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雅
妹妹又来电话,催促淑华去帮忙,淑华没主意。
博洛尼亚,一部迷你电梯,一把铜钥匙,淑华能想到的就这两样。
电梯是传菜用的,如家用烤箱那般大小,里面用不锈钢包着,顶部嵌着一盏亮晶晶的小灯泡。饭馆老板站在柜台后面,身后是顶到天花的酒柜,左手边就是那部小电梯。厨师做好了菜,按一下按钮,菜就上来了。老板取出来,放在柜台上。电梯下去或者上来的时候,几根细钢丝缆绳由轮轴带动着上下移动,和那些两道门的老式电梯一样。电梯下去的时候,这个地方是空的,有一道木门左右推拉。小门板上是一幅油画风景,画着很宽的边框,关着的时候,乍一看,以为挂着一幅画。
铜钥匙是妹妹家里的,她们住的那栋小二层,租了好几年了。类似的长柄铜钥匙,她们姐妹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见过,现在咱们这里,除了在新崭崭的复古家具上能看到,没人用了。
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妹妹再三邀请的。家林没去,让她和佳佳去了,匆忙来回。快啊,三年都过去了。
三年里,又搬走几家。晚上,一个人走在院子里,还有点儿怕,尤其是到防空洞口的时候。淑华家在最后一栋,挨着防空洞。这个防空洞是早年“深挖洞、广积粮”那阵子修的,早就租给外地人养蘑菇了。
淑华试探家林,让家林一起去,家林干干脆脆答应了。淑华不敢相信。这太意外了。家林愿意,她倒犹豫了。这个年龄,把孩子扔下,自己出去打工,图什么呢?他俩可不是那爱旅游的,几十年不动都不嫌烦。
犹豫归犹豫,妹妹再来问时,她说两人一起去。妹妹怕他俩反悔,很快就寄来了雇佣文件。按照妹妹的指点,淑华整理了一大袋资料,找了代办公司,代办公司把资料送去大使馆。比预想快,资料直接按地址返回家里,来回不过十来天。快递不上楼,淑华接到电话去门房取的。往回走的路上,淑华想,也许没过,不会这么容易。小心拆开大信封,两本护照,打开来看,签证大印清清楚楚盖在那儿,成了!淑华木然。
她一边做着准备,一边也等着家林哪一天突然变卦。可家林自顾自规整东西,根本没有动摇的迹象。
淑华几十天来用心做饭,直到最后一天早晨,都没忘记给家林烤焦黄的小包子。包子是现蒸的,她五点就起来了。包子出锅,放进烤箱,她给惠兰打了个电话,叫她过来,顺便把钥匙收着。
淑华不想把房子租出去。住了三十多年的地方,和人长在一起了。几次说这楼是危楼,要拆,但最后都没有消息了。家林总说,这个楼,质量比新盖的还好。
这楼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他们的师傅住了五六年,九十年代初他们这批学徒就搬进来了。为了搬进来,他们俩赶紧领了结婚证。结婚不到一年,生了佳佳。前两年社区给换了上下水和暖气管道,还给卫生间重新做了防水。拆是不可能了,淑华倒踏实了。
淑华前几天就把冰箱里的干货拿出来装在袋子里了,两大包。花椒是她和惠兰一起到附近运输公司的院子里摘的。那个院子也荒了,那两排花椒树是当时住家种的,花椒不偷懒,年年结。她们“自己的”厂子,她们反而进不去,早就卖给老板了,那厂院里有棵山楂树,出了名的。半袋面粉,一袋米,一箱苹果,和那两大包东西,都放在门口,一会儿让惠兰带回去。
惠兰住在前面临街一栋的二层,楼比他们的新。无论新旧,院子里的几栋楼都没有电梯。
吃完早餐,惠兰抢着洗碗,淑华不让。淑华自己弄停当了,两人从饭厅进了客厅,家林已经泡好了一壶茶。阳光从阳台上照进来,洒了一屋子的金黄,绿萝看上去十分精神。所有的家具都擦过了。惠兰前几天来过,问长问短的,生怕他们忘了什么,他们三个一起检点过,能想到的都带上了。
三人各自捧着一杯茶,到了这会儿,没话了。家林电话叫了老李,说让他来给惠兰搬些小东西。他对惠兰说,鞋柜上那条烟是给老李的。家林没跟老李说今天走。他怕来送,送了又不知说什么好。
淑华对家林的安排很满意。叫老李好,这样一来,惠兰就不用跟着去车站了。
惠兰把他们送下楼,穿过院子,送到大门口,车还没来,淑华就催她快回去,怕老李上楼进不了门。
不高不低的惠兰站在大门口,衣着整洁,藏着白发的头发烫着,挽了一个髻儿,挽得不高也不低,像所有这个年龄的女人一样,她的小腹微微鼓起。淑华在出租车上,看着惠兰,让她回去;家林也看着惠兰,招了招手,然后看着前面的路,就不吭声了。
一直到车站,上了机场大巴;到了机场,过安检、找登机口、等飞机的时候,他俩都小心翼翼地不开口。一直到飞机上,空姐开始例行公事讲解安全事项,他们才各自在心里出了口气。似乎,刚才三个多小时如果一说话,就走不成了。
今天真好,一路顺利。
嗯。顺利!
淑华说了一句,家林答了一句。在飞机上,他俩都不敢相信,这就走了?
他们先到北京,在北京过一夜,从北京转机到米兰,再从米兰到博洛尼亚。在北京的那一夜,他俩就开始失眠。旅馆是航空公司指定的,一个军队招待所改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要不是第二天有小巴来接,他俩得愁死。到了米兰,妹妹花钱请的人在机场等他们,和他们一起搭大巴来到市区,住在火车站旁边一个东欧人开的旅馆,大堂昏暗,房间也昏暗,两张晃晃悠悠的小床,两人都不敢翻身,生怕影响了对方。两个人其实都没睡着。第二天,那人又来帮着买了火车票,把他们送上火车。他俩千恩万谢的。
在博洛尼亚,日子显得很慢。半年之后,好像已经习惯这地方了,至少,街景再也不能让他们有新鲜感了,长廊、骑楼,无尽的长廊、无尽的骑楼……
下午,淑华三点就从住处来了,她清扫地面,擦了桌子,坐在靠近柜台的位置,望着那部小电梯。
刚才来的路上,惠兰电话里说燕子回来了。
“燕子问呢,她不相信你俩去那么远,我说这还有假?她又打电话给佳佳,佳佳说了她都不信,放下电话跟我说,我姨和我叔不像能跑的人,咋一下子就出國了,说走就走了?年轻时候都不出去,这会儿出去能行不?你看,她比我都操心,比你们佳佳都操心……”
“是呀,燕子替我们操着心!我们都好……你咋样?”
“好,都好。房子你放心。绿萝移出来了一盆,长得好。”
“交给你有啥不放心的!你把自己照顾好,有啥事情给老李打电话,这么多年的熟人……”
“知道。昨天还叫他帮忙抬双良……”
“双良回去啦?”
“回去了。冯嫂从老家回来啦。”
……
淑华想,要是惠兰有钱,早就搬出院子住进电梯房了。单就为了冯双良,她也会要个有电梯的房子。淑华不能确切地明白惠兰与冯双良之间的情谊,但从一开始,也就是冯双良十多年前因车祸高位截瘫之后,惠兰忙前忙后,她就断定惠兰真不是一般人。惠兰平时就不怕闲言碎语,遇到了事情就更不在乎了。但惠兰也不是那种大大咧咧男人一般的女人。淑华不知道惠兰那不在乎和拿准了主意的沉稳劲儿是哪来的。
惠兰在第二个孩子几岁时就离了婚,没过两年认识了冯双良,他们来往了一阵,惹了些口舌。直到冯双良出了事,人们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想着,这惠兰可是白惦记了,毕竟是别人家的。都说可惜,可惜好好的一个男人眨眼成了残疾人,可惜惠兰这下再没盼头,拖着两个孩子,又有这一段是非,名声坏了。这一对男女的事情让同龄人心情复杂了一阵子。无论是当初嫉妒的嫌恶的还是等着看笑话的,面对这样的大灾祸,心情都不大平静。
淑华两口子,当初是嫌恶过的,淑华在家林面前、家林在淑华面前,都表示了不屑。两人至少在言语上是一致的:像什么话嘛,冯双良有家有口的,唉,这个惠兰也是……怎么想的呢?
可惠兰竟然叫家林去吃饭,陪冯双良喝酒。家林不能不去,淑华也不好拦着。这样,至少在说话间,淑华和家林就不好说什么了。惠兰时不时来他们家坐一坐,淑华自然会问问双良的消息,这是惠兰喜欢的话题。
众人没有想到的是,惠兰为了冯双良的种种忙活,一直持续了这么多年,两个女儿先后上大学、谈恋爱,现在,老大都要出嫁了……种种事由都不能打乱她对馮双良的照顾和安排。在淑华眼里,惠兰已然成了难得的有情有义的人。众人后来提到惠兰时,再不主动提起冯双良了,似乎忘记了这个人和这件事的存在。但如果遇到惠兰开口,需要帮个忙什么的,人们,至少周围几个朋友,没的说。他们帮得诚心诚意。
暗地里,男人羡慕双良有一个为他倾心的女子,女人,羡慕惠兰有个令她可以义无反顾的男人。他们需要惠兰,惠兰和双良的故事,让他们觉得自己也不同一般了。他们有些外人难以觉察的优越感,说不清是道德上的,还是格调上的。好像,他们也跟着惠兰与双良有了非同一般的情义,在这样一个讲究实际好处的时代,他们觉得自己似乎与外界势利的气息有了一种分别,不愿意从这种分别里脱身出去。
在淑华和家林之间,隐隐约约的,惠兰是个禁忌。这个禁忌是暗地里的,若有若无的。至少淑华没有明确想过这件事,更没有提过。家林就更不会提了。
淑华想走的时候,她指望着家林说,不,想都别想。家林却说,行,去吧。淑华还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自己想离开,为什么家林愿意走,她的内心却先脱离于她的意识高兴起来,她深深地松了口气。
她常打电话回去,问候惠兰,不主动提到双良。冯嫂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把双良送到惠兰这里的?不记得了,这次是回江苏老家,上次是出去旅游……这个冯嫂,她是个啥心情?惠兰又是个啥心情?淑华想不明白,反正,在别人看来要翻天的事,到惠兰那儿,都能给平息了,无声无息地平息下去。
夏天生意不大好,大学生们晚睡晚起,四处游玩,中国孩子基本上都不会好好吃饭,冷饮和冰激凌都能当一餐,晚上聚在酒吧喝酒,来饭馆的就少了。客人是些中老年的常客,常客中有一半都是意大利人,他们爱点糖醋排骨和糖醋鱼。妹夫是厨师,妹夫还带来了一道西北的甜食,八宝饭。有个叫尤里的六十多岁的男人,最爱这道,还要配一个沙拉和鱼罐头。鱼罐头很腻,又不像中国的豆豉鲮鱼,至少是咸的,尤里吃的是浸在蒸馏水里的原味罐头,没有味道。淑华觉得这样搭配没味道,但尤里就是这样一个习惯。尤里常在午饭快结束时来。他坐在客厅最里面靠窗的那个位置,摊开餐巾,表情认真地等着上菜。他点了菜就不说话了,八宝饭一上来,等着秀华放白糖上去,在白糖上浇白酒、点燃,“呼”,火苗蹿起来,蓝色包裹着黄色。火苗很快熄灭,白糖溶化,酒精味弥漫在空气里。秀华每次点火之前,看他一眼,意思是,小心点儿,他点头示意了,她才动作。本地人大部分爱打扮,穿得齐齐整整的,尤里就属于这种齐整的人,每次都像刚从理发店出来的。老板、老板娘、厨师、淑华都感激这个人,他准时出现,让饭馆有种稳定的气息。
不知道是不是长廊遮挡了视线,淑华总觉得他们在山坳里,可其实山还远着呢。佳佳问过这边的情形,淑华对佳佳说,你不要想了,来了你能寂寞死,小孩子们就知道喝酒,女孩子抽烟的也多!佳佳这半年选修了意大利语,淑华不反对,但她从心里不想让孩子来,她也不知道是没碰到好学的孩子还是好学的孩子都没出来,总觉得替那些父母担忧。再说啦,佳佳的那个男朋友,人怪老实的。一毕业,就是她这个当妈的不催,人家男孩子家里也该催了。她希望佳佳早点成家。
淑华想和家林说说话。
“哎,刚才惠兰打电话来了。”
“哦。”
“说冯嫂回来了,把双良接走了。”
“哦。”
她又东拉西扯了几句,不肯挂,问:
“哎,你说……冯嫂咋就爱把双良放在惠兰家呢这两年?”
“……我哪知道?挂了!”家林一键挂了电话。
淑华把手机装在围裙前面的口袋里,下到地下室,去厨房干活了。地下室很大,灯光明亮,照得橘色的瓷砖亮闪闪的。她喜欢这样的老房子,地下室的天花都老高老高。她洗好了菜放在一边,开始整理冰箱。老板还开着一个小超市,五点以前妹妹就和老板娘一起整理货物。家林不愿意到饭馆干,淑华根本不敢勉强他。妹妹就给家林找了送货的钟点活,家林天生方位感强,几趟下来就摸熟了路线。家林喜欢这活,不用多废话,工资也不比饭馆少。签证是饭馆老板给出的打工证明,所以,家林要白给小超市送货,对此他完全没意见。
放下手机,家林站在阳台上抽了支烟。淑华的妹妹和妹夫住一楼,他们住二楼,在这个阳台上可以做好多事情,他还专门支了个案板,隔三岔五就坐在这里包饺子、做面食,做好才拿到楼下去。刚开始,他包饺子是有想法的。好几次,淑华到家前的几分钟他开始煮水,淑华一进门他就下饺子,他想着,等淑华一吃完饭,他要认真跟她提,说他们这样下去不行,这样的日子没意思,要回去。但是,每次开口之前,他又犹豫,觉得还是再好好想想,自己为啥待不踏实。睡一晚,第二天,他一坐在这安静的阳台上,看着远处静静的塔楼、房顶,偶尔走过的一两个行人,想到淑华正对着那部迷你电梯认真工作,想到自己开着车去拉货送箱子,没有谁怠慢他也没有谁跟他特别客气……他也找不到有需要特别抱怨的。老婆在这里,老婆比以前还勤快,孩子隔三岔五跟他视频,比在国内时殷勤多了,比几个月几个月不打电话回家好多了。他本来就不爱说话,不爱热闹,也不觉得在这里特别冷清。他从来不指望人家对他热情,谁会对一个外乡人、一个异族特别热情呢?他又不会笑脸迎人,一个不讨喜的人,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街上還有偶尔对他点头微笑的,他觉得不能挑剔人家什么。他其实也不怕寂寞,在工厂上夜班的时候,对着大车间里的升降机,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到最后都怕人声了,后来,调到小机床旁边干,旁边有人说话他反而还不太习惯了。
家林时不时也给李工打个电话,都有微信,都不爱用,还是打电话自然些。李工上周还说,隔壁院子里的老陈死了,放学时间,老陈老婆准备催他去接孙子,一看,人倒在地上,他在网上正跟人下棋,人家还催他,该你啦,怎么不走啦?在吗?……
想来想去,不喜欢这里的唯一理由,无非不是本地人。那些小酒馆又不是他的天下。他也没有泡吧的习惯,他和朋友都是喝大酒。但是这几年,他除了在家看电视,有时去打个没输赢的麻将,并没有什么事值得痛饮。
其实惠兰下午也给家林打电话了。惠兰打电话,他从来不说,不是不想让淑华知道,是不想主动提惠兰,惠兰说的跟她说给淑华的没有两样,只少不多,而且还更客气一些。
他们三个是一起进工厂的,惠兰是最早出来的,改行到医院收费了,淑华改行当了会计,只有他一直干到工厂破产。在最有经验和最热爱工作的时候,工厂被兼并。人家请他当师傅,培训年轻人,他试了试,对那些外地来的管理层是一万个不适应,挨到可以提前退休的年龄,就赶紧回家了。他觉得不走的话,人家不仅把他等同于机器,还是破旧机器,他伺候不了那些人。小年轻说的那些话,用的那些个词,他也不爱听,他也不愿意去培训那些孩子。那些孩子和他们年轻时候不同,对师傅不敬重。他没有到外地找工厂,他听“逃回来”的李工说,没意思,太没意思了……
退休后,他跟着别人去干活儿,搞过装修,修过机器,看到工友一个个儿都变得计较起来,宁愿闲着都不愿接工价低的活儿。开始,自己还想说,低就低,干活是享受。慢慢地,他也变懒惰了,低价也不肯接了,想着有退休工资,为啥要去干呢,不干了,穷日子慢慢过吧。这么一来,他就真成了朋友中的穷人,旧房子,旧家具,没法为孩子在大城市买房子……淑华知道他的感觉。淑华总是说,这日子越过越踏实了,才不愿意乱动呢,这院子多好!说,你看早晨起来,太阳就晒到床上了,一晒一上午,比那见不着光的高楼好多了……可是,淑华为啥就想出来呢?人总得有点儿改变,挪挪地方也是好的。何必要违拗淑华?她又没有过分要求。
前思后想,让他觉得在这个前半辈子八竿子打不着的博洛尼亚也没那么不好。也不见得有多难,毕竟还有亲戚在这里呢。
家林抽了三支烟,他从四季果的盆子里拔出插在土里的小铲子,把烟蒂埋好,轻轻拍了几下。
他从阳台角落的箱子里拿出一盏台灯把玩。
他庆幸自己会画图,庆幸带过淑华的那个老会计师陈叔,在《跟我学》刚开始播出的时候,自己刻油印教材给他们这些小年轻——那时他们多年轻呀,十八九岁,让他们以八十年代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学了点儿英语,他才能带着一本《杜登英语词典》出来。照理说,意大利人又不讲英语,可他走时没有理由地悄悄带了出来,现在派上用场了。这里有工厂,他没事儿就去人家工厂周边转悠,那熟悉的机油味道让他情绪跳动。
他观察那些下班的人,看到他们去一个酒吧,终于,他发现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既陌生又亲切的地方。轮轴,扳手,老式小机床、小车床,老缝纫机,老自行车,人们在里头玩儿,拿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互相交换,花几欧元可以坐一下午。他实在是太羡慕啦。他叫上会几句意大利语的妹夫,让他在馆子关门后陪着去了一次,自己又独自去了几次。他拿出词典,指着灯头、灯杆,又指着电线、开关、灯座,老板一看就明白了,插图明明白白的,人还有不明白人的时候吗?为什么一定要语言呢?他拿着一堆意料之外的东西,几个下午就把台灯车出来了。灯座是有机玻璃的,他就着材料裁成平行四边形。灯杆是四个不锈钢的小酒盅,两两相扣,中间钻了眼,电线从里面穿进去。灯罩是用X光片裁的,里面喷了稀释三倍的丙烯颜料,淡橘色,外面也是同样的颜色。这个灯罩费了点儿劲。老板还帮他想办法定型,裁好的八片,要滚出一定的弧度,然后用软铜漆线固定出一个合适的罩子。还有开关,开关也是不锈钢的,老板特意让人给他缝了一个特别小的皮套,以防推动时漏电。这让家林想起来自己小时候和妹妹在家里玩台灯,被电线漏电吓得灵魂出窍的瞬间。
这样做手工活的乐趣,在家里是永远不会有的。
“买一个行了,花不了多少钱,费那劲干啥?”十多年前,同伴就这么说了,动手做东西,叫人笑话。可更年轻的时候,他们都动手做过东西。从家具到炊具、花瓶、相册,家林可没少送朋友东西。那种白铁皮折出来四个角,利用细铁丝穿起来固定两片玻璃的墙上镜框,曾有一段时间,是非常时髦的东西,完全把父辈用的木镜框比下去了。他没上大学,上大学的同学个个都爱找他,觉得他手艺好又肯帮忙。
元旦那天,淑华说妹妹把春节往返机票订好了。
开始两天还没感觉,到了第三天,家林就坐不住了,他又开始跑那个手艺人聚集的地方。每次去都把想要的东西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在哪放着、几成新、旁边是啥,记得清清楚楚。连跑了三次,他才跟老板要东西。老板给他让了价,他用了小车床,把钱又花在老板那儿了,他车了五个烟斗,三个弯斗的,两个直身的。他是看了好几家旧货店才琢磨出来的。他知道朋友里没人用,这就是个纪念。他还背着淑华干了件大事。
这事还是淑华起的头。秋天的时候,饭馆那部小电梯坏了,淑华听妹夫说,在这里,叫人不好叫,工人两天后来才看,等修好可能得一个星期。手艺人在各家轮流干活,古旧的东西又多,没那么快。淑华想,说不定家林行。她先没说,下班前给家林打了个电话,让家林来接她。家林看了电梯,根本就不是大事,细钢缆没问题,一个轮轴裂了,把钢缆卡在里面,只要拿一个微型的千斤顶,横向把钢缆别开,腾出一点儿空余,再用电钻在轮轴上摩擦切割,稍有空隙,就可以把钢缆拿出来了。第二天,家林把电梯给倒腾好了,连原先咔啦咔啦的声音都没了。他换了一个轴承,试了下,没问题,又检查其他几个,给关键部位上了机油,还检查了开关。他暗地里佩服人家工艺好。他把轴承拿去给那“杂货店”老板看,老板在纸上写了1920,意思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牌子。家林起初还不信,老板拿来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东西,他就信了。修好了电梯,他就多了点信心着手他的大事情。屈指一算,二月底过年,两个月时间,够了。
两个月来,家林打电话和李工商量、琢磨,利用空闲时间画图,找东西……动身前一星期,他把搜罗来的东西统统规整好,装了箱。淑华不在家时,他仔仔细细用木板钉了个箱子。家林问妹夫箱子怎么运回去,妹夫说货运慢,到了省城,还得等,麻烦,不如跟人走;跟人走贵,省事。家林后悔沒提早考虑托运的事,贵就贵,也顾不上心疼了。听说托运的行李机场一般不看,可是家林不放心,又把钉死的箱子撬开,把钉子起干净,用合页在箱盖一半处弄了个翻盖,上了把小锁。
淑华忙呀,买东西,向妹妹取经,啥好带,啥不能带……一点点买回来,一点点打包,那么一个节俭的人,买起东西来,谁也不愿意落下,心意要到。家林就只管他自己的那个箱子,淑华好奇不过,问那些东西有啥用,家林说,有大用。两个人一天也没闲下来,直折腾到走的当夜。
到机场,淑华跟着妹妹忙着找值机柜台,家林四下里找打封条的。打好了封条,托运行李时,他心里直紧张,办托运的小姐盯着箱子看了半天,他心直跳,脑门上汗都快出来了。他怕有闪失,突然想起来有发票,就在他大衣内口袋里!他把发票连带清单递过去,手都有点儿抖。那张清单,每个物件都有编号。人家扫了一眼,又还给他,让箱子从传送带上过去了。托运花了大价钱。过安检时,他还在兴奋,兴奋得都忘了穿大衣,淑华帮他拿了。家林心情特别好,感激淑华没为托运费唠叨。
行李是直挂终点的,到了北京、到了省城,当家林在传送带上看到那个箱子的时候,他终于把心放下了。这是第二天了,他奇怪自己不觉得累。当晚六点多到了小城,下了车,打出租到家,惠兰已经在家里等着了。前三天惠兰就开始打扫卫生,开窗换气,擦了又擦,扫了又扫,无可挑剔。一坐到自己做的沙发上,把手放在磨得溜光的木扶手上,家林的心彻底放下了,人也一下子累得不行了,他赶紧摸出烟来,走到阳台点上。淑华兴奋得不行,四下里看着不知想说点儿啥,由着惠兰在厨房里忙;花椒辣椒在油锅里嗞啦嗞啦响,香味飘过来,她觉得真到家了。
一个星期后,大年二十九,佳佳也回来啦,淑华和家林一起到大门口接的,晚上吃了饭,娘儿俩说话说到十二点多。好不容易劝佳佳睡了,淑华又忙了一会儿。初五一过,佳佳男朋友父母要来,她得赶紧准备。虽说在外面吃饭,家里也不能不备着。回来后这几天她天天忙,惠兰过来几趟送吃的,馒头是蒸好的,饺子是包好的,菜都切好了端过来,她直感叹,回来好啊,回来多好!不爱串门的家林,一吃完饭就出去,天不黑不回来,淑华也不管他跑哪儿去啦。反正,不是老李给他打电话,就是他给老李打电话,淑华还以为约着打麻将去了。
忙到上了床,她刚要说话,家林说,我得跟你说个事儿。
啥事?
我和老李,给惠兰……嗯,给双良,装了个电梯,你明天一块儿去看看?
电梯?
嗯,简易的,扶梯……
淑华变了脸,坐起来。她不能明白,她必须现在去看看,到底搞了什么鬼?这几天惠兰送饭送得勤,她都没往别处想,必须去看看怎么回事。
淑华飞快地穿上衣服,家林赶紧穿衣下床,拉住她:明天、明天!明天一早带你去看!
谁要你带?我不认路啊?我给惠兰打电话,现在就打!
你别打,双良在。
他跑到惠兰家干啥?大过年的,神经病,都是神经病!冯嫂神经,惠兰神经,你们都神经!
你别激动……在大殿里你怎么说的?不是说要多做好事?
好事!亲家要来,你跑去装电梯……你本事大,还跑去给人家先装!
先装?啥叫先装?咱家不需要嘛!
大殿,是博洛尼亚中心广场上那座修了几百年还没有彻底完工的大教堂。圣诞节的时候,他俩跟着妹夫一家去看,敲钟,合唱,有乐队,有藏起来的琴(管风琴),不知怎么的,他也感觉庄严起来,闭着眼睛不敢睁开,神父祷告的时候,淑华也低着头念。出来以后,他问淑华叨念什么,淑华说,要永远不做坏事,尽量多做好事。他说,那不是雷锋吗?
不一样。
有啥不一样?
反正不一样。
淑华才没心思想什么大殿里说了啥,她连袜子都没穿就套上棉鞋,噔噔噔下了楼。家林赶紧跟上,拉住她的衣服说,我陪你去。
淑华走得太急,差点绊了一跤。
你慢点儿,黑天半夜的!
——家林没想到淑华反应这么大。
到了惠兰家楼下,他把手机上的光筒打开,他走到楼梯口,在墙上找到一个盒子,打开,按了一下按钮。惠兰听到有节奏的响动,一个东西就顺着楼梯斜着滑下来了,是把座椅,靠着楼梯扶手滑下来的。还没等她看清楚,家林又按了一下按钮,座椅又上去了。家林一步三级地跟上去,又按了惠兰家门口的按钮,座椅又下来了。
淑华用手摸着这把椅子,皮坐垫,木靠背,一边有扶手。靠背上有安全带,坐垫还可以打上去。她惊呆了,她用手摸着冰凉的铁滑竿,是三角铁,缆绳就在三角铁下面,紧绷绷的。三角铁几米长,当然不是家林拿回来的。家林拿回来的是一把椅子和配件,还拿回来了型号合适的滑轮。
能人!真是能人!
淑华说。她是发自内心地赞叹。
老李是能人。固定钢缆不容易,试了几次。为了这个,老李专门去学修电梯了,咱们回来之前,他就把三角铁固定好了,钢缆也上上去了,这几天就帮我摆弄这把椅子和电控。双良今天下午也试过了。
淑华无话可说。她心里七上八下的,伸手去拉家林,家林问:手这么热?气的啦?
我有啥可气的?
急的啦?
淑华不知说啥好。
他俩拉着手往回走,商量着细节,有没有人乱按,有没有小孩子捣乱?家林说,这些老李自然会上心,咱们时间不多,不用管,再说了,双良是啥人?他主意多着呢。
惠兰主意更多。她都不跟我说一声。
我让她先别说的。
她听你的嘛,你俩都商量好了……
家林拉着淑华,看了看四周,没有几家亮着灯了。几棵梧桐挂着稀稀拉拉的叶子在风里抖。他家的灯也暗暗的,然而看得到窗帘上漂亮的图案。秀华会收拾。
躺在床上,熄了灯。家林用脚钩着淑华的脚,淑华就让他暖着。淑华问,你不想去了吧?……不去就不去了。
去!为啥不去?
明年,你得搬个房子回来?
不会,啥也不搬了,嫌累。
……
早晨五点多的时候,淑华醒了一次,一翻身又睡着了。家林早醒了,躺在自己家床上,真踏实,他想……过几年回来,也和老李开一个小机械作坊,叫车间,不叫“吧”。这事,应付了初五,就和老李商量。
责编:王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