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端华
摘要:[目的]明确氮钾水平与杂交稻K两优1269干物质生成、产量的关系,为两系杂交稻新品种K两优1269生产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两系杂交稻新品种K两优1269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钾水平组合处理,测定水稻各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及产量,研究不同氮钾水平对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同一施钾水平下,叶片的SPAD值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而不同施钾水平对SPAD值的影响相对较小;群体生长率在移栽至栽后30d与施氮水平呈线性关系,栽后30d至齐穗期、齐穗期至成熟期呈抛物线型关系,以施氮水平18g·m处理为最高,群体生长率随施钾水平在各个时期均呈拋物线型关系,以施钾水平20g·m处理为最高;栽后30d的茎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提高,齐穗期和成熟期的茎叶、穗和总干物质积累量与施氮水平均呈抛物线关系,以施氮水平18g·m处理为最高,茎叶、穗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多数与施钾水平呈抛物线关系,以施钾水平20g·m处理为最高;稻谷产量随施氮水平或施钾水平均呈抛物线型关系,以施氮水平18g·m处理、施钾水平20g·m处理为最高。[结论]杂交稻K两优1269在闽北地区最高稻谷产量的氮肥施用量是22.09g·m,钾肥施用量是19.14g·m,每生产100k8K两优1269稻谷需施用N2.21k8,施用KO 1.91kg。
关键词:杂交水稻;K两优1269;氮钾水平;干物质;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384(2019)09-0997-06
引言
(研究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水稻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口粮消费作物之一。氮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是限制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重要养分因子之一;水稻对钾的需求量也比较高,且近年来土壤钾素含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合理施钾亟待研究。K两优1269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国审稻20180105),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等特点,生产上推广应用前景好。(前人研究进展)已有研究表明,氮肥施用量一般与水稻产量基本上成抛物线型关系,不合理施用氮肥,会出现“奢侈耗氮”现象,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会造成氮素大量损失和环境污染。施钾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生育性状,在氮磷肥充足时,钾肥的增产效果极其显著。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与施钾量呈同步增长的趋势,但随施钾量的继续增加,钾肥的干物质和稻谷生产效益降低。关于氮钾配比前人已做了相关研究,卢普相等研究表明,N和KO施用量最佳配比为1:1.22;龙继锐等认为,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但氮、磷、钾配比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切入点)前人对水稻氮、钾施用量及配比做了研究,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且水稻的最佳施肥量会因水稻品种、土壤条件、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施肥方法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K两优1269作为新审定品种,急需掌握其需肥规律及适宜施肥量,以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潜力,加快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通过设置施用不同氮钾水平的田间试验,测定水稻各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及产量,研究不同氮钾水平对K两优1269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K两优1269生产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8年5-10月在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南山水稻试验地进行。以两系杂交稻品种K两优1269为供试材料;试验用氮肥为尿素(总N≥46.4%),钾肥为氯化钾(KO≥60%),磷肥为过磷酸钙(PO≥12%)。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氮钾水平组合处理(表1):氮肥分3次施用,施用比例为基肥:分蘖肥:穗肥=4:4:2;钾肥分2次施用,施用比例为分蘗肥:穗肥=5:5;磷肥做基肥一次性施用,施用量为7.5g·m。
试验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21个小区。小区面积12m,小区间筑田埂,并用塑料薄膜包盖,防止肥料渗漏,每小区单独排灌水,以防肥水串灌,试验地四周设置保护行。其他栽培管理同大田生产。试验材料于5月20日播种,6月20日移栽,栽植密度为20cm×20cm每小区共计280穴,每穴插两粒谷苗。8月31日齐穗,10月1日成熟。
1.3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叶绿素含量的测定(SPAD值)采用叶绿素测定仪(型号:SPAD-502PLUS)测量SPAD值,测定时期分别为栽后30d、齐穗期和成熟期,每小区分别测量上层3叶(完全展开叶)的叶绿素含量,每层叶测量10片叶,每片叶选取叶尖、中部及基部3点测量,取平均值。
1.3.2干物质的测定 分别在栽后30d、齐穗期和成熟期每小区取代表性植株3丛,分叶、茎鞘和穗3部分,经105℃杀青30min后,80℃烘干至衡重,分别称重。
1.3.3产量的测定 成熟期各小区分别收割称重。
1.3.4群体生长率(CGR)的计算 CGR=LAI*NAR(LAI:叶面积指数,NAR:净同化率)。
1.4试验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整理试验数据,利用Excel实用统计分析软件進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氮钾水平对各生育期各叶位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片SPAD值的大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反映叶片的浓淡程度,可为氮素营养诊断提供依据。根据表2数据可知,在同一施钾水平下,SPAD值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且各施氮处理的SPAD值均极显著高于无氮处理(除齐穗期倒3叶的T2处理与无氮处理的差异为显著水平外);总体而言,不同施钾水平对SPAD值的影响相对较小。可见,增施氮肥能增加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钾肥施用对提高功能叶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帮助。
2.2不同氮钾水平下各生育期群体生长率变化
群体生长率(CGR)是衡量群体光合生产量的指标。各生育期群体生长率随氮钾水平变化见表3,在同一施钾水平下,移栽至栽后30d,群体生长率与施氮水平呈線性正相关关系,且各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栽后30d至齐穗期、齐穗期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与施氮水平呈抛物线型关系,均以T3处理(施氮水平18g·m)为最高,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各生育期群体生长率与施钾水平也呈抛物线型关系,移栽至栽后30d,施钾处理极显著高于无钾处理,但各施钾处理间无差异;栽后30d至齐穗期,T3处理极显著高于低(无)钾处理(T6、T7处理);而齐穗期至成熟期各施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无钾处理。
2.3不同氮钾水平下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
水稻干物质的积累是建造营养器官和形成籽粒产量的基础。根据分蘗盛期(栽后30d)、齐穗期、成熟期测定的干物质积累量动态研究表明(表4):在同一施钾水平下,栽后30d的茎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差异达极显著;齐穗期和成熟期的茎叶、穗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均与施氮水平呈拋物线型关系,且均以T3处理(施氮水平18g·m)为最高,极显著高于低(无)氮处理,与高氮(T4)处理相比,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穗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达极显著,总干物质积累在齐穗期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差异达极显著。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各生育期茎叶、穗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多数与施钾水平呈抛物线关系,且多数以T3处理(施钾水平20g·m)为最高(除齐穗期的穗干物质量T5显著高于T3外),显著高于低(无)钾处理,与高钾处理间多数差异不显著。可见,氮、钾肥的施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向穗运转,氮钾水平过高或不施氮钾,营养物质的积累与运转明显减少。
2.4不同氮钾水平对稻谷产量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稻谷产量随施氮水平和施钾水平均呈抛物线型关系。在同一施钾水平下,以施氮水平为18g·m处理的产量最高,与无氮和施氮水平为9g·m处理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同一施氮水平下,以施钾水平为20g·m处理的产量最高,无钾处理产量最低,施钾处理和无钾处理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施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稻谷产量与氮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的关系见图1和图2,由回归方程可计算最高稻谷产量的氮肥施用量是22.09g·m-2,钾肥施用量是19.14g·m。
3讨论
水稻干物质的积累是建造营养器官和形成籽粒产量的基础,水稻产量与光合产物生产显著相关,而水稻的物质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氮素营养水平左右。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各叶位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除齐穗期倒3叶的T2处理与无氮处理的差异为显著水平外,各施氮处理极显著高于无氮处理;不同施钾水平对SPAD值的影响相对较小。群体生长率在移栽至栽后30d随施氮水平呈线性关系,栽后30d至齐穗期、齐穗期至成熟期呈抛物线型关系,群体生长率随施钾水平在各个时期均呈抛物线型关系;栽后30d的茎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提高,齐穗期和成熟期的茎叶、穗和总干物质积累量与施氮水平均呈抛物线关系,茎叶、穗和总干物质积累量与施钾水平多数呈抛物线关系。表明氮钾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水稻生长,适宜的氮钾水平能够促进水稻干物质的积累,保证抽穗前积累较多的贮藏性物质。水稻产量随施氮水平和施钾水平均呈抛物线型关系,无钾处理的水稻产量要高于无氮处理的水稻产量,表明杂交水稻较耐低钾,而对氮肥的反应更灵敏,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同时,在高钾水平下,水稻产量也会有所下降。因此,可依据水稻最高产量的施氮水平和施钾水平作为推荐施肥依据。
在本试验条件下,两系杂交水稻K两优1269最高产量对应的氮肥施用量是22.09g·m、相应的产量是10408.59kg·hm;对应的钾肥施用量是19.14g·m,相应的产量是10440.63kg·hm,则每生产100kg稻谷需施用N2.21kg,施用KO 1.9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