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菲
“我真不明白,中国真的缺少男子汉吗?我们的古代史、近代史、为新中国而奋斗的革命史上,出了多少铮铮铁骨的硬汉呀!”
1985年第2期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刊发了一篇署名水竹的文章《到哪儿去寻找高仓健》,作者感慨“可为什么在今天就不容易碰到这种气质的人呢”,并大声疾呼:“中国的男子退化了!”
30多年过去了,对男性气质的探讨,对真正“男子汉”的追寻,从来不曾停止过。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社会需要孔武有力、勤劳肯干、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高大、责任、担当、勇敢、忠诚、严肃、无私、奉献是那个年代的男性最强烈的性别气质。从影视作品看,那个时代的男性偶像,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烈火中永生》中的“许云峰”,《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翻阅与新中国同一时间诞生的《人民画报》,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理想男性形象是英雄、工农兵、劳模之类。主流价值中的“男子汉”们,“以厂为家”“以社为家”“以部队为家”,他们身材高大,国字脸,浓眉大眼,无不展现出“刚性”“强壮”的男性气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对体力和意志有刚性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中,男性必须是强大、彪悍、刚毅而充满力量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社会推崇的都是阳刚、硬朗的男性气质。1976年,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追捕》在中国引起轰动。高仓健的硬汉形象由此在一代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21世纪后还有人写文章提起高仓健,感伤地说:“那个男子汉的梦,很久都没人再做了。”高仓健式的硬汉,体现出的是那个时代主流的男性气质:阳刚、坚毅、沉默而勇敢。欣赏高仓健型的男性,是和那个时代个性解放、张扬自我,中国人从一种很压抑的环境中突然解脱出来有关的。那个时候觉得男性要冷酷有力,因为女性需要寻找一个能依靠的、健壮的男性。这是延续过去的一种时代心理,男性要承担很强大的社会责任,要随时准备应付灾难,随时准备应对任何不安全性和不稳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男性气质越来越紧密地与成功、进取、精英、品位、事业、把握机会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具有影响力、高经济地位、拥有成就与财富的男性备受尊崇。一个有说服力的现象便是,电视广告中频频出现的男性形象,从职业来看,很大一部分是高端的白领、成功的商务人士、某领域的专业人士。财富、名声、地位、能力,成为社会评价男性的标准,自信、睿智、乐观、阳光、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积极进取,成为这个时代鲜明的男性气质。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高速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机会,新的挑战,新的变革,都在不断涌现,社会出现新的分层,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兴中产阶层,消费文化在中国蔓延,财富、发展、改革,成为时代关键词。
同时,这个时代的男性开始展示出重视家庭、关爱女性、温柔体贴的一面。英雄时代在终结——生活逐渐富足稳定后,需要男人英勇冲锋陷阵的时候少了,与其拯救世界,不如怜取眼前人。曾经崇拜硬汉高仓健的女作家王安忆说过这样的话:“我对男性的理解越来越平凡了,我希望他能够体谅女人,为女人负担哪怕是洗一只碗的小小的劳动。须男人到虎穴龙潭救女人的机会似乎很少,生活越来越被渺小的琐事充满。”
随着女性话语权的提高和文化的多元发展,“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性别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性别形象开始多元发展。女性逐渐变得自信、独立和能干,对男性气质的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男性气质中最恶劣的那些部分,比如专横、粗暴,受到了新观念的限制。以前属于女性气质的部分,比如体贴、温柔,开始成为形容一个好男人的词语。男性气质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扩展了。
21世纪尤其是近10年以来,男性气质开始表现出更加中性和多元的一面。在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里,男性被定义为不像女人、追求成功、拥有自信、在两性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简称“阳刚之气”,然而男人的中性之美、阴柔之美已从娱乐业悄然渗透——远有F4,忧郁俊美的花泽类令女性为之心动;近有TFBOYS及各种新生代偶像,男孩们面容清秀,皮肤白皙,身材修长。中国人的话语中出现了花美男,小鲜肉,小奶狗,姐弟恋,小哥哥……消费主义,女性崛起,社会分工,技术进步,两性差异在许多领域淡化。有官媒怒斥“娘炮”,也有官媒呼吁“尊重多元的男性审美”。人们不满甜甜腻腻的“小鲜肉”霸屏,呼唤男性气概的回归,《战狼》《红海行动》、漫威系列等以“血性男子汉”为主角的电影票房火爆,但对男性气质的多元审美已成为社会共识。这是社会长期和平稳定繁荣的“伴生品”,因为只有一个物质足够丰富的社会,才能涵养出高理解度、高尊重度、高包容度的人类文明。
梳理大众审美趣味的流变脉络,我们会发现,男性气质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如同河水,随着民风习俗等社会现象、文化元素的变迁,奔流向前,不断积淀、更新、延伸、丰富。从1950、1960年代的革命英雄,到1980年代的改革英雄、平民“男子汉”,再到1990年代、21世纪初的财富英雄、成功人士,历史变迁、社会改革、结构转型等等都深刻影响着了男性气质的变化。但不管在怎样的时代,担当、勇气、顽强、坚毅、果敢、血性等等美好的品质都是男性气质最根本的精神内核。
千年前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男性气质,1919年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男性气质,1937年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男性气质,1949年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男性气质,1978年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男性气质,2019年的今天需要这样的男性气质,2035年,2050年……仍然需要这样的男性氣质。
我们不认为男性是第一性,男性气质优于女性气质,而是承认性别差异的存在,认为男性气质有别于女性气质。实际上,在今天这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平等的时代,女性的觉醒和女性力量的崛起,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分工的变革,两性差异在许多领域淡化。我们所推崇的男性气质中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现代公民精神的内涵,成为一种带有普遍共识性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呼吁的与其说是男性气质,不如说是一种健康、昂扬、刚毅、进取的时代气质,一种有担当、有勇气、有志气的时代精神。
以任正非为代表的华为人,有这样的精神气质。
美国将华为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不再向华为出售芯片,任正非的答复是:“没问题。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面对美国的“禁令”,任正非的回应不卑不亢,掷地有声,体现出一个中国人、一位中国企业家、一个中国企业的担当、风骨和强大自信:“华为对长期前景有信心。”“华为不会任由华盛顿摆布。”“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更让人敬仰的是,他绝不满脸“苦大仇深”,也不煽动民族情绪,表现出一个胸怀天下的企业家的大气和风范:“我们和美国有冲突,但最终还是要一起为人类做贡献。”华为的创业之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艰险重重,任正非也并不是天生的天之骄子,而是一个经受无数挫折却始终不倒的普通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任正非不会屈服,华为不会屈服,中国人不会屈服”,是2019年的中国最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声音。令任正非和华为走到今天的,是他们的担当精神,拼搏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这正是今天的中国最需要弘扬的时代精神。
以我们的“captain龙”马龙为代表的年轻中国运动员,有这样的精神气质。今年的匈牙利世乒赛男单决赛中,马龙勇夺冠军,实现世乒赛男单“三连冠”,成为国乒第二位实现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选手,上一次取得这一成就的是半个世纪前的庄则栋。“中国龙”腾飞了!赛后,马龙因一句英文冲上了网络热搜:“I am made in China!”这些年轻一代的中国健儿,武能赛事夺冠为国争光,文能飙一口流利漂亮的英语,能吃得了魔鬼训练的苦,扛得住对手强大的压,挺得过低潮和伤病,意志如钢铁一般坚定,笑容却如阳光一般灿烂,仪态优美,落落大方。正如刘国梁所说,他们“展现了新的精神风貌”,是运动场上的健儿,是时尚界的宠儿,是全民的骄傲和偶像。
无数普通人身上,闪耀着这样的精神气质。他们在军营千锤百炼,在田间辛勤耕耘,在工地挥汗如雨;他们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在办公室里埋首奋战,岗位再平凡,也兢兢业业坚守自己的职责;他们在深海勘探石油,在大漠种草种树,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他们骑着电瓶车穿行大街小巷,上楼下楼都是一路小跑,只为快递准时抵达;他们在大火面前忘却生死的危险,为了救助他人的生命奋不顾身,逆火前行;他们为了一个并不大的单子出了一套又一套方案,费尽唇舌和客户谈判;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工作与家人的平衡竭尽全力;他们苦心经营按时发薪,让一帮跟随多年打拼的属下能按时支付房贷车贷;他们因为不能给爱人更好的生活深夜在地铁站痛哭,第二天一早又义无反顾地去奋斗;他们在小夜灯下耐心地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在篮球训练场外忘情地为孩子加油,陪伴孩子咿呀学语、茁壮成长;他们在厨房洗手做羹汤,让下班的妻子进门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他们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刚健勇毅,自信自强,务实肯干,包容开放。他们有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家国情怀,有开疆辟土的昂扬斗志,也能为疲惫的妻子热一杯牛奶;能在地铁上挺身而出斥退骚扰他人的无赖,也能在电影院帮陌生的邻座女生拧开矿泉水的瓶盖。他们如此平凡,却又如此不凡。他们是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同事,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父亲,我们的丈夫,我们的儿子,我们自己。
就是无数具有这样精神气质的男性,锻造了时代的钢铁脊梁,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铺展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注入最深厚最稳健的力量!深化改革的中国需要攻坚克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建功立业,壮丽的中国故事需要讲述,雄浑的中国声音需要发出。这就是男性气质对于今日中国的意义所在。
男性气质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塑造的。一个清新刚健、自信自强的社会,才能塑造和涵养优秀的男性气质。
塑造男性气质,要补上男性审美这一课。坦率地说,我们的男性审美可以更“man”一点。新华社曾发文批判当下的“娘炮风”: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并称“娘炮”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网络上甚至有“少年娘则国娘”的戏谑。
我们不认同“娘”“女里女气”等这种带有性别歧视的词语的流行。但是,当我们的各种综艺节目都充斥着妆容“惊艳”、造型夸张的男生,当我们的偶像剧从男一号到男N号都由身形纤弱面孔精致的男孩承包的时候,也说明我们的审美出现了偏差。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因为出场的明星太过柔媚而引起了公愤,爱奇艺的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因为男练习生个个浓妆艳抹而受到了群嘲,新版的《倚天屠龙记》最大的嘲点是男主和四名女主“撞脸”,甚至比女主还要纤柔秀美。
男性当然可以爱美,我们也绝不认为“糙爷们”才是硬核真汉子。相反,我们期待、呼吁、乐见男性更注重自身形象,提升自身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本就推崇“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男子注重仪表修饰古已有之。孔子的穿衣、出行极为讲究,屈原在《离骚》中描述自己身披香草鲜花,气宇不凡,周总理更是英俊挺拔,风度翩翩,是令全世界都倾心的美男子。又有谁说他们“不够男人”呢?在今天,注重仪表,爱惜形象,体现的是一位男性的良好素养、现代意识和自尊自爱之心。
然而何为男性之美?恐怕我们的社会和男性都要补上这一课。我们的公共舆论应该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抵制庸俗低俗的形象,引导社会和男性建立健康的审美观。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但强健的体魄,阳光的气质,稳健的风度,应该是男性审美的主流;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当然,外表从来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的精神气质、人格品行。因此,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责任和担当等诸多品质。今天的教育界有“男孩危机”之说。有专家称,如今在中国校园内,男孩无论在学业方面、心理方面、体质方面、社会适应方面都逊于女生。一组数据显示,大学新生中女生占比有攀升的趋势,1999年为40%,2013年则达到55%。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也显示,中国成年男性国民体质达标率下降。我们当然不认为男生必定优于女生,但正如翻译家林少华所说:“没有阳刚之气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阳刚之气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国家。”这股“阳刚之气”,正是今天的男性需要培养和传承的。
我们如此热切地关注和探讨男性气质,是因为“男子汉”这三个字的背后,是对民族、国家、家庭、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担当。我们不是神奇的超级英雄,无法拯救地球,但一个真正的男人,即使再普通,也会有尽力令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点的责任和担当。做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善待你的妻子——如果有更多的男人能这样做,女性的生活一定幸福很多;做一个用心的父亲,以言传身教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如果有更多的男人能这样做,接棒的下一代中国人,一定会更优秀更强大;做一个靠谱的员工,尽心尽力工作,不愧对每一份薪水——如果有更多的男人能这样做,事业前进的脚步岂不稳健很多?做一个公正的领导,审慎地用好手中的公权力——如果有更多的男人能这样做,社会风气岂不清正很多?你在路见不平时挺身而出,正义就得到了一次昭彰;你在遇见弱小时伸出援手,世界就增加了一点温度;你在面对困难时咬牙坚持,在面臨挑战时迎难而上,中国——我们的命运共同体,就会因为每一个努力担当的“你”,而充满生机和希望。
1980年代的“寻找男子汉”是由女性作家首先发起的。写这组选题的我,也是一名女性。当我们探讨“男性气质”时,绝不是要置身事外地对男性品头论足,给男性戴上“你是个男人就得活成这样”的枷锁,或者提出“你是个男人你必须怎样”的要求。我们深知,男性和女性是命运与共的,也是相互塑造的,有更好的女性,才有更好的男性。我们也深知,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同等重要,对世界负有同等的责任,这份责任,我们决不推诿。男女有别,但是,健康、昂扬、阳光、向上的精神气质,自信、勇敢、担当、进取的美好品质,是没有性别之分的,应该为两性共有。一起加油,共同进步,互相成就,是我们必须选择的道路。与亲爱的男同胞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