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雪
不可否认,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说出来的话都這么难听呢?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总喜欢用难听的话来教育孩子。比如:“这么简单的题也会做错,怎么这么笨!”“别把果皮扔地上行不行?说多少遍了!”话不好听,还夹带着情绪。不可否认,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说出来的话都这么难听呢?
一般来说,喜欢这样说话的父母,其原生家庭中父母说话就不好听。小的时候,没有力量去抵抗负面话语对自己的侵害,只能被动地接收。渐渐地,这种教育方式不知不觉中渗透到骨髓,变成一种习惯。当自己做了父母后,也会沿袭此类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就喜欢说负面的话,打击、讥讽或命令等,以这样的方式刺激孩子,期待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太多案例告诉我们,长期生活在父母“语言暴力”中的孩子,非但没有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反而越来越长成父母担心的样子。
那么,我们该怎样把话说得好听些,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并改正呢?
1. 用积极的暗示影响孩子。
积极的暗示就是给孩子输入良性的语言刺激,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渐渐使孩子朝着家长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孩子在经常性的积极的暗示鼓励下,身心愉悦,情绪高昂,并敢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达到父母所希望的样子。如:
(1)我看你在擦凳子,我知道你一定能擦得很干净,很漂亮的!(相信孩子。)
(2)你看你把橘子皮扔地上了,你是想让它在地上躺一会,再让它回到垃圾桶,是吗?(肯定好的动机。)
首先内心要相信孩子的动机是好的,即使不是好的动机,我们也假设是好的动机,把孩子的行为合理化,推动孩子的行为朝好的方面发展。
(3)宝贝就是讲卫生,爱干净。来,我们来洗手!(提前表扬。)
表扬一般是用在孩子做完事情之后,现在提前到做事之前:先想象孩子已做好了,要怎样表扬,就把表扬语提前。
(4)你真不简单,能看这么厚的书!妈妈像你这么大时,还看不懂呢!(有意抬高的赞赏。)
这种强化暗示中,包含了我们对孩子行为的期待,即想要孩子达到我们什么期望,我们就事先肯定预期的结果,提前支付我们的鼓励、表扬、肯定等。这是用信任鼓励孩子去做事,用肯定把还没做的事变成现实。
2. 为孩子的行为找合理出路。
孩子在专注于某件事时,限于思维的局限性,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全面考虑。常常是顾此失彼。这时不要简单地指责和批评,要带着理解的心包容孩子的行为,并用智慧的语言为孩子的行为找点出路。有两个妈妈曾经跟我分享自己的做法。
例一:孩子在浇花,结果洒了一地的水。妈妈问:“你想让花喝水是吗?”(先询问孩子的行为动机。)
孩子答:“是的,妈妈。”
妈妈说:“可是喝太饱了,它的肚子装不下,水跑到地上来了!”
妈妈接着说(客观描述现象):“把地板弄湿了,地板现在好冷哟,你说怎么办呢?”
孩子一听,立即去拿拖把拖干净。
例二:孩子不在纸上画画,非要画在沙发扶手上。
看到孩子拿着画笔在沙发扶手上画画,妈妈差点要惊呼出来,那可是新买的沙发啊!但她压制住了“不要在这里画”的话,转而冷静地说:“啊,你想在上面画很漂亮的画对不对?” “对啊!” “那你知道画在哪里最漂亮吗?”见孩子摇头,妈妈就把孩子带离沙发,拿出一本旧挂历给孩子:“你看挂历上的画多漂亮啊,我们把它翻过来,要是在这里画,那你的画会和挂历上的一样漂亮了哦!”被妈妈一“忽悠”,孩子认真地画了起来……
这位妈妈没有简单地阻止孩子的画画行为,而是用转移的方法,为画画行动找到另一个出路。她没有对孩子说“不可以”,而是提供另一个渠道来表达你可以继续做。
3. 言语中减少否定的意味。
如果我们说话时多注意在语言上下功夫,减少否定意味,增加肯定意味,效果会更好一些。
举例:孩子做作业,题都做对了,但是写的字很潦草。你想让孩子的字也写好些,你怎么对孩子说?
说法一:宝贝,你的题都做对了,真棒!但是,你的字写得比较潦草,要是把字写工整一点就更棒了!
说法二:宝贝,你的题都做对了,真棒!同时,你的字写得工整一点就更棒了!
说法三:宝贝,你的题都做对了,真棒!要是把字写工整一点就更棒了!
作为家长,改“但是”为“同时”,或者干脆不要说“但是”,直接说:“要是……就更好了”。因为有的孩子很敏感,很聪明,他知道你表扬过后就是批评,先给完糖,就该给盐了。
总之,说话好听,孩子才愿意听。让难听的话远离孩子,让自己和孩子都待在温馨的氛围里,孩子会越来越听话,父母会越做越舒心。
(责编 宋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