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法教学方略

2019-09-10 07:22:44高金勇
关键词:宋庆龄故居宋庆龄樟树

高金勇

摘要:正确使用借物喻人法,能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更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主要有三条策略:一是反复研读,明确“物”之特点;二是对比品读,领会“物”之品质;三是拓展阅读,悟得“人”之精神。

关键词:借物喻人反复研读对比品读拓展阅读

借物喻人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使用借物喻人法,能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更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了文章后能认识到作者想要“借物”说明什么,想要“喻”怎样的人。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为例,阐释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的策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中两棵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其具有驱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读和对比品读,整体感知樟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特点,再通过拓展阅读,让他们深刻领会樟树的独特品质及其象征意义,品味宋庆龄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高贵品质。

一、反复研读,明确“物”之特点

欲借此“物”,必先明此“物”。通过反复研读明确“物”的相关特征,是先行之“招”。教学中,笔者先展示了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图片,使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之后,带着学生感知樟树的外形特点——

师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樟树外形的段落,读一读。

(学生找出并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教师同步出示这一段落。)

师读完这一自然段,樟树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生蓬蓬勃勃。

师(板书:蓬蓬勃勃。分别请两名学生读词)你们是怎么理解“蓬蓬勃勃”的?一起读这一自然段,画出与之有关的词句。

(学生读,画词句。)

生我从“稠密”这个词感受到了樟树的蓬勃。

师(出示樟树图和本段文字,点击“稠密”一词,显示红色)与“稠密”类似的词有哪些?

生茂密。

生茂盛。

生旺盛。

生挨挨挤挤。

师请大家读读这些词。(指名学生读)你还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绿得发亮。

师这个词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樟树的叶子亮得像抹了油。

生真是青翠欲滴。

师这样茂密的樟树是蓬蓬勃勃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再次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

(学生读第4自然段。)

师(出示句子:樟树四季常青,无论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读出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是啊,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经过了多少磨难。你能用 “无论,还是,它们” 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北风凛冽的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骄阳似火的酷暑,还是风雪交加的寒冬,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严霜寒雪,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师这就是生命力极强的樟树,真的是蓬蓬勃勃。这一自然段中还有表现樟树蓬勃的句子吗?

生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樟树枝干的特点是什么?谁能读出粗壮的感觉?

(学生读。)

师谁想表达得更粗壮一些?

(学生再读。)

生(用胳膊做出“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的动作)这样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这样的樟树才是——

生蓬蓬勃勃。

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在阅读实践中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利于其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感知樟树“蓬蓬勃勃”的总体印象后,紧紧扣住该词,让他们反复品读,字字推敲,句句琢磨,较好地落实了“无论……总是……”这一句式的训练目标,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樟树的顽强生命力。“读之深,感之切”,一株绿得发亮、枝干粗壮、蓬蓬勃勃的樟树便赫然挺立在学生眼前。

二、对比品读,领会“物”之品质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的双方安排到一起,进行对照比较。运用这种手法,能够充分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采用对比品读法教授借物喻人法,让学生在明确“物”之特点的基础上领会“物”之品质,很有必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写道:“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显然是将石榴树容易招虫和樟树不招虫的差异特征置于“树”之统一体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从而凸显樟树的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樟树香气驱虫的特征,促进学生对这一写法的内化,做到“言意互得”,领会“树”的品质。

师宋庆龄仅仅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就舍不得搬家吗?(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大家读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由默读。)

生还因为樟树的可贵之处吸引了宋庆龄。

师樟树具体有哪些可贵之处?

生樟树的香气驱虫,且能永久保持。

师(板书:香气驱虫)哪句话体现了樟树香气“永久保持”的特点?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出示句式:当它,它的香气;当它,它的香气。)请大家按这样的句式读一读这个句子。

(学生读。)

生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樟树就是这样。

师用这句词形容樟树的品质真是恰到好处。

生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只要它的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是呀,这样的品质多么难能可贵!(出示句式:只要这木质,虫类就。)请大家填填空,并试着记一记。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月,虫类就怕它一月。

生只要木質存在一年,虫害就怕它一年。

师文中还讲到了什么树?

生石榴树。

师它有什么特点?

生它容易招虫。

生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师题目中写樟树,为什么又写到别的树呢?

生石榴树驱虫的特点凸显了樟树香气驱虫的特点。

师这是通过两种树的对比,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樟树“香气驱虫”的品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到了樟树香气驱虫的特点;认识到了樟树哪怕是被制作成各种家具,“零落成泥碾作尘”,依然“香如故”的品质;理解了“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的内涵。之后,在分别朗读描写石榴和樟树的句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对比品读的方法,领会到了让虫类“闻风丧胆”的樟树的品质。

三、拓展阅读,悟得“人”之精神

借物喻人,表面看是写“物”,最终目的是写“人”。因此,作者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目的是烘托宋庆龄本人高洁的品质。领会这一点,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资料支撑。因此,预习时,有必要让他们搜集与宋庆龄本人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充分交流资料,开阔眼界,深入了解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师这两棵樟树陪伴宋庆龄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一起历经了无数回磨炼考验……看到它们,你会不由得想起——

生宋庆龄。

师(出示宋庆龄的照片)请大家看看宋庆龄奶奶的照片,说说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美丽。

生高雅。

生气质高贵。

师除了这些,宋奶奶还有高洁的品质。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资料,学生交流,如图1。)

师现在,你们认为宋庆龄是一位什么样的女性?

生勇往直前。

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生不屈不挠。

生伟大的女性。

师(出示图2)那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宋庆龄和樟树照片)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相同之处了吗?

生心灵都很美。

生都能为人民服务。

生都有抗拒力。樟树驱虫,宋庆龄奶奶抗敌。

师宋庆龄与樟树不管是在外形上还是内在都非常相似。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

(出示动画:宋奶奶的身体伴着轻轻的乐声移至树干中,慢慢地缩小,渐渐地隐入树中,最终化为一棵蓬蓬勃勃、香飘四溢的樟树。樟树悄然前行,越来越大,越来越高,逐渐屹立在天地之间……)

师现在大家明白人们为什么在樟树前留影了吧!

上述教学中,对樟树照片和宋庆龄本人照片的对比,使学生对两者外在的共同点有了初步的认知;更多资料的拓展与交流,使学生对宋庆龄本人的经历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脑海里树立了一位“勇往直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屈不挠”的伟大女性的形象;动画欣赏,让学生找到了视觉中的“人树合一”,发现了樟树与宋庆龄内在精神的统一;将樟树蓬蓬勃勃、香气驱虫的品质和宋庆龄一身正气、永葆革命青春的精神品格进行比较,顿悟“人如此树,树如其人”。由此,“人们为什么在樟树前留影”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人们钦佩、感动于宋庆龄的高尚品质,与樟树合影,就等于与气质高雅、可敬可亲、勇往直前、坚强不屈、为人民奉献一生的宋庆龄奶奶合影;宋庆龄奶奶高洁的人格精神,像蓬勃的樟树一样,永存人们心间,永葆生机。

猜你喜欢
宋庆龄故居宋庆龄樟树
宋庆龄,三城记
环球人物(2023年3期)2023-02-09 07:06:25
香樟树
印象·北京宋庆龄故居
海棠花开向未来
环球慈善(2022年5期)2022-05-30 10:48:04
宋庆龄故居参观记
儿童时代(2019年1期)2019-11-27 06:28:42
香樟树,樟树香
北方音乐(2019年6期)2019-07-16 07:50:53
历保建筑监管篇:宋庆龄故居安全管理与监控平台的研用
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 03:40:48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14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饮食保健(2016年5期)2016-04-20 07:35:27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