余位人物的服装研制工作,共为剧组制作服装2700多套。其中主要人物服装200余套,包括王熙凤服装64套、林黛玉服装40余套。这些服装摆脱了以往戏剧服装戏曲化与程式化的不足,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色彩、图案、绣花等元素华美新颖,衣物季节特点分明,贴近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个性迥异的人物性格。苏州剧装戏具厂所制服装得到《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和“红学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后来还有人评价:1987年版《红楼梦》的服装是经典中的经典,只说服饰也可单独成一部“红楼史”。

为1987年版《红楼梦》制作服饰的经历,给李荣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积累了不少制作影视剧装的经验,并敏锐地察觉到影视剧装制作的广阔市场。20世纪90年代,传统戏剧演出越来越少,厂里戏衣销量大幅下降,李荣森立即将目光转向影视剧装制作。经友人介绍,他结识了著名导演张纪中,承接下武侠片《天龙八部》的服饰制作。贴合人物的艺术造型,精巧的刺绣缝制工艺,让张纪中认可了他们精湛的制作技艺,此后更放心地将《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剧中服饰交给苏州剧装戏具厂制作。尤小刚导演的《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等演出服饰也都由苏州剧装戏具厂承接、制作。在李荣森的带领下,苏州剧装不断开拓创新,并积极改良传统戏衣,以符合现代审美。李荣森为企业生存、技艺传承找到了新的生机。

2011年,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年产戏衣2万余件,员工100余人,平均年龄38岁,与20年前的数据相比,李荣森实现了对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传承守护与创新延续的承诺。

做戏剧演艺文化的一片绿叶

剧装戏具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延续传统戏剧表演形式,使其在时代发展中继续发挥文化作用,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作为技術人员还是企业管理者,李荣森都对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割舍不下。面对市场萎缩对剧装行业的挑战,以及戏曲团体经济实力、演出场地和现代审美等方面的变化,李荣森从色彩、款式、形体、图案和刺绣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致力于传统戏衣的改良创新工作,努力使传统剧装戏具业得以重生。

几十年来,苏州剧装戏具的发展虽有起伏,却始终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不仅品类丰富、图案雅丽,而且工艺细致、制作精良,每个品种的工艺各具特点,迄今仍用一件一制的方式手工制作,在全国戏曲演艺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如今戏剧行业正在回暖,我们最近的制作方向也重回传统戏衣。”尊重传统,与时俱进,始终是李荣森为传承和振兴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而坚持的方向。

在李荣森看来,“戏衣行是戏曲演艺文化大舞台上的一片绿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荣森无疑是这些绿叶中闪耀的一片,肩负着传承振兴苏州乃至中国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历史使命。“我们现在努力支撑这个企业,团结众多技术人员,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苏州的剧装戏具,把剧装行业发扬光大。”

近年来,李荣森不仅自己带徒授艺,还动足脑筋在公司制定带徒措施,鼓励在职的老师傅传承技艺,并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加盟。与此同时,他积极搜集资料,努力记录、研究苏州剧装戏具的历史,以文字和理论的形式将一生学识与经验编著成书。

“我要为传承下来的技艺负责,不仅我自己要做下去,而且到退休前我一定要培养好一套班子。五百年的技艺,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消亡,真是罪莫大焉。一定要传承、发展好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李荣森坚定地说。

王永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技艺红楼梦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续红楼梦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
怎样提高健身球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