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辉 石超群
1935年,陈水其出生于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下鸣水村。1956年3月,他响应祖国的号召应征入伍。“当我穿上橄榄绿,戴上大红花与父母和家乡告别时,想着为祖国而战,我们就豪气满怀。”入伍后,他们从武汉坐火车六日七夜直接奔赴朝鲜,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203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抗美援朝志愿兵。
入朝新训后,陈水其被分配到司令部当通信兵。当时虽已停战,但局势仍非常紧张。陈水其所在的部队主要担负帮助朝鲜进行战后重建的任务,同时要做好抗击美帝国主义和南朝鲜李承晚伪军反扑的准备。
当时通信兵的主要任务是架设电线。陈水其脑子活,胆大心细,经常被排长带着出任务。一次任务过程中,需要在20多米高的杆子上架设电线。当时的施工条件异常简陋,连最基本的安全带也没有,只能靠战士们徒手或辅以绳子来攀爬操作。看着又高又不牢靠的杆子,几个战士都有些顾虑,一时排长也犯了难。作为业务骨干,陈水其主动请缨,冲了上前,去爬杆子,快要爬到顶端时杆子晃了晃,人一下子滑到了半腰处,四肢被磨得鲜血淋漓。“因为时间紧任务急,我咬紧牙关,顾不上鲜血和伤痛,靠着腰上的皮带才一点一点重新爬了上去把線接好。”直到现在,陈水其手上还留有伤疤。
战后重建虽然不用冒着枪林弹雨,但还有很多区域是雷区,危险时刻存在,最危险的一次是与死神擦肩而过。那天挖电线杆子坑的时候,战友用镐头刨出一枚木柄已经高度腐烂的手榴弹。当时拉火环钩在镐头上,弹体已经掉落在地上,呲呲冒着白烟。战友吓得动弹不得。“卧倒!”千钧一发之际,陈水其一把将他扑倒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为他筑起了一道“生命屏障”。所幸那是枚哑弹,陈水其才逃过一劫。
当兵唯一一次流泪,是回国的时候。临回国前,大家整齐列队,连长说:“咱们活着的,给留在朝鲜的战友敬个礼吧!”大家一起默默地面向南方,齐刷刷地敬礼,久久不愿放下来。那个时候没有枪炮声,天蓝得像洗过一样,但沉寂却压得每个人喘不过气来。慢慢的,哭声越来越大。
“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关键是要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战斗!”陈水其退伍后被分配到沈阳兵工厂,他很快就成为了技术骨干,当年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工作一年多后,厂里打算提拔陈水其任车间副主任,但陈水其得知远在黄梅老家的双亲积劳成疾,无人照顾,便毅然回到家乡。
陈水其一直有个信念:虽然脱下了绿军装,但当过兵就要永远保持军人的样子。返乡60年,陈水其对集体的事格外上心,村里需要搭把手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解放前因家里穷,饭都吃不上,我是靠邻居的帮助才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就想长大后一定要回报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陈水其利用在部队和兵工厂学到的水电技能,义务当起了乡亲们的水电维修工,村里党员群众一提起他来都赞不绝口,夸他是个“热心肠”。
老兵不老,红心向党。2019年1月,84岁高龄的陈水其作为抗美援朝退伍老兵,受黄梅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出席全县“光荣之家”授牌仪式。
当战士时穿过的一件军衣,被陈水其当作传家宝,珍藏了半个世纪。只要儿孙回来,他就会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战斗故事,教育后辈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他要让后辈把这红色家风一代代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