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远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栏目通过向小军迷介绍、展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兵器,反映70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和取得惊人成就;同时也希望借此提升小军迷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大家在感受祖国日益强大的同时,认识到和平的可贵,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说起瑞士军刀,自然人人皆知,可是提到中国的军锹,也许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其实中国军锹在世界上的名气绝不亚于瑞士军刀,甚至目前我军研制生产的万能军锹已经登上了世界制高点,成为各国军人推崇的单兵作战装备。
军锹的历史
军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军锹制造多采用铸锻工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军队普遍装备的制式军锹多采用冲压工藝,以小巧、便携、耐磨为主要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军队不断改进军锹,美国M1951 D形把折叠锹和M1956直把折叠锹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积极开展单兵便携装备的系统研究。美国戈博公司生产的三折叠D形把折叠锹代表了这一阶段军锹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
超越“锹”的概念
尽管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对军锹的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功能和用途仍未超越“锹”的概念。在作战中——尤其是特种部队的作战——要携带很多单兵作战装备,比如军刀、军锹、飞钩、锯齿等,所以单兵负重已成为困扰军方的一个国际性难题。 而中国研制的万能军锹则将这些功能完美地融为一体,完全超越了“锹”原本的概念。
中国自己的军锹产生于抗美援朝时期,几十年来,我国的军锹不断改进,逐步升级,但是由于其设计先天不足,难以适应作战与训练的使用,一直没有得到大量推广应用。
2005年12月,一种专门为中国军队研制的高科技、新技术产品——万能军锹完成了定型,开始批量生产,从此中国军锹一跃而登上了世界制高点。
这种万能军锹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军锹不仅在技术和质量上超过了美国戈博公
司生产的三折叠D形把折叠锹,更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大众对“锹”的认识。
多种功能集于一身
万能军锹采用折叠方式,携带方便,在设计中就注意了兼容多种用途。它以锹板为载体,两侧分别设厚背砍刀与直齿锯,以机头作连接,并在其上设若干种功能的孔、口、刃等。它同时具有挖、锯、砍、切、钳、剪、抠、钩等十多种功能,以满足多兵种的不同需求。
万能军锹的锹柄上有刻度,可以用来测量土堆的高度、刨坑的深度,还可以测量钢丝或绳索的长度。在单兵作战中经常会构筑或改造工事,这一功能便可以使士兵清楚地掌握构筑工事的标准。
万能军锹的一侧被打磨成锋利的刀刃,不仅可以砍树、砍竹子,还可以砍断钢丝和电缆。在野炊时,还可以用来切肉、剁骨、切菜,甚至可以做刀削面。你不必怀疑它的坚韧性,因为这种刀刃的特殊材质与结构已经经过了超过百次的试验,绝对够锋利、够坚硬。
以往在电视上看到特种兵飞檐走壁的情景,我们不禁会伸出大拇指赞叹。可是,如果没有神秘的装备相助,他们也不能如此神通广大。万能军锹的搭钩功能可以将它变成一把飞锚,特种兵可以轻松地将它钩在墙角屋檐,借助它来让自己成为一名会轻功的飞侠。
锹板与锹柄的连接处为固定器,通过固定器,可以将锹板固定到不同的角度。同时,固定器还可以实现对接功能,比如将上下两个雷管钳口相对合拢,可以将雷管与导火索固定,还可以将金属与其他绳索紧密连接,等等。
减轻单兵负荷
总之,中国的万能军锹设计得巧妙合理,集十多种工具的功能于一身,并且各项操作都简便易行,省时省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组合优势,也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单兵负荷。
万能军锹如果装备部队,可以使士兵减掉至少5千克的负荷,特别适于山地作战部队、海军陆战队、空降兵、侦察兵、工兵、防化兵、通信兵、步兵小分队等兵种,便于士兵携带使用。
单独携带万能军锹时,还可配以携行包,可以背、可以挂,非常方便。因为这个特性,它还可以作为装甲车、通信车、雷达车、指挥车等军用车辆的装备。
作为全球第一代真正意义的多功能折叠军锹,中国的万能军锹填补了当今世界以锹为主的多功能组合工具的空白,值得小军迷们引以为傲。
在现代军队中,并不是每个士兵都要携带军锹,大多是步兵、工兵和炮兵在野战中最常使用,尤其是在建设阵地工事的工兵中,军锹的使用率最高,这也是军锹常被称为“工兵锹”的原因。
历史上工兵锹一般分大小两种:大工兵锹前端为带尖的圆头状,长度和弧度均较大,尖部及其两侧有刃,锹体较长,锹柄前后直径一样;小工兵锹长度较短,前端较尖,接近于三角形,两侧刃口从锹尖一直开到锹体肩部,其优势就是出行时可随手插入背包的环扣中,携带方便,操作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