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大用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社会政策,发展社会政策学科,为民生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政策实践,充分体现了系统性的辩证思维,这是社会政策支撑民生工作并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民生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和运用辩证思维,加强社会政策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增进社会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不断完善民生工作的社会政策支撑。
一是在社会政策定位层面,坚持保障改善民生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社会政策不能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否则,民生工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持续。社会政策应当聚焦于社会秩序再生产,聚焦于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培育,聚焦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大公约数,从而为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并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政策设计,也应考量其社会效益,发挥其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用。只有对多领域政策定位进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个领域政策的正向协同效应,才能确保实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目标。
二是在社会政策规划层面,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社会政策规划方面越来越聚焦于三个关键词:生命全周期、需要全方位、社会全人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并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就要求社会政策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规划。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也特别强调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要求社会政策规划要突出重点。比如说,我们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突出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就是出于突出重点的考虑。
三是在社会政策设计层面,坚持学习借鉴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走在我们前面,他们在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挑战时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并且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社会政策学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推进现代化。我们在介绍西方社会政策学科的同时,也应学习借鉴其社会政策设计和实践的有益成果。同时,也应清晰认识到,不同国家文化历史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体制不同、社会需求不同,社会政策设计不能照搬照抄,而应立足本土实践自主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一些施行效果很好的社会政策都充满着人民的智慧,如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当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脱贫攻坚中的對口帮扶、社会扶贫,基层社会治理的“枫桥经验”等,都体现了自下而上的创新努力。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设计,使之更加接地气、更能发挥作用,就需要将学习借鉴与实践创新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在社会政策实践基础上,不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学科,使之更加完善、更能有效指导实践。
四是在社会政策主体层面,坚持人人尽责与人人享有的辩证统一。
社会政策并不只是政府再分配的工具,也不只是一部分人帮助另一部分人的政策,而是多主体共同参与、彼此合作的一种制度和过程。通过社会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切实保障所有人的法定权利,同时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比如说,我们的社会治理体制就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只有共同努力、共同创造,才能共同享有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社会政策固然有着解决社会问题的直接目标,但其本质是促进社会团结和互助,实现社会自身的再生产。因此,在社会政策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任何削弱社会联系、损害社会团结、弱化社会责任的倾向都应注意避免,否则只会加剧社会的原子化,瓦解社会和制造问题,最终也必将使得政策实践不可持续。所以,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辩证思维,就是坚持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坚持增进个人福利与积累社会资本的统一、坚持社会政策工具性目标和价值性目标的统一,也就是体现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统一。
五是在社会政策发展路径层面,坚持底线保障与持续改善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里明确了民生工作首先是底线保障,然后才能不断满足需求、持续改善水平,确立这样一种政策发展路径是非常务实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对民生预期有适当的管理和引导,包括在保障改善的范围、方式、水平等方面预期的管理和引导。一方面,必须坚持底线的有效保障,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不能唱高调,以免误导预期,损害社会政策的可持续性。坚持底线保障与持续改善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社会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既可以增进社会政策自身可持续性,又有利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持续发展,进而保证民生工作持续改善。
六是在社会政策推动方式层面,坚持循序渐进与突击攻坚的辩证统一。
一般而言,社会政策的推动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政策尤其要注意配套推进,以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从而影响社会进步的质量。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需求的重点和急迫程度不一样,对于一些群众关切甚至影响到社会运行安全和整体发展的问题,应利用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予以优先、突击解决。在整体上,党的十九大特别强调了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保障改善民生工作要循序渐进,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不可能一揽子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持续发展来逐步解决。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并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突击攻坚。坚持循序渐进与突击攻坚的辩证统一是基于对社会问题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认识。
七是在社会政策投入层面,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
在发展社会政策、支撑民生工作不断改进方面需要尽力而为,这在根本上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我们制度的性质和我们发展的目标所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福祉,我们要尽力而为保障必要的资源投入。但是,在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我们可以运用的社会政策投入是有限的。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的核心要务,我们需要合理分配资源,保障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所以,我们在配置民生工作资源时只能量力而行,不能急躁冒进。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八是在社会政策评估层面,坚持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的辩证统一。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民生工作的预期是在不断变化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水平往往落后于预期的变化。也就是说,从客观指标看,民生工作不断进步,反映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等方面。但是,在主观感受方面,一些群体的获得感不强,感觉所得低于预期。因此,当前我们推动支撑民生工作的社会政策不断完善,既要强调“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重视群众的主观评价;也要重视用数字说话,让事实表达,客观全面地向人民群众报告我们在相关方面社会政策实践的进展。这种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科学的评价方式,是有利于社会政策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评价方式,也是可以更好反映民生工作进展的评价方式。要做到两种评价的有机结合,意味着我们在社会政策评价方面需要更加专业化細致化,需要发展出专业化的社会政策评估体系,这也是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
总之,在新时代,完善社会政策,需要有更好的顶层设计,需要强化科学的思维方式。其中,辩证思维的充分运用,将使我们的社会政策设计和执行更加系统全面、更具科学性、更有效率,更能支撑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