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 07:22:44严丹雅
山西教育·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支架情境音乐

严丹雅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强调学生独立探究的理念,以及认知和应用“知行合一”的理论内涵,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音乐教育与支架式教学之间所存在的契合点也已经得到音乐教育领域的挖掘和应用。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它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可以根据自身经验或认知赋予客观世界以不同的理解。后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te,1896—1980)将这一理论引申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倡导教学活动不应只是在教师到学生之间对简单知识的传授和转移,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并及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扶手”和“梯子”,使学生逐步建立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习惯及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体验、独立探究、讨论与合作等方式,使其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起全新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2.最近发展区理论。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S Vygotsky,1896—1934)的思想体系是当代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他在《社会的心智》一书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通过努力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基于学情建构支架,在学生需要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说,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搭建适宜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支架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理论是支架式教学方法形成的直接理论基础。

1.支架式教学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伍德(Wood)、布鲁纳(Bruner)以及罗斯 (Ross) 等人将“支架”一词最早引入教育,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支架式教学。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将其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就是说在教育教学领域内,为了实现全方位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目的,教师需要将每个学生看作一座建筑物,继而根据个体学情,有选择、有目的地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应撤去原有支架,重建新的支架,以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无疑是基于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具体实践。

2.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标志着一种教学法的可操作性。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创设情境:通过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顺序排列。开始时由教师做出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类似概念),然后由学生独自展开分析。分析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提示,使学生能沿概念框架逐阶攀升,直至逐步减少甚至摆脱对提示的依赖。(4)协作学习:指分组讨论和协商。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相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其属性的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还可能意见相左、观点不一。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协商,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将相互矛盾、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明朗并统一起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等。评价内容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

音乐教学过程,是指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启动、展开、变化和结束时环节的有机连接和程序结构。本文选用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小学组的获奖课例——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陈凌秋老师的五年级欣赏课《暴风雨》作为分析对象,以探究支架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

1.准备支架。支架的准备依赖于学情。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习惯、兴趣和成绩等方面的客观表现,也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重点、难点的重要依据。五年级是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学生在音乐感知方面较之前表现出更多的拓展可能。这一阶段“学生对于音色的变化、音色组合产生的音响效果、丰富的和声和表演变化都感兴趣,并且能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对比和乐曲的整体结构”。

根据学情,陈老师为《暴风雨》一课所做的支架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从音响的感知和探索中获得感悟与启发,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目标:通过聆听与联想,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划分音乐段落、区分音乐形象、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层次、联想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全方位感受大峡谷的壮丽景观;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身边的道具,从不同角度展开对管弦乐《暴风雨》的分析,在参与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赏音乐的习惯。

支架的搭建不仅需要依据学生的基础,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支架需要有梯度的搭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好支架需要教师在课前通过检测、调查、访谈等方式做好学情评估。

2.创设情境。“与其说我是来上课的,更不如说这是一次特殊的旅行”,教师的导语为情境的创设做出铺垫。于是以旅行为题,以及以何种方式来记录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开始成为学生讨论的话题,课堂氛围热烈而又轻松。教师适时地引入用音乐记录旅行的独特方式,并及时将擅于用音樂描绘自然景观的、有“山水音乐画家”之称的美国作曲家——费尔德·格罗菲介绍给大家。由此,山水、大自然以及格罗菲、音乐便成为本节课的关键词,也成为教师为同学们创设的情境。

3.主体部分。(1)聆听音乐主题,走进情境。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描绘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两段音乐主题,并用手势法跟随音乐,模拟旋律的起伏。学生在用心倾听音乐的同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感受中的音乐画面。教师再配以语言引导学生,为学生展示大峡谷的图片,使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更加具象。“音配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快速直观地进入作曲家所描绘的音乐情境。(2)听辨主奏乐器,独立探索。通过对两段音乐主题的聆听,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峡谷组曲》中的第五乐章——《暴风雨》。之前两段音乐主题的欣赏既是“旅行”前的准备,也预示着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对作品第二部分的聆听,学生进入独立探索阶段,期间应提示学生开始分辨乐队中所使用的乐器,以及哪些乐器模拟了怎样的情景等。进而揭示镲聲对闪电的模拟、鼓声对雷声的模仿,钢琴刮奏与雨声之间的联系,以及铜管乐器对紧张气氛的营造和弦乐器在描绘风雨交加的场景时所发挥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拍手、拍腿等动作配合表现闪电、打雷的声响,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力度、音色的不同变化。(3)分组表现音乐,协作学习。这一部分与学生独立探索的环节紧密衔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乐器,如嘴里发出“嘶”的声音来模仿弦乐器表现风雨交加的画面,结合之前的拍手、拍腿动作表现闪电和打雷,并分组展示不同的音色。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高度契合,教师并未让课堂停留在分辨乐器的讨论中,而是直接进入与音乐声响的合作中,学生通过自身所发出的声音不仅感受到参与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对该音乐片段中乐器的音色建立了基本认知。

4.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是教师对学生个体或小组学习效果、能力等进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合作是根据教师教学设计的顺序而发生的,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求,或在教学中间,或在教学尾声。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的逐步提升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需要说明的是,效果评价不是教学程序的最后一步,而应贯穿始终。

1.以学生为本。如前所述,支架式教学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基于学情选用适宜的支架,帮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使其顺利、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在整个音乐学习活动中感受和欣赏音乐的基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这一阶段进行音乐欣赏教学须根据学生的音乐认知基础和身心特点,选择适合本阶段学习的音乐作品,如具有较为清晰的故事情节或结构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除此,应注重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重视学生的聆听体会,以帮助其音乐认知水平的提升,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他们体验、感受、探索和创造能力都有所增强。这一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在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及演奏乐器的选择上更丰富一些,但同样需要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本,培养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支架式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2.以互动为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营造符合音乐作品的情境,用语言、图画、故事等形式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这个过程学生需要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时刻关注教师抛出的每一个新问题,从而共同完成创设情境的实践。简言之,这是一个需要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逐渐形成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情感与想象力得到开发的教学过程。“协作学习”环节更是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生将心中产生的互不相同的感受在共同的音乐情境中展开交流,原有的认知框架有可能被打破,同一平台上不同理解的相互交流使学习思路得以拓展。

3.以动态为据。在支架式教学概念中,“支架”具有临时性和辅助性意义,这种临时性和辅助性体现于学生在解决超出自身认知水平的问题前后。当第一个支架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根据其新的认知水平搭建新的支架。支架作为教学的助推器始终以动态呈现,教师要时刻拆旧建新,以不断适应和满足学生认知水平的新需求。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走进音乐,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必将对其人文情怀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独立探索、欣赏音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协作学习,加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强化音乐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效果评价中的互评、自评,对教学相长大有裨益。获奖课例《暴风雨》重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的教学环节,对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应用支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找到了印证。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吴 磊)

猜你喜欢
支架情境音乐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12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音乐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