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18年

2019-09-10 07:22
科学大观园 2019年14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意识

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垃圾分类的概念,但是却一直难以推进落实。

早在1957年,我国就已经提出垃圾分类。2000年开设八大城市作为垃圾分类试点,18年过去了,中国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时至今日,从上海强制垃圾分类开始才看到曙光。我国垃圾分类经过了哪些尝试?又为何步履维艰?

我们在城市五彩霓虹灯下,享受着现代生活的美好,却不知我们也正处在垃圾包围的中心。我们享受的一切食物和自然资源无一不是来自城市以外,而城市外面的世界,却正在被我们自造的垃圾所吞噬和污染。

截至2016年,中国城区和县城人口6.3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7%,年产生垃圾量达3.4亿吨(按人均生活垃圾量1.5kg/d计算)。而2016年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2.7亿吨,占垃圾总量79.4%,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0亿吨,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0.7亿吨。

提到垃圾分类,不少人会联想到两个以“工匠精神”著称的国家——德国和日本,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首都北京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城市,且此种说法也为世界所公认。

1957年7月12日,一篇名为《垃圾要分类收集》的文章出现在《北京日报》的头版头条。当时的北京,废报纸、旧衣服、水果皮、火柴盒、牙膏皮等按照要求被分类回收,送至废品站换钱,惹得不少外国人前来取经,可谓风光一时。

到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城市开启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这一试就是18年,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对此,很多人疑惑不解,明明中国先提出垃圾分类,为何现在却在垃圾分类道路上步履维艰?

不难理解,1957年时的中国,刚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彼时的人民生活水平与当今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垃圾分类,折射出更多的是当时民众的节约节俭意识,尚未上升至环保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物质文明极大发展,节约节俭意识退潮,垃圾分类很难乃至无法获得传承与发扬。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世界奇迹。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峻,使得国家开始高度关注生态环保,同时也促成了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步觉醒。“垃圾围城”步步紧逼,垃圾分类成为打破该问题的重要利器。

2000年启动试点,这个时间不算晚,但中国却在垃圾分类上结结实实吃了个败仗。其实,这一“仗”输得并不亏,而是发人深省的。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标准之一的垃圾分类,想要得到真正推广,需要哪些不可或缺的要素?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多样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卫生填埋和垃圾焚烧仍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分别占62%和30%,其他处理技术占2%,还有6%的生活垃圾未进行无害化处理。

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垃圾量巨大,由于未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无论是采用焚烧,还是填埋等方式,都会导致大量具有回收价值的再生资源被填埋或焚烧并付出成本。如果所有生活垃圾都进行有效分类,根据垃圾成分及属性,选择更经济、更合理的处理方式。通过有效的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再生利用化,从而降低后端处理的投资及运行成本,也减少了后端处理带来的环境再次污染和土地资源浪费。

可见,垃圾分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推行垃圾分类,需要社会各阶层垃圾分类的意识与知识,同时还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强大的经济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还需要垃圾分类技术与管理水平和整个分类处理系统的良好协作。

但是,反观国内现实可以发现,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较匮乏,且仅有少数人具备垃圾分类的意识与知识。同时,国家层面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缺失,地方层面的相关规定因配套不完善而流于形式,并且“谁污染谁付费”没有得到真正贯彻执行,外加财政支持较弱,使得垃圾分类遭遇“钱荒”。

我国已有的垃圾分类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无法真正保证垃圾分类获得无害化处理或回收利用。由于政府投入收效甚微,居民配合度低,垃圾收运处理部门简单粗放,使得垃圾分类多数停留在书面、口头中。

据统计,垃圾中有30%~40%左右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如果不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你知道吗?一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日常生活垃圾从产生到收集、中转运输、处理每个阶段都需要耗费大量投资及运行成本,从源头上通过回收再利用实现减量化,无论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带来的附加值,还是减量化带来的投资运营成本缩减,其创造的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直以来,我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垃圾场。中国是全球主要的垃圾进口国家,2016年中国接收全球56%的垃圾,进口超过730萬吨废塑料,总值达37亿美元。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的通知》后,中国开始调整固体废物进口名单,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作为曾经的“世界垃圾场”,其废品回收加工处理产业发展成熟,由于此前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并没有得到有效推行,垃圾回收率低,其原料来源大量依靠进口,在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大量合法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厂面临着原料供给紧缺,甚至濒临倒闭。

此前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奏响了垃圾分类的集结号。但一纸法律出台并非万事大吉,只有相关配套设施跟上,才能真正促进垃圾分类的落地。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更不是简单的分类问题,更涉及到国民环保意识的培养教育,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产业的系统建立。要改变几代人长期以来固化的思想难度可想而知,同时垃圾分类所涉及的宣传、教育、配套分类设施车辆等,更是投资巨大。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垃圾去哪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