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曦
日韩关系的寒流,正形成“冰封”之势。继之前日方率先公开所谓“韩舰火控雷达瞄准日机”的视频后,2019年1月4日韩国国防部发布韩、英文版“实拍证据”视频,除严词反驳外,还敦促日方为“妨碍人道主义救援活动”道歉。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此次“火控雷达照射”事件中,一向多做少说、低调示人的自卫队突然摆出不依不饶的姿态,是受到了首相安倍晋三的直接指示。本来,防卫相岩屋毅考虑到日韩正在进行的海上安全磋商,担心公布录像会引起韩国的反对,但在2018年12月27日来自首相官邸的直接干预,改变了防卫省的对策方针。
口诛笔伐
日本防卫省早前公布的信息称,2018年12月20日,在距离独岛东北部200公里的大和堆渔场,一艘韩国驱逐舰对漂流中的朝鲜小型渔船展开搜救作业,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巡逻机在军舰附近绕飞,结果遭韩国驱逐舰的火控雷达照射。日本防卫相岩屋毅将这一事件描述为“极其危险的行为”,要求韩方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日方坚持要求韩方做出说明,韩方则要求日方停止歪曲事实。12月28日下午,根据安倍首相的指示,日本防卫省公布了当时P-1巡逻机所拍摄的视频。在这段以海上自卫队巡逻机为主视角、长达13分钟多的视频片段中,巡逻机盘旋着接近正在执行搜救作业的韩国驱逐舰,随后日本巡逻机通过卫星电话的公共频道,用英语多次向韩方船只询问“侦测到火控雷达指向我方,请明确你的意图”,但韩方驱逐舰未予回应。
對此,韩国国防部发言人崔贤洙当天对记者表示:“就在一天前,韩日双方刚刚举行了视频会议,探讨如何消除误解,发展防务领域合作,我们对日方公布录像深表遗憾。”崔贤洙补充说:“正如我们所强调的,驱逐舰执行的是正常的救援任务,没有对日本巡逻机进行雷达照射,这一事实不会改变。”
一周后,韩方公布了从在场的韩国海警“三峰”号警备艇上拍摄的时长4分26秒的视频,声称韩国“广开土大王”号驱逐舰“搜索和救助”遭遇海难的一艘朝鲜渔船,出于人道主义救援目的启动了探测雷达(MW08),但并未对日机使用跟踪雷达(STIR),还强调日机从150米的低空飞至距韩舰仅500米的空域,以至于舰载官兵感受到了巨大的噪声和强烈震动。
2019年1月8日,日本防卫相岩屋毅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表示,从雷达发射的电波数据来看,事实是韩国方面使用了火控雷达照射;而为了深化日韩磋商,可在保密状态下向韩方出示日方掌握的雷达电波的信息。对于日本自民党内主张请美国出面调解的声音,岩屋毅回应称,希望美国以各种方式提供合作。
半个多月来,日韩双方不啻是口诛笔伐。两国的安全关系也随之掉头向下,滑向冰点。
摩擦频频
就在此次雷达照射事件两个月前,日韩两国的另一场“海上摩擦”刚刚上演。
2018年10月中旬,韩国海军在济州岛召开国际观舰式,受邀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坚持在受阅舰艇上悬挂沿用自二战时期、殖民侵略色彩浓厚的旭日旗,遭到韩方的坚决反对。
韩方当年8月底通知预定参加观舰式的国家,所派舰船只悬挂本国国旗和韩国国旗,并特别呼吁日方要考虑韩国民众的感情,不要在参加观舰式的军舰上悬挂旭日旗。而日方置若罔闻,在数次沟通无果后,径自宣布海上自卫队舰艇将退出观舰式。
安倍晋三对韩国的强硬不是应激反应,其战略考量主要有三:对韩国轻视同盟关系予以警告;有意识地激化矛盾,为国内安全战略调整服务;安抚国内保守派的不满情绪。
由于牵涉到日本自卫队的法律地位以及日韩之间的历史问题,一场本就复杂的军事交流活动进一步放大了日韩双方的矛盾和猜忌。正当这场风波逐渐趋于平静的当口,在新年席卷东亚大陆的寒流中,雷达照射事件引发的两国龃龉,为2018年的日韩安全关系画上了一个冷淡的句号。
日韩两国海上力量针锋相对的事例,并不罕见。作为准军事力量的日本海上保安厅和韩国海警,常年在韩国实际控制的独岛(日本称竹岛)周边隔空对峙,双方就专属经济区内渔业权的对立摩擦也常常上演,但军事力量的直接摩擦却较少见诸报端。究其原因,一是双方在军事力量运用上各有忌惮,二是此前日本政府对同韩国有关的海上争议,往往采取“冷处理”。
进入2018年,随着朝韩关系改善和大规模军演暂停,韩国面临的海上威胁减弱。文在寅政府借此机会,对军方的影响力加以限制。海军的活动范围和频率,也由此或主动或被动地压缩。随着日韩海上力量的接触减少,摩擦频率事实上有所降低。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军事能力,在东亚地区排在前列,但由于和平宪法的限制和美国海军的管控,日本海上自卫队始终是谨小慎微地“戴着镣铐起舞”。为了避免对内过度刺激国民、对外过度刺激中韩,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活动也一度受到挤压。
“名不正言不顺”的海上自卫队,虽然始终不动声色地扩充实力,例如将出云级驱逐舰变成准航母,但在面对海上对抗和摩擦时,一贯的方针是降温降级,更多是选择以舆论而非行动做出回应。此次之所以一反常态、高调处理,也与日本安全策略的战略调整有关。
主客反转
安倍晋三对韩国的强硬不是应激反应,其战略考量主要有三:对韩国轻视同盟关系予以警告;有意识地激化矛盾,为国内安全战略调整服务;安抚国内保守派的不满情绪。
日韩两国同是美国的盟国,同在美国安全框架下,虽然美国曾有意撮合,但两国在安全战略上始终无法像美国的欧洲盟友一样,建立紧密的横向联系。奥巴马政府时期,来自朝鲜的直接威胁一度让日韩有彼此靠近的迹象,但随着朝韩关系的迅速改善,日本感受到了韩国在安全保障问题上对待朝鲜和日本的温差。
对日本来说,韩国海军在日韩争议的独岛附近海域协助搜救朝鲜渔船,为此甚至不惜以火控雷达照射的方式对盟友日本进行挑衅。这种敌我不分的行动,反映了韩国对朝鲜威胁的过度低估,和对朝韩关系改善的过度热切。这不仅与日本在半岛局势上的谨慎立场相违背,也刺激了日本对韩国可能成为美日韩安全机制中“最薄弱一环”的不安全感。所以日本认为,有必要对韩国传达一个清晰、明确的警告信号。
另一方面,日本的国防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美国要求日本提高防卫自主能力的压力下,日本将在未来继续提高防卫支出。由于日本的经济景气程度与全球经济特别是贸易发展高度关联,在全球经贸失速风险增加的前景下,日本要在面临居高不下的国家债务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前提下继续增加军费,需要可見的、有紧迫感的现实外部威胁,以佐证军事开支加码的所谓“正当性”。而美国的动摇和来自同一阵营的韩国的“挑衅”,无疑制造了不安全感,为安倍政府推进防卫费扩大制造了舆论、提供了注脚。
除此之外,对此次雷达照射事件的强硬处理,也体现出日本国内对韩国的态度变化。从2015年朴槿惠执政末期开始,日韩关系风波不断,经历了从召回公使、慰安妇问题合意遭单方面搁置、韩国法院宣判强征劳工问题等种种风波。韩国国内的改朝换代,使历史问题和韩日关系成为政客们的“政治提款机”。在民族主义裹挟下,朴槿惠、文在寅两任政府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持续纠缠、态度反复,日韩关系长期处于低位运行。
随着日本国内反韩、厌韩的声音高涨,日本政府感受到来自民间特别是保守派的巨大压力。日本媒体指出,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执法视频在网络上流出,决意奉行低调处理方针的日本政府陷入空前的舆论被动。在民间不满情绪的高点,为了避免类似的局面在此次海上摩擦中重演,安倍决意在此次雷达照射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开证据,一方面是在国内外的舆论上争取主动,另一方面也是对抵触日韩合作的国内保守派的一种安抚。
四角互动
朝鲜半岛的安全态势,一直是日本制定安全策略的主要依据;“应对朝鲜有事”也成为美国主导、日韩共同参与的安全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2018年以来,朝鲜半岛的军事对峙迅速缓和,美朝韩首脑外交互动热络,可日韩、日朝关系却迟迟不见起色。日本国内不仅有声音质疑日本已经被当前半岛局势的发展孤立于外,“共同防卫”这一美日韩安全同盟的基轴,也因朝鲜半岛安全局势趋稳而受到挑战。
2019年3月,朝鲜半岛迎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100周年,届时,半岛南北之间共同的反殖民斗争记忆,将助推民族主义迎来新的高潮。
此次雷达照射事件,日本高高举起又不肯轻轻放下,希望借此向韩国传达同盟的警示和进一步合作的信号,也凸显出日本对日韩安全合作止步不前的焦虑。韩国总统文在寅为了巩固南北关系发展和自身的执政地位,高举民族统一的大旗,将主要的外交精力都放在改善南北关系、推动金正恩年内访韩和二次“金特会”上,对日韩安全合作兴趣阙如。
日韩军队关系上,长期笼罩着“冷空气”。美军“一手带大”的韩军,一方面放不下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不太看得起日本自卫队的技战术水平。韩国海军现役主战舰艇中,不仅有以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抗日英雄李舜臣、柳成龙命名的数艘“宙斯盾”驱逐舰,有十余艘以安重根、尹奉吉等“独立运动先驱”命名的AIP潜艇,更有独岛级两栖登陆舰、闲山岛级训练舰等明显针对日本的舰只命名,其海军文化中折射的反日倾向可见一斑。
日韩围绕此次海上摩擦的交锋背后,既有日韩两国安全策略的矛盾,也有特朗普时代亚太地区安全保障框架的结构性变迁因素。在轻视同盟关系的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关切有所降低。在安全问题上,日韩两国共同的“利”是朝鲜的军事威胁,维系双方合作的“势”则有赖于美国的安全框架。如今二者皆颓,正所谓“以利相交者,利尽则散;以势相交者,势去则倾”。
2019年3月,朝鲜半岛迎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100周年,届时,半岛南北之间共同的反殖民斗争记忆,将助推民族主义迎来新的高潮。朝韩关系持续改善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坚定支持同盟战略的马蒂斯却从五角大楼任上去职,为美国主导下的东北亚安全机制增添了不确定性。日韩如果不能在半岛局势上紧密合作,东北亚安全的力量天平无疑将发生不利于日本的倾斜。
(摘自《南风窗》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