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史料实证”

2019-09-10 07:22杨冠军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意识

杨冠军

一、批判性思维与史料实证的关系

自从2014年开始修订各科的课程标准开始,“核心素养”就是一个热门词汇。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三个大方面18个关键词。在这18个关键词中,“批判质疑”成为教育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人们一般认为批判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显在特质。学者罗伯特·恩尼斯的经典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方面,没有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但是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本文主要探讨批判性思维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这里主要对“史料实证”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做一个详细的案例分析。

(一)批判性思维是史料实证的目标之一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前者是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后者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目标。两者都是教育目标,隶属于一个系统。新课标背景下,尤其需要厘清批判性思维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并由此探索出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共同培养的途径。

(二)史料需借助批判性思维才能实证

史料实证,即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这包括几个基本工作:史料搜集,整理与辨析,去伪存真。对史料进行实证的过程中,要注意孤证不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且要注意到有了史料不一定能够实证,史料不足可能导致我们对问题的认识片面,史料过多可能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史料的来源以及对史料的理解的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对信息不断的搜集、辨析、追索,从而形成相对真实的客观的判断,这都需要借助批判性思维。

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实现需要依据史料实证得以展开,史料实证需要批判性思维的介入得以深度推进。

二、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批判性思维提升史料实证

关于批判性思维,这里再次明确几个关键词: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善于反思等。基于此,本文确立以下几个环节:

(一)选取趣味史料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冷战这一特定的时空,笔者选取了一组美国游乐场的照片[2]。如下:

游乐场是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出示这样的图片史料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这组图片,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游乐设施有什么共同特征?猜测一下,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征?给学生稍作解释:“这是美国密苏里州的火箭公园;美国其他州也建设了很多火箭游乐设施。截止到1963年,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已建成160座包含卫星、火箭、潜艇等游乐设施的‘太空时代’主题游乐场。”[3]提出问题:为什么美国要兴建这些游乐园呢?因此,导入本课主题——冷战。

问题1:为什么要“战”?为何用“冷”的方式?

这个问题设计在于了解冷战背景。以两个问题入手。理解“冷”、“战”的原因,从而分析冷战的背景并介绍冷战的概念。

(1)为什么会战?出示文字材料,第一段材料是美苏战后需要什么?第二段材料是美苏各取所需又出现的矛盾。可以简要理解“战”的必然性。

材料一:二战后,苏联想要什么?个人安全、政权巩固、国家安全和他信奉的意识形态的权威。美国想要什么?毫无疑问是安全,而美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美国总是置身于世界之外,二战使美国人吸取了教训,开始充分利用战争胜利所带来的机会。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

令美国决策者感到不安的不是苏联的军事侵略 ,而是战后的经济状况和心理政治趋势可能使苏联将其影响投放到它的传统安全利益范围之外,将会有一批国家被吸引到苏联轨道中去,从而大大增强苏联的力量。

材料二:斯大林同样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担心,美国会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手段使苏联传统的敌人复活 ,以抵消共产主义的影响。斯大林担心会与美国支持下的德国和日本再次进行战争。意识形态使苏联的受威胁感变得更加强烈。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

(2)为什么用“冷”的方式?出示二战后纽约街头的一张图片史料——《胜利之吻》,提出問题:通过照片你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怎样的感受?

从两个问题入手,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出示不同的史料,通过对“冷”和“战”的分析,来理解美苏存在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但这样的矛盾由于现实因素,导致不能激化成一场热战。史料和问题相得益彰,启发学生对冷战作初步思考。

(二)运用多元史料深入刺激学生的辩证能力

问题2:如何认识冷战起源?

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并且因为立场不同时代不同所持观点一直不同。为此,挑选出四则不同立场的材料,通过对四个材料的分析,不断的下结论,否定结论,再下结论,再否定的反复过程,最终在多种观点的刺激之下使学生对自己选择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这正是通过史料分析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

材料三:从波罗的海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3月“铁幕”演说

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他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丘吉尔先生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

——斯大林就丘吉尔演说答记者问

通过材料三,可得出观点一:丘吉尔(英)责任说。

材料四: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蔓延及生长。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会议上的讲话(1947)

通过材料四,可得出观点二:杜鲁门(美)责任说。

材料五:“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戰争就不可避免。”斯大林的演说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选民大会上的演讲

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而且斯大林深信,与西方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表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

通过材料五,可得出观点三:斯大林(苏)责任说。

再来看看三则材料,都是围绕着冷战当事人的视角来叙述的。要想客观认识历史,除了看当事人双方不同的声音,还要跳出当事人的视野,从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去认识冷战起源。展示材料四。

材料六:“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通过材料六,得出观点四:美苏均有责任。

针对四则材料的引导和分析,提出问题:

1.通过以上材料你如何理解冷战起源?

2.为什么同一个历史事件会有如此多不同的观点?是不是还有其他观点?

3.你从中收获什么认识历史的方法或者感受?

通过四则材料让学生快速获取四个不同的观点,来认识冷战起源不只是美国或者苏联单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两者间的矛盾导致双方相互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引发冷战。如何理解一段历史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就离不开史料实证,但是史料怎么找?找到的史料怎样实证?出现矛盾的结论如何处理?这一过程正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刺激学生的辩证能力。学生也通过这一典型问题认识到历史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能够辩证的去看待所搜集的史料,不可满足于已有的史料并作出果断的决定。习惯质疑,理性批判!

(三)展示丰富史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技巧

问题3:怎样认识冷战的影响?

如何分析冷战带来的影响,就不仅仅是从美苏两国来分析那么简单了。而是应该提供丰富的史料,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方面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借此也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思路和技巧。而如何梳理这样的思路就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引导,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史料,还有哪些方面可能是遗漏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总结起来有几个方面必须考虑:对美国苏联自身的影响,对不参与美苏冷战的其他国家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同时,也要兼顾到既有正面的影响,可能也存在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之下,再去进一步展示史料去帮助理解。

影响角度一:冷战之下的国际关系

结合课本知识不难分析出:冷战虽然造成国际局势的持续动荡,同时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影响角度二:冷战之下的国际关系之美苏

对于美苏自身的影响,学生往往从“消耗国力,浪费资源等”负面影响去讨论。笔者在此进一步提出批判性问题:冷战只能给美苏带来负面影响吗?如果有正面,可能对哪些方面会有正面影响?学生思考之后出示两则史料:

材料七[4]:

材料八:“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了对科技领域研究人才缺乏的关注。另外,他们批评进步主义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目——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

——丹妮·里威奇《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1980》

两则材料,形成对比。当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来培养人才与苏联相竞争。任何一方的进步,都成为对方进步的动力,在这样竞争的环境之下,相互学习促进,实际上推动了世界的整体性发展。军备竞争除了给世界的和平带来威胁之外,原来对各国自身的军事教育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这个角度就逐步打开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分析冷战的负面影响。

影响角度三: 冷战之下的国际关系之亚非拉

结合已学知识,提出问题:亚非拉是否也遇到过相类似的困难?亚非拉是如何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做出如下对比:同样是面临着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美苏从互不信任到提防敌视,最终形成对抗争锋的局面。反观亚非拉国家,从理解信任到求同存异,最终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以上分析,既是对所学内容的知识迁移,又是恰到好处的把中国史知识和世界史搭建到一个时空中并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亚非拉国家在冷战局势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发挥作用。

(四)寻找现实史料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

问题4:冷战真的终结了吗?

传统思维观念认为,随着苏联解体,美苏霸权中一霸消失,冷战随之终结。可任何历史问题的认识都不是这么简单清晰的。所以打破传统思维,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对已有的结论进行再反思,再质疑:冷战真的终结了吗?激发学生的思考。给出相关材料,学生自由讨论。

参考资料:

美国政治家已经染上了“重度狂想症”,对有意投资美国的中国企业,一律戴上“有色眼镜”,严加盘查:

1.对卖信息产品,窃取美国国家核心机密 ;

2.对买美国石油,危及美国国家能源安全 ;

3.华为难以进入美国市场,认为中国会在网络中内置类似“特洛伊木马”的“后门”程序,一旦中美两国爆发冲突,中方就可以轻易操纵这些“后门”,从而使美方网络陷入瘫痪,等等。[5]

以游乐园在当下面临的问题作为思考,首尾呼应。同时围绕课题,结合现实开展关于冷战终结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冷战结束了,但冷战留给现今更为可怕的产物就是所谓的冷战思维,冷战并没有真正终结。这个思考实际上是批判性思维的另一种形式——逆向思考。当学生往往以一种传统的固有的思维认定某一事情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再思考。你是否真的认同这个结论?不会出现相反的结论吗?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选择相信的结论。

以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本课以四个问题入手,使用了大量丰富的史料,但是史料的呈现如何走向实证,这其中借助了批判性思维。尤其是问题意识、辩证能力、分析技巧和反思精神的体现。当然,批判性思维与史料实证的关系也是缺一不可,史料的实证借助了批判性思维,其实批判性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三、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史料实证是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而批判性思维又是实现实证的必要手段。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切不可忽视两者之间的联系,但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

(一)批判性思维与五个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关系

核心素养五大方面是一个整体,并不是每一个素养单独存在。而批判性思维也不仅仅能够提升史料实证,实际上与其他各素养都有紧密联系。只不过是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笔者更加突出史料实证,因此以此为研究课题。

(二)批判性思维与史料实证是互相成就彼此的关系

尽管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发展素养的目标之一,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但两者的融合是自然而成的,并没有孰重孰轻的问题。但往往会因为对批判性思维运用的不成熟,导致为了批判而批判。于是断章取义以求新,为求材料和角度新颖,实现所谓“质疑”精神,选用一些不科学并且缺乏严密逻辑的材料,这实际上违背了实证精神。批判也要把握度的问题,不能因为追求批判,滥用史料,强行辨证。要能够把握批判的核心——批判、质疑和反思。在适当的材料和课题出现时适当的使用,并不是所有的课程一定要实现批判性思维与史料实证相结合。做到适合的史料,适当的批判。

【注释】

[1](美)布郎,基利著,赵玉芳等译:《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2][3]张玲:《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儿童游乐场》,《公共艺术》2017年第5期。

[4]霍楷著:《中西方百年廣告设计艺术(西方分册)》,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65页。

[5]任晶晶:《“冷战思维”阻碍中美经贸关系》,《环球经纬》 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意识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谈独立思考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我思我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