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必由之路

2019-09-10 04:12穆占一
新长征 2019年6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穆占一

2019年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作为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部分节选,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并突出强调了一个鲜明的理念: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条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并将其作为学习思考、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导向的重要讲话,仍然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历史不断证明,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是推动解决中国共产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98年发展壮大的决胜法宝,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解决危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读懂一个时代,改变一个时代,都基于对问题的了解和解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每次前进都准确把握住了所处时代的重大问题,找到了引领各自时代进步的路标,并为此不懈奋斗。

19世纪中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是世界政治经济急剧变化的年代。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加剧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国内民族矛盾继续存在、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古老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族的危险。面对内忧外患,中国人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不断寻求中华民族复兴崛起之路。从太平天国洪秀全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到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多次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国家救亡图存和独立富强的问题。在那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年代,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从资产阶级手中接过拯救中华民族的接力棒。复兴道路明确了,但路还要自己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上下求索,找到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属于自己的前进之路。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传播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尝试着进行国共合作到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建立自己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从号召全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到进行“三大战役”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以解决问题为契机,不断求索、逐渐壮大,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目标、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严峻的全新课题,就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面对建国初期复杂严峻的世情、国情、党情,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后来发觉舶来经验“水土不服”,再通过科学分析、独立探索,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卓越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也经历过严重曲折、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最后终于创造性地解决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问题,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后来逐渐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对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又以凤凰涅槃的勇气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转移工作重点,进行改革开放,鲜明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破除党的事业和各项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开放和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问题为导向被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新时代,面对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为目标任务,开展了许多开拓性、创造性工作,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改革内容之全、力度之大、目标之明确、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对当下党员干部最容易引起困惑、也最现实的几个问题,包括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正确看待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正确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进行了详细解读。这其中,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决定中国未来的道路怎么走、如何走,这两个问题必须要弄清,也必须要坚持。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基于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这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者,不仅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而且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回顾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没有实事求是地去分析、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尖锐问题,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如今,我们仍需在理论和实践上回答诸如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内涵和外延的演化,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关系的实质,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复杂性,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关系的张力,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统一的机制,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良性互动,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如果我们离开马克思主义以问题意识为基础的批判性,就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同人类文明成果、同现今中国社会现状的关系,就会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的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以社会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國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想一蹴而就进入共产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当今中国,在转型与变革中积累起实现民族复兴强大动能的同时,也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越来越向纵深推进,发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做支撑,就不能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改革就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就难以打开新的空间。实践证明,谁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承担起发展21世纪社会主义的主体责任。在总结反思以往风险危机的同时,需要通过防范化解发展中遇到的风险问题,把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将问题化解在职责范围,进而更好地为开辟21世纪社会主义做好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会开班式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在思想上厘清认识、纠正偏差,保持高度警惕、做好防范准备,提早发现风险隐患,掌握化解问题的高招。这对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走好接下来的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问题、能否正视问题。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需要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通过拓宽格局视野、纵观古往今来发现问题;需要有一套辨识问题的思维,从事物关联中、在日常工作中找到问题。要放眼世界格局,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新情况,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趋向,从而发现需要抓紧破解的新矛盾新问题。要熟悉国情实际,敢于正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要结合自身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中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要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对照历史这面镜子和现实中遇到的新状况,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实际工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尽早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发现正视问题是前提,分析研究问题见功力。分析研究问题越透彻,解决问题就越有针对性。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照搬照抄也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需要面对的矛盾复杂各异,有新问题、有旧问题,有内部问题、有外部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也是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许多问题盘根错节、相互牵连,但又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不断提升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楚问题的利弊得失,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根本方法,对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判断,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养成笃实好学的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当前,部分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较为突出。克服本领恐慌、提高驾驭解决问题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强本领,多学习多思考。只有养成深悟笃学的习惯,勤于思考、不断储备,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及时有效地找到最合理、最妥善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也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要带着问题学、对照差距学,要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调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思考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把学习成果真实地体现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成效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富有创新实践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面对新时代的新课题新难题,如果不能及时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思维,工作决策就会苍白无力,实践就不能向前推进。新时代下,坚持问题导向不能就事论事,需要着眼长远,更加注重创新实践。要善于独辟蹊径,克服定势思维的障碍,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坚持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善于运用各种不同思维方式,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解决。要善于将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从基层的实践经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丰厚营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包括掌握网情民意,加深对民心民意的感悟、对客观情况的了解、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金钥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具备敢于担当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同志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会碰到更多更难的问题,能否担起历史责任,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需要担当精神,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真正考验。有担当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实践证明,只要下定决心、勇于担当,任何困难和阻力都是可以克服的。要弘扬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碰到难题主动解决,决不敷衍推脱,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职责之内。要对照党章标准,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两只想打架的熊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智珠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