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莉杰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专章阐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提出明确要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传统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难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背景下开展的。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从全生命历程、全健康服务、全人群保障等角度规划健康服务。
从全生命历程的角度规划健康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要求我们具体分析不同生命阶段人群的生理特点和健康风险,进而提供针对性服务。
从生命历程角度规划健康服务,重中之重是妇幼健康以及贯穿其一生的生活习惯。我国一贯重视妇幼保健工作,通过实施农村住院分娩补贴、出生缺陷干预、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餐计划等,使我国各项妇幼健康指标均高于同等收入国家,接近高收入国家。但与此同时,儿童近视、肥胖等新的风险正在上升,城乡和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儿童健康差异也在拉大,此外,与儿童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愈发突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增加对农村和低收入人口的支持以及加强市场监管予以应对。
从全生命历程角度理解,还要认识到,在我国疾病谱已转变为慢性病为主的背景下,个人生活习惯对健康有重要影响。健康教育和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由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掌握正确健康知识、合理膳食、控烟限酒、促进心理健康等,都需持续不断的、多领域的、潜移默化的干预,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也要提高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意识。
从全健康服务的角度规划健康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这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从全健康服务角度规划健康服务的应有之义。
预防保健要针对主要健康风险。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基本解决了由环境卫生造成的传染病问题。针对目前的生活习惯病,预防保健的干预重点是:服务对象由病人扩展到所有人群;服务核心从治病转向健康管理;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的被动服务,而是走向人们生活的家庭和社区的主动服务。但目前来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仍不高,从制度架构到高效服务体系再到实现预防保健的目标,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核心是如何激发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积极性,以及如何整合多项资源用于服务提供。
疾病治疗环节的重点是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问题。我国从2003年开始搭建全民医保的制度框架,到2009年基本实现人口全覆盖,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医疗保障的进步对于缓解因病致贫作用显著,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医改进入深水区,仍有一些因素阻碍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亟待进一步改革。比如,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配置仍不合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动力不足等。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的建立,为未来的以医疗保险为基础的“三医联动”奠定了基础,有望在深水区有所突破。
康复和健康促进的主要需求者是残疾人和老年人。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未富先老和快速老龄化的双重挑战。近几年,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多地开展了医养结合、长期护理保险等试点,为中央政策框架的出台积累了丰富的地方经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性的公共筹资框架仍没有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失能老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的重度失能老人有效需求的释放,进而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针对性强、可持续性高的长期照护筹资制度,是未来实现该制度整体推进的核心。
从全人群保障的角度规划健康服务
进入21世纪,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社会的快速转型意味着人口异质性不断增加,尤其是部分弱势群体和健康高风险群体的需求凸显。因此,要树立全人群服务的理念,坚持共建共享,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要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妇幼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为此,我们既要重视与农民工相关的职业病问题,也要关注中等收入群体亚健康等问题;与人口流动相关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应重点关注其营养和心理健康,而城市儿童的健康风险则越来越多表现为肥胖和近视;还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因此,从全人群的角度规划健康服务,既要实现健康干预覆盖全人群,又要针对不同人群差异化的健康风险和需求,精准识别、精确定位、精细服务。(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