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
从想法到创新成果,要过几关?
创新本身也是一连串事件。可能从原来我们根本不认为跟创新有关的那些事件开始。
我讲一个小故事:今天,全世界差不多有35万条船在几大洋航行,全球人民的生产、经济、交换、消费活动通过大船连成一体。这一连串事件可以追溯到哪?首先取决于一些关键技术难题能不能解决。如果没有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船离开大陆走不远。
但是,跨洋的航运有很大挑战性,指南针可以确定南北,进而确定纬度,但无法确定经度。在茫茫大海上走,如何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内解决不了。因此死了很多人,撞了很多船。1707年,英国海军胜利打败法国海上舰队,但胜利回朝的时候遇上了连续12天的海上大雾,在非常靠近英国本土的地方,5艘船带着2000多个英国士兵全部沉没。这场灾难让英国议会痛定思痛,设立了2万英镑大奖。这刺激了英国伦敦一个没上过多少学的工匠哈里森。
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地球一小时走过15度经线,每一地都有“当地时间”。当船只远航时,只要知道出发时岸上的时间,同时知道测算时的时间,两者时间差乘以15,航行的经度就能测算出来。最后,钟表工匠哈里森成功地拿下了第一座精确的钟表叫“H1”。此后,他觉得H1体型太大、不够美观、不够精准,他就不接市场上的生意了,自己带着儿子开始攻第二代,从H1到H2,十几年时间,关键的技术问题来回解决。然后再解决H3,最后做出H4,H4的精度超过了皇家要求的标准。
这个故事是一个长长的链条。人要来往,就要移动。要移动,位置就特别重要,而人类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他在哪里的,陆地当中移动那些挑战性的问题解决了,海上近海航行和远洋航行又有新难题。
政府要参与创新的利益协调
创新的一连串事件,可以拆解为四组事件。
第一组事件是从想法到技术,也就是创新最早的一环是怎么把想法变成一个可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早前的欧洲与中国,人口差不多,都有辉煌文明。但13世纪后,明显有几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发生,启蒙运动、科学革命……这就是李约瑟之问。
为什么这一脚就跨不出去呢?李约瑟猜测的答案说,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科举制度下,天下厉害的人都读四书五经,读皇上规定的经典,都有标准答案,最后皇帝还要殿试,按自己偏好决定第一名。这一制度的代价是,人们冒出的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都自己消失了,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所以说,创新的第一组事件里,最重要的是好奇、敢想,百无禁忌想,要擅于提问题,任何想法都要接受检验。如何从已知通往未知,才是学习的重点。
我以前去以色列访问,1948年才创立的国家, 800万人口中出了7000多个上市公司,很多硅谷的关键技术研发都是从特拉维夫出来的。我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的回答是重视教育。不过,以色列小孩没死记硬背,也不是老师一个人讲,而是被鼓励提问、进行讨论和探索未知。
想法密集产生的地方,一定有个叫做氛围的东西,都有一套探索的办法,有问题牵引着走。讨论、争论、争辩,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才能把想法变成技术。
第二组事件,你有一个技术手段。从技术成熟变成商业上可以用,又需要一连串事件,无数尝试、无数努力。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商业活动是什么态度。“企业家”是个法文词,entrepreneur原意是事业家,来到世界上要成就一件事。要做事,做的事比他掌握的资源多,宁愿借钱,想法大,对新的机会敏感,满足潜在的市场机会,这是企业家的特点。
我访问过西雅图,看了星巴克的创业故事,美国人的咖啡水平在以前,那个难喝呀!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才能成功,中间要烧投资人的钱,要耗费大量精力。
第三组事件,成功的商业化会惹上大麻烦,越成功麻烦越大,动了人家奶酪,要混战一场。
我研究过滴滴,最早他们的研发团队一家一家访问出租车公司,一百多家都拒绝合作,他们说再找一家不同意,那我们就不干了。结果下一家同意了。出租车公司老总同意没有用,司机不同意。最后跑到北京西客站,一个门一个门去敲,动员司机装滴滴的APP。
创造一个市场,两边都要做工作。很快麻烦来了。所有人都要对准他,传统的出租汽车公司因为被你抢了生意,所以不高兴。没有补贴,消费者也不高興。前一天你还是创业英雄,突然就变成全民公敌。
第四组事件,就开始呼唤秩序、呼唤立法、呼唤新的规则,这个过程让创新平庸化,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后人类再冒出另外一个想法来,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怎么重建秩序?政府要出场,人大要出场,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新老利益之间怎么求得平衡,协调社会各种不同看法的能力就更重要了。
所以,从想法开始到最后改变人类的生活,创新是一连串关口、一连串挑战、一连串难题。这里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持续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