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课程:让生命如花绽放

2019-09-10 07:22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导学评价

多年来,朝阳市向阳学校秉持“共同创造,一起成长;传递幸福,绽放生命”这一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师、学生、课程、课堂”这四个要素,着眼于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打造“绿色教育生态、和谐高效课堂”。从2010年学校推行“生命化课堂教学改革”及“自主人文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开始,伴随着我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现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绿色生态”课程体系、“分组联动,学案导学”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启志—践行—反思—感悟”定向自主人文德育模式,使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开发,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一体化的学校“绿色生态”课程体系。生态课程基本理念提倡教育要回归生活,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实现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针对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国家课程,我校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聚焦“生命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分组联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着力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一)建立“团队联动”的激励机制,在交互中助力学生成长

1. 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充分关注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建立“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

2. 设立组内“生生科代表”

通过设立组内“生生科代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扬长补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展示和锻炼,树立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3. 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激发组间竞争,促进合作与互助,在班级营造“比、學、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评价原则和策略上:实施捆绑式评价,侧重小组的整体表现,突出“强弱帮扶,合作互助”,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评价内容和形式上: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实行日评课堂表现(课堂展示积分制),周评学习规范(作业积分制);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行质量检测月评(成绩积分制)。

(二)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学机制,在交互中感悟学习魅力

1. 生本交互,在自学探究中体验

在导学情境的设计中,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并为学生构建和呈现导学的认知结构,让学生通过“导学案”预设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课前或课上的自主探究。

2. 生生交互,在展示交流中反馈

课堂展示是学情反馈中快捷高效的途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和组间的交流、展示、质疑、讨论和评价。展示的过程也正是学生经历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过程。

3. 师生交互,在点拨矫正中提升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预习成果展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判、辨析、矫正和完善,总结规律和方法,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思路和方法的过程。

4. 讲练交互,在巩固拓展中深化

围绕学习目标,通过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巩固训练、拓展延伸及回归性达标检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一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经历掌握知识、灵活运用、形成能力的过程。

(三)建立“学案导学”的结构模式,在交互中提升学习品质

1. 结构提炼,学会认知

针对系统知识的把握,我们突出在导学案问题情境的设计中,逐步为学生揭示和呈现系统知识的认知结构(图表结构或线性结构),让学生按照这种结构去自主提炼知识点,再通过师生互动的展示、交流、辨析、点拨和提升,来达成教学目标。

2. 归纳探索,学会发现

在导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揭示和呈现从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个性到共性等规律而进行实验、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推理、证明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奇思妙想、灵动智慧和神奇魅力。

3. 结构分析,学会思考

在导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中,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构(图表结构或线性结构),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学校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意见》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振兴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

(一)突出地方课程的综合性

集中采取主题活动课的形式,实现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对接和融合,提高了地方课程的实施效益。例如:将《人与自我》教材中关于安全方面的课时内容与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中的安全防护主题系列活动进行整合,组织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活动;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组织开展了“法在我身边”法律大讲堂等活动。

(二)突出地方课程的实践性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紧贴生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例如:针对地方课程有关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内容,我们统筹朝阳优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研学旅行”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魅力,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特色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科学习拓展、学科学习实践、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课程的开发。在实施中做到课程目标精细化、课程资源整合化、活动方式序列化、课程评价多元化。

(一)课程目标精细化

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我校从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层面分别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增强了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资源整合化

对国家、地方、校本等课程资源进行提炼和整合,构建活动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学科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及相关文本资源、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等。

(三)活动方式序列化

在德育活动中,我们始终关注学生的文化生存环境和活动方式。一是突出主题参与,通过构建“启志—践行—反思—感悟”定向自主德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启志中自我激励,在践行中自我管理,在反思中自我完善,在感悟中升华,实现自主发展;二是注重活动内涵,通过开展具有内在关联的主题系列活动,打出有力的“组合拳”。以自我觉醒为目的,开展我爱我家为主题的“金丝带志愿者行动”;以自我激励为目的,开展“心路添花语,誓言味人生”为主题的“阳光感言”活动;以自我约束为目的,开展行为规范为主题的“我守公约”活动;以自我管理为目的,开展“我是向阳小主人”为主题的文明示范监督活动;以自我完善、共建和谐团队为目的,开展“手拉手,向前进”为主题的行为反思活动。

(四)课程评价多元化

1. 实施过程纪实评价

一是通过《成长的足迹》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来呈现学生成长的一点一滴;二是每个月进行“规范生”“文明之星”“优秀志愿者团队”等评选活动,并向获得称号学生的家长制发《致家长感谢函》。

2. 实施积分定量评价

以班级为单位,采取积分制的方式,主要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各项集体活动的表现,实施班级管理“百分竞赛”量化考评。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导学评价
融合绿色生态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设计研究
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构建绿色生态德育课堂的研究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