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堂林 毛若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京津冀如何增强联系度、提升均衡度、加深融合度,是下一步区域发展的重点和亟待破解的难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确立。2017年2月,北京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2020年)的实施意见》。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2018年7月,出台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2020年行动计划。2018年9月,北京发布《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些政策措施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京津冀空间格局逐步优化。北京市制定实施了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截至2018年5月,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到1.9万余件,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300余家。北京签署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协议,开工建设京雄城际铁路,积极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三大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不断深入。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京津保1小时交通圈顺利实现。北京新机场主航站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初步实现京津冀主要机场一体化运营管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持续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持续深化,在实施国家“大气十条”任务基础上,聚焦农村散煤、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治理。产业对接协作持续深化,2015—2017年北京对津冀的投资呈现井喷态势,认缴出资额累计超过5600亿元;“4+N”产业合作格局更加巩固,曹妃甸示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约130个。协同创新呈现良好态势,京津冀地区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异地搬迁实现资质互认。截至2018年5月,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达7000余家。
北京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基于联系度的测度——北京是京津冀区域内联系的核心城市。从区域交通联系度看,北京是区域的重要辐射中心。从城市间交通联系量看,京津、京石之间联系最为密切。2017年,京津之间的交通联系量最大(139.6),是京津冀平均值(17.2)的8.1倍;京石之间的交通联系量其次(112.1),是平均值的6.5倍。从交通联系总量看,2017年北京交通联系总量最大(520.0),是京津冀平均值(206.2)的2.52倍。从区域资金联系度看,北京已成为区域的资本辐射中心。龙信企业大数据显示,2014—2016年,北京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达5177.4亿元,是天津对京冀投资额(554.6亿元)的9.3倍,是河北对京津投资额(731.2亿元)的7.1倍。在天津对京冀的投资中,对北京的投资额为420.0亿元,占比高达75.7%;在河北对京津的投资中,对北京的投资额为530.2亿元,占比高达72.5%。
基于均衡度的测度——三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状况仍差距较大,创新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总体缩小。从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状况看,三地间存在较大差距。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京冀差距较大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人均GDP比值由2007年的3.06下降至2012年的2.39又上升至2016年的2.74。京津差距較小,比值始终保持在1.1左右。在收入状况方面,2013—2016年,京冀差距较为显著且有所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2.005上升至2016年的2.0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1.861上升至1.872。京津差距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1.538上升至2016年的1.5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1.114下降至1.111。从创新水平看,京冀差距较为显著但近年来呈缩小态势。2007—2016年,京冀差距尤为显著,每万人拥有授权三项专利数量的比值在10—13之间波动。其中2011年达到峰值13.19,近3年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比值为10.86。京津差距相对较小,每万人拥有授权三项专利数量的比值在2左右,2016年比值为1.82。从公共服务水平看,三地差距明显缩小。在医疗方面,2008年以来京冀差距缩小最为显著,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的比值由2008年的2.33下降至2016年的1.12。京津差距总体呈下降趋势,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的比值由1.48下降至1.28。在教育方面,京津、京冀之间的差距均呈逐年下降态势,京冀每10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比值由2008年的3.73降低至2016年的2.29,京津则由2008年的1.49降低至2016年的1.24。
基于融合度的测度——北京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显著,是三地合作的核心驱动力。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区位商大于1,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河北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第一、第二产业,具体表现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天津的优势产业介于北京和河北之间,其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尤其是金融业具有比较优势。北京在京津冀联合创新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三地合作愈发紧密,其中京冀两地、京津两地尤为突出。根据龙信企业大数据,2012—2016年,京冀两地企业联合专利申请量和联合专利授权量最多,分别为9475件和7051件,分别占48.7%和55.5%;京津两地其次,企业联合专利申请量和联合专利授权量分别为9352件和5195件,分别占48.1%和40.9%。
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仍有上升空间
北京在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不光承担着在区域联系中的核心枢纽职责,也在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以资金流为例,2014—2016年,北京对津冀的投资额是天津对京冀投资额的9.3倍,是河北对京津投资额的7.1倍。以区域合作为例,2012—2016年10月,京津两地合作及京冀两地合作联合申请专利数量、联合专利授权数量占比均在9成以上。北京对京津冀的辐射带动仍有上升空间,尤其在带动张家口、承德等地方面空间巨大。以交通联系为例,北京至张家口的列车在4次/日左右、北京至承德的列车在13次/日左右,远低于北京与其他城市间的列车数量。以资金联系为例,2014—2016年北京对承德、张家口两地的投资额分别为79.3亿元和141.9亿元,对两市投资之和占北京对河北投资的13%,远低于北京对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等单一城市的投资分量。
京津冀三地创新差距显著,北京创新基础实力雄厚而河北相对不足。北京要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其汇集的大量优质创新要素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科研机构为例,北京是全国拥有科研机构最多的城市,2016年北京共有科研机构396个,占全国的11.0%;而天津、河北分别拥有科研机构61个和81个,数量之和不足北京的一半。在创新能力方面三地也存在较大差距。从创新投入看,2016年北京市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25.33万人年,是天津(11.94人年)的2.12倍,是河北(11.14人年)的2.27倍;北京R&D经费投入强度为5.96%,是天津(3.00%)的1.99倍,是河北(1.20%)的4.97倍。从创新产出看,2016年北京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8.91万件,是天津(10.65万件)的1.78倍,是河北(5.48万件)的3.45倍;北京专利申请授权数为10.06万件,是天津(3.97万件)的2.53倍,是河北(3.18万件)的3.16倍。
石家庄、唐山与北京的联系度最为紧密,有望成为加强京冀联系的重要节点城市。以交通联系为例,石家庄与北京之间的列车总量位居第二名,每日互通列车近300次;以资金联系为例,石家庄和唐山是北京投资的热点地区,2014—2016年北京对唐山、石家庄的投资额为1221.9亿元,唐石两地占据了北京对河北投资的将近5成。从基础实力看,以地区生产总值为例,2016年唐山和石家庄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323.8亿元和3214.8亿元,位列河北省前两名,占河北省的比重近5成(唐山占25.0%、石家庄占24.2%)。
对策建议
以北京南部地区加快崛起为契机促进区域充分均衡发展。相对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南部地区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应通过生态、交通、市政基础、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领域的发展提升其承载力,形成新時代背景下北京经济的新增长点,推动形成新动能,打造产业新高地。应结合 “一轴、两廊、两带、多点”城市服务功能组织架构,实现南部地区振兴和区域充分均衡发展。围绕“一轴”建设实现“留白增绿”和腾退空间的高效利用,保障和服务首都功能。围绕“两带”建设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打造。围绕“两廊”建设,将南部地区打造成为“一核”与“两翼”协调发展的核心枢纽地区;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通过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与雄安新区的高效对接,使其成为北京市服务和支持雄安建设的桥头堡。围绕“多点”建设高起点规划南部地区,实现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高水平服务业、高端项目落地。
布局创新链、完善产业链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围绕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重点产业,形成三地间上中下游联动的产业分工和技术创新格局。鼓励北京中关村、著名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等优势创新资源“走出去”,打造区域科技链;为重点产业协同创新链提供政策配套,如在京冀间建立合理的财税分享体制、在京津冀重点地区建立“人才自由港”。完善政府间协同创新对接机制,建立区域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设立“京津冀创新研发基金”,实施科技人才居住证制度、区域社会保障制度、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制度、科技合作成果奖励制度等。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布局优化。建设京津冀创新成果数据库,构建京津冀技术交易联盟,搭建京津冀知识产权法庭,为技术交易提供全链条服务。
(摘自《前线》杂志2018年第12期。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毛若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