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凌云志 汗水洒山川

2019-09-10 07:22
华声文萃 2019年6期
关键词:韶山民工工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抒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湖南建设者也凭着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闯劲,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成就了波澜壮阔的重点工程,谱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物资特别匮乏,技术相当落后,设备十分简陋,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湘中地区10万英雄儿女,仅用10个月就建成了韶山灌区主体工程。1971年动工兴建橘子洲大桥,在短短一年时间内通车运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2012年竣工的矮寨大桥,创造四个世界第一……

从韶山灌区到长沙港,从湘江第一座大桥到水底隧道,从长永高速到轨道交通,从黄花机场到湘江航电枢纽工程……湖南各项重点建设,既有决策者的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也有执行层的殚精竭虑、尽心尽责,更有一线建设者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他们秉承“质量胜过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大国工匠精神,圆满地完成了水利、交通、桥梁、港口、机场等重大工程,使湖南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大大增强,为全省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治国: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韶山灌区建设的工程之魂

韶山灌区位于湘中丘陵地区,由水库枢纽、引水枢纽和渠道工程三部分组成。它是湖南省以灌溉为主,兼具发电、航运、防洪排涝、工矿城镇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灌溉湘潭、长沙、娄底三个地(市) 的七个县(市、区) 的100万亩农田,流域面积达2500 平方公里。多年来,韶山灌区润泽潇湘,一直在发挥着巨大的效用 。

1999年,怀着敬佩之情,记者采访了原韶山灌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副指挥长、副政委,后来曾担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副省长、省顾委副主任的王治国。提起往事 ,王老说:“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 ,是韶山灌区工程建设的灵魂 。”

历史上,涟水河两岸旱涝灾害频繁。1958 年,省委批准在双峰溪口镇拦河筑堤,修建了库容为3.7亿立方米的溪口水库(水府庙水库)和一个3万千瓦的电站 。1960 年,水库建成,涟河两岸洪水泛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旱涝灾害并未得到根治。

1964 年冬,在一次总结会上,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郑重地说:“要发展农业,必须首先解决水利问题。涟水渠道是不是也该上马了?”他的建议, 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张平化提出物色几位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能办事、会办事的同志组成指挥班子,搞出一个样板工程来。省委当机立断,决定抽调精兵强将成立省工程指挥部,由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华国锋担任指挥长兼政委,直接指挥。

起初 ,指挥部班子里并没有王治国。后来,由于省委要选一个到工地现场具体指挥、组织的人,王老便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一重担,担任了工程党委书记和副指挥长。省委对他的工作也十分支持,张平化曾当着他的面,对省委组织部纪照青部长说:“王治国要调谁就调谁。”

当时, 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农村部和水利厅、林业厅、计委、物资局、教育厅、卫生厅、文化局等都抽调骨干力量支援韶山灌区,充实指挥部职能部门 。湘潭、湘乡、宁乡都是书记挂帅,成立了分指挥部。龙五道、谭靖夷、上官能、李芬桃、吴大舆等我省水利勘测、设计、施工方面的著名专家都上了工地。邵阳 、湘潭 、益阳三个地区很快动员了10万民工上阵,柘溪工程总队、省水电工程总队、湘潭专署工程队等2000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相继开赴工地,100 多公里长的战线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炮声隆隆,各项工程都按计划顺利而神速地展开……

韶山灌区工程在酝酿、决策过程中,曾三度更改名称。1958 年,省委决定在涟水中游峡谷拦河筑坝,兴建水府庙水库和电站时,这个工程叫“水府庙灌区工程”。1964 年冬,省委同意恢复灌区工程施工后,考虑到灌區主要区域分布在涟水中下游,于是,将灌区易名为“涟水渠道工程”。工程正式开工前夕,张平化正在韶山考察工作 ,他想:灌区受益主体湘乡、湘潭、宁乡3县都在韶山附近 , 韶山名闻天下,何不把它改名为“韶山灌区工程”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知名度,而且有利于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听说这个想法后,省委其他领导一致叫好。1965 年6月28日,省委作出了《关于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决定》,宣布:“特将涟水渠道命名为‘韶山灌区’。”

王老说,关键不在于三易其名,更重要的是规划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解决的问题一次比一次多,受益的面积一次比一次广。初名水府庙灌区时,规划灌溉面积只有47万亩。改名涟水渠道时,设计灌溉面积扩大到75万亩。定名为“韶山灌区”后,将设计灌溉面积最终确定为100万亩,其中自流 46万亩,提灌54 万亩。在工程设计上,省委要求一切从便民利民出发,从发展农业生产出发, 做到既经济适用,又美观大方。不仅工程设计本身要“高标准”,而且要结合渠道的修建,把治山、治水结合起来,沿渠的土地、建筑物、山林和房屋等,要统一加以整理和规划。

勘测设计人员最终完成了韶山灌区工程70多项技术设计图纸,为全面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按设计,在水府庙水库下游18公里处的洋潭筑坝引水,将涟水抬高 11 米,然后遇山凿洞,遇水架槽,遇高深切,遇洼填平,建起四通八达的蛛网式的渠系。全灌渠要凿输水隧洞10座,总长 6547米;建渡槽26座,总长6293 米;渠道从总干渠到干渠、支渠,长度达 2000多公里。这意味着该工程实质上是再造一条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 、防洪 、航运 、工矿城镇供水和养殖的人工河。它是湖南当时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用陶铸的话说,也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

有人称之“涟上飞涟”,也有人称它是“银河渡远空”。事实证明,韶山灌区工程最终方案的实施,彻底根治了涟水两岸的旱涝灾害,实现了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梦想。

王老说,“建设韶山灌区工程,10 万民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胸怀壮志,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历经千辛万苦 ,战胜千难万险,承担开凿隧洞、劈山建渠、填洼补壑等巨大的工程量,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不愧为‘十万愚公’。”

地处宁乡县道林区的皂林冲隧洞 (后命名为“英雄关”),是灌区全线最长的一个隧洞 ,全长 992米,设计流量每秒 11.5 立方米,水上可以行船,由省工程总队和道林区1100 多个民工承担施工。工程完成快一半的时候,一号斜井突然出现了重大险情:与井底相距30 米的山顶陷下去了,并裂开了几条缝;斜井里面,3 根横撑都被压断,6 根直撑折断了3根,其余3根也“咔嚓”发响,情况十分危险!指挥部召集大家紧急磋商。总工程师和一些技术人员按照惯例,主张改线。民工们听说后,都不赞成。为了不浪费国家资金,不耽误工期,民工们纷纷表示:“天大的困难由我们来挺。愚公有移山之志,难道我们没有穿山之勇?”

指挥部决定不改线,大力抢救一号斜井。勇士们下到随时可能完全塌陷的井底,把井字架一个堆一个叠上去,顶住沉塌的地方。洞里空间非常狭窄,施工的人没处站脚,洋镐也挥不开来,头上又到处掉土,这些民工都浑然不顾。经过 20 天的苦干,终于使斜井转危为安,隧洞继续向前延伸。

韶山灌区工地上,不怕累、不怕死的事例不胜枚举。灌区枢纽洋潭大坝、进水闸、破险关隧洞等,有哪一处不是民工、职工们排除千难万险的结果呢?当时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 民工和在后方搞生产的农民一样按定额记工分,年终由集体统一分配,国家除了给每个劳动日补贴四毛钱作为伙食费外,没有再给一分钱的工资。伙食办得好的连队,略有节余,可给民工分点零花钱;伙食办得不好的,就只能够吃饱肚子。说到这些,王老掩不住心中的敬佩之情,为自己当年有机会参与指挥这样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感到骄傲。

韶山灌区主体工程历经 10 个月,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 、当年受益。工程建设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湘中的一颗明珠”。

汤忠武:华国锋题录了我的诗歌

1965 年夏天,我(汤忠武)参加了韶山灌区工程的修建。当时,工地上劳动竞赛如火如荼,文化生活也热火朝天,尤以诗歌创作最为踊跃。那时,我高中毕业不久,在工地连队任通讯员。本来在学生时代,我的作文也只是平平,至于写诗,则完全是个门外汉。然而,沸腾的劳动工地,火热的战斗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撩动着我的心扉,诱发我写作的欲望。

一天清晨,我和同志們肩扛锄头、钢钎,爬上山头,又开始了一天紧张的战斗。看到同志们“铁臂挥锄急,穷山一肩担”的豪壮气势,放眼山头上我们亲手挖成的渠道,是那么雄伟壮观,我的心中激动不已。一种抑制不住的激情顷刻间化作豪迈的诗谣:“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在你脚下走,今朝从你头上过。”这首诗后来登上了《韶山灌区报》。

说来也巧,这首诗竟然被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省韶山灌区工程总指挥的华国锋看上了。在省里的一次干部会上,他把这首诗歌背给大家听,并连声夸赞:“写得好,写得好,写出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来了 !”

同年12月9 日,在为《湖南文学》1966 年元月号“韶山灌区工程特辑”题词时,华国锋欣然命笔,题录了这首诗,并将“今朝从你头上过”改为“今日从你头上过”,使人读起来更感到亲切好懂。

华国锋题录此诗的手迹,我最初是在灌区突击梨树塘难工险段时,从一张刚刚送到的还散发浓浓油墨清香的《韶山灌区报》上看到的。记得当时,我看到手迹, 眼前一亮,又惊又喜地大声嚷嚷:“华总指挥题录我写的诗歌啦!”引得众人团团围住,争相观看。

那天,我一直心潮难平。后来得知省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发给每个民工班的那些《韶山灌区诗歌选集》,都是经华国锋亲自审阅、修改后付印的。其中好些诗歌,他还能背诵如流,并经常向同志们推荐。

首长点上一把火,我的写作激情在燃烧。随后,我有20 多首诗歌如雨后春笋般在工地上冒了出来,成了当时工地上小有名气的“诗人”。

1999年3月,原韶山市常务副市长、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平赴京参加人大会议。会后,他拜访了华国锋,交谈中华老得知泽平就是我的嫡亲外甥时,高兴地从书架上的一本相册里,取出一张他的近照,在背面写上“汤忠武同志存 华国锋赠一九九九年三月”三行刚劲有力的颜体字。又取来一个信封,写上“汤忠武同志收 华托”等字样,将照片装进信封,给了泽平。当我接到这张照片时,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一位曾经的中央最高领导人居然会对34年前一个未曾谋过面的普通民工铭记在心,如此热情!

2000年5月12日,为了征集韶山灌区的史料,湘潭市政协的同志专程赴京拜访了华国锋。华老兴致勃勃地给他们回忆了当年灌区工地上的一些情况后,还朗声背诵起他曾经题录的诗歌来:“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在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并且告诉他们:“这是韶山一个姓汤的民工写的,后来这个民工还给我写过信。”

猜你喜欢
韶山民工工地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波比的小工地
毛泽东何时题写了“韶山学校”
民眾赴韶山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
访韶山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热闹的工地
民工买保险
工地上的女人们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