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杰 李强 宋霞
有数据显示,目前北京30%的街道、乡镇创建了100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日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访谈节目时透露,《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列入2018—2020年的立法规划,新修订的条例拟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
混合投放垃圾即将面临处罚,那么社区的垃圾分类设施准备好了吗?就此,记者走访了朝阳、通州、石景山等多个小区,一探究竟。
记者日前走访了朝阳双桥地区东1时区、康泉小区、远洋新悦3个小区发现,大部分垃圾桶上并没有相应的分类标识,基本都标注着“其他垃圾”字样,里面混放着各类垃圾。
附近居民大多表示,扔垃圾时不会去分辨垃圾桶的颜色和标识。记者注意到,也有居民会自发进行垃圾分类。
6月21日上午10时许,康泉小区的庄先生正下楼扔垃圾,在他家楼下放着三个灰色垃圾桶,桶上分别标注着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庄先生表示,平常自己都会分类投放,像可回收的矿泉水瓶、纸板会扔在可回收物桶内,“小区内有人专门会寻找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东西。”他说。
通州大方居小区住有六七千户居民,这里每天大概产生100多桶的生活垃圾,小区内设有专门的垃圾中转站。记者在小区内看到,一名工作人员正在转运垃圾。3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上,分别注有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字样。“分不分类都一样。”这名工作人员表示,这3个垃圾桶内的垃圾在转运到垃圾中转站时,会被倾倒在一起,由垃圾转运车运走。
“知道这些垃圾都是被混装运走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实施严格的分类,不过会将可回收的矿泉水瓶、纸箱等,放在比较明显的位置,方便被人捡走。”居民秦先生说,现在大家都比较注重环保,希望能真正做到垃圾分类。
事实上,垃圾分类工作一直在积极推进。有数据显示,目前北京30%的街道、乡镇创建了100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今年,示范片区覆盖率将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
在这些示范片区内,将试点4种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如设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设置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眾投放;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
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还产生了“新职业”——垃圾分类指导员。记者了解到,石景山区聘请了4家公司负责在各个小区里清运厨余垃圾,他们的任务是将投入厨余垃圾桶内的生活垃圾分拣出来,并将没有杂质的厨余垃圾清运出小区。
6月6日,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社区启用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用以回收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记者日前来到该小区看到,这个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色彩亮丽,蓝色和红色将3米长的金属箱体分为两部分。蓝色部分用于回收可再生资源,包括金属、塑料、纸张和织物,红色部分用于回收有毒有害垃圾,包括细长灯管、化妆品、废手机、过期药品等。
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打破了传统的人工上门回收方式,通过进驻城市居民社区,以有偿回收方式接收市民投放的旧衣物、金属等垃圾,提高再生资源利用,同时回收价格与市场价格保持一致。
刘香奇是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中心副总监,参与全国的垃圾分类运营项目管理及行业标准制定,在再生资源行业具有近10年管理经验。他认为,居民分类意识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对居民持续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要组织专业的巡检队伍,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每日巡检,对居民的不正确分类进行上门纠正和指导。
他介绍,混装混运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前端分类不彻底、中端运输不规范、后端处置跟不上。对此现象,可以建立垃圾分类监管体系,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监督和管理。
业内人士还指出,如果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社区里完成,可以大大减轻终端处理的压力,一些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可以直接去其他渠道,而最终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的垃圾会大幅缩减。
6月18日晚间,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访谈节目时透露,现在北京市每天会产生将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而处理这些垃圾的终端设施目前共有29个,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据孙新军介绍,目前北京主要对单位进行强制分类要求。率先在党政机关开展了强制分类,在134个中央单位的带领下,又有将近2500个市区党政机关和单位、2300多家社会公共机构加入了强制分类的队伍。这些公共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商超、旅游景点,基本上覆盖了人群比较集中、垃圾量比较大的一些区域。
他还透露,《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列入2018—2020年的立法规划,新修订的条例将不光对单位了,对个人也要明确垃圾分类的责任。
“到时候(立法后),不分类就违法了,上海已经明文规定,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处以200元罚款,北京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孙新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