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硫磺味道的空气中,成为全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
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促成了新中国最关键的科学家归国,“让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学霸”世家,在中国教育体制大变革的年代里,钱学森过完了童年。性格安静、规矩的“学霸”钱学森,没有头脑一热投笔从戎, 选择了投身于脚踏实地的国家基础工业。1929年,18岁的钱学森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国立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他的科学报国梦就此起航。
1934年,钱学森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学习“航空机架”。钱学森来到美国后,一如既往地继续他的“学霸”之路。仅仅只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了一年,就戴上了飞机机械工程硕士的方尖帽。但由于当时美国飞机制造厂的实习机会不对外国学生开放,钱学森经过仔细思考,决定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转为研究航空理论。
25岁的钱学森,转学到了当时美国航空理论研究的殿堂——加州理工学院。在这里,钱学森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伟大导师——冯·卡门。在加州理工大学里,钱学森最大的收获,是加入了冯·卡门麾下的一个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火箭俱乐部”。这个小组连同钱学森在内一共5个人。1939年,罗斯福总统紧急拨款数十亿美元,制定美国的“两弹”研究计划。而导弹的研制任务,则由冯·卡门领衔。于是钱学森参加的那个课外兴趣小组“火箭俱乐部”,被升级成了“航空喷气通用公司”,成为美国第一个官方授权研制火箭的中心。创始的5个学生,后来被史册记载为美国火箭研制的“元老”——钱学森是5位“元老”之一。
钱学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硫磺味道的空气中,成为全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
二战进入尾声,美国人将重心从作战放到对科学力量的关注上,钱学森得以在导师冯·卡门的保荐下,通过美国的“政审”,进入到代表美国最高国防机密的五角大楼工作。
在五角大楼里,钱学森参与到了美国军方最核心的决策。
1944年,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小时内从纽约飞到洛杉矶的火箭喷气式飞机的设想。
1945年12月,钱学森作为美国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参与编写了题为《迈向新高度》的报告,为美国战后飞机和火箭导弹的发展提出了长远的规划,为后来美国的航天飞机和运载火箭打下了理论基础。
当时的美国媒体对钱学森和他关于航天的设想给予高度评价,《纽约时报》称他为“有价值的中国科学家”“美国火箭领域最有天分的科学家”。《洛杉矶时报》称他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火箭专家之一”、喷气推进领域“最热门的科学家”、“世界上最权威的火箭专家之一”等。
二战结束,德语良好的钱学森,受命审讯了当时德国最核心的科学家。作为美军上校的钱学森,此时也名声大噪,成为美国科学界的“顶尖天才”,犹如传奇一般的存在。
1947年回国探亲的钱学森,此时已经办好了美国绿卡。如果不是冷战铁幕的开启,或许这位已经出入五角大楼多年的中国人,真的会像德国人冯·布劳恩那样,成为美国接下来的太空竞赛中一位至关重要的科学家。
但是历史很快把钱学森推向了另一个旋涡。两个重要人物的出现,促成了这位最伟大的科学家下定了回国的决心。
第一个重要人物是一位老朋友,名字叫作罗沛霖,是一位电讯学家,后来成为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是中国工程院的6名发起人之一。
1949年钱学森重返加州理工学院任教之后,这位老朋友常常来钱家串门。钱学森与罗沛霖成为挚友,除了一起探讨和欣赏音乐,也从罗沛霖口中了解到了关于更多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情况。
第二个重要人物,是钱学森在“航空喷气通用公司”工作时的一位前同事丹·金贝尔。
1950年的一天,钱学森希望向学校请假回国探亲的消息,传到了时任美国海军次长的金贝尔那里。曾经与钱学森共事过的金贝尔,深知钱学森的价值,于是他立刻致电美国司法部阻挠此事,并说出了那句国人皆知的名言: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当时的背景是,太平洋彼岸朝鲜半岛的战火刚起,美国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共运动”。中国公民钱学森被扣上了“共产党员”的帽子。
钱学森辞去了所有职务,写了一份声明,准备离开这个让他失望和屈辱的国家。但是等来的却是美国特工。
钱学森被美国移民局以“莫须有”的罪名扣押,保释后仍被软禁状态,一切行踪、来往电话、信件均受到美国特工的暗中监视和监听。
钱学森被软禁了5年。直到1955年6月,钱学森甩掉了跟踪他的特工,把一封至关重要的求救信投进了商场的邮筒。后来这封信辗转交到了周恩来总理手里,周恩来随即令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进行中美大使级谈判的中国代表王炳南。
经过中国代表的交涉和努力,中国终于迎回了包括钱学森在内的94名留美科学家。1955年10月8日早上,“克利夫兰总统号”到达香港九龙,港英当局以“押解过境”的名义,把钱学森一家送到罗湖口岸。这一天,距钱学森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已经整整20年。
而此时的金贝尔,又说出了另一句举世皆知的名言:“放钱学森回中国,是美国曾做过的最愚蠢的事。”
说到钱学森,很多人只知道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钱学森如何伟大?具体又有哪些成就?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钱学森就像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和CTO,是“抓总的”,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全盘运筹者。钱学森在“两弹一星”上的成就不做过多着墨。在那个刚经历过数十年战火、满目疮痍的新中国,连一台洗衣机都造不出来。钱学森却亲自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带领着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用算盘、角尺和圆规,发射成功了新中国第一枚导弹。
当时的科研队伍参差不齐,主要由老干部、工人、少数海归专家、国内老师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干部不懂技术,科研人员不懂管理,大家焦头烂额。”钱学森设立了总体设计部,由总体设计部负责对各个分系统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协调,统筹规划,总体设计。钱学森的原则是“不求单项技术的先进性,只求总体设计的合理性”。
钱学森还建立了导弹型号和设计师制度。总设计师负责导弹的总体设计。此外还有主任设计师、主管设计师制度,分别负责导弹的分系统和单机设计。这一制度的确立,使火箭和导弹的型号研制走上正轨有序的道路。
钱学森设计的这些制度,沿用至今。
甚至“导弹”“航天”“航宇”这三个词,也是钱学森首创的。“火箭军”的概念,也是钱学森最早提出来的。2017年的朱日和阅兵,沙场上隆隆驶过的各式导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钱学森作品的延续。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美国媒体直接称其为美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他101周年诞辰时,SpaceX公司发出推特纪念他,祝这位NASA喷气推进實验室的创办人生日快乐。
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火箭事业始于钱学森,中国科技协会前副会长庄逢甘评价说:“若非钱学森,中国的科技还要落后20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葛守仁教授则评价:“钱学森革新了中国的导弹科学,也因此革新了军事科学。他是中国的首席科学家和工程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钛禾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