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芳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而备受国家重视。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胜任力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胜任力,主要体现在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四大方面。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深入,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研学旅行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各省市积极探索和开展研学旅行,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旅大于学”或“只学不旅”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研学导师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可见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中的重要性,而中学地理教师作为研学导师的主体,具有更重大的责任。
一、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能力
2016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把地理课程灵活融合到研学旅行活动中,这要求地理教师具备能根据旅行基地资源特点并融合教材相关地理知识点设计研学旅行活动的能力。
具体而言,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应依托当地资源特点,设计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一方面要注重学科内外资源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例如在设计《地表形态的塑造》研学旅行活动方案时,以广东省阳春市春湾石林和凌霄岩为例,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给每组布置任务,具体见表1。
二、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是否成功会直接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程度。中学地理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具备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以促进研学旅行活动的成功实施。
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过程中,地理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活动,维持现场秩序和纪律,以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地理教师要具备强大的协调与掌控能力。此外,地理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重要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利用工具进行野外定位、测量地理数据等。整个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与景区、旅行社等工作人员的沟通,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教师还须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和教育机智,若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突发意外也能从容应对,确保学生的安全及研学旅行顺利开展。
三、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能力
《意见》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在探索研学旅行时要“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评价”,可见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評价能力。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内容主要是:在研学旅行中的纪律表现、笔记记录情况、活动参与积极性、完成小组任务贡献度、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以及探究地理问题能力等;展示性评价主要是:活动总结报告、PPT成果展、心得体会交流会、收获征文比赛等。确定评价内容后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具体见表2。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地理教师可以参考以上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及地理学科特点,详细制定符合研学主题的评价体系,采用纸笔考试以外的展示性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活动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把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并加大其比重,增强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
四、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能力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中学地理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旅游实践经验。研学旅行是组织学生到野外学习,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旅行经验,才能在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时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学校可根据本校地理教师的实际情况,组织旅游经验不足的地理教师参加旅游活动。每次旅游活动结束后对教师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给予报销旅游费用以及颁发合格证书,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则不报销旅游费用且必须参加下一轮教师旅游活动,以此方式丰富地理教师的旅游经验和提高研学旅行实践能力。
五、结语
研学旅行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广大中学地理教师要勤于探索,从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四大方面切实提高自身胜任力,争取在研学旅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研学旅行在地理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