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中的国宝

2019-09-10 07:22
华声文萃 2019年7期
关键词:饕餮国家博物馆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这64件(组)文物被人们习惯称之为“国宝中的国宝”。

彩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陶画内容分为两部分,分别表现了捆绑在木棒上的石斧和鹳鸟衔鱼的形象。属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遗物,绝对年代距今5000年。它的重要性在于,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

作者根据石斧、鹳、鱼的不同形象、内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现。石斧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粗犷有力。起承转合刚柔互用的笔致,把表现对象的形状和神情描绘得十分生动;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惟有眼睛,用浓重的黑线勾圈,中间用黑色圆点表现眼睛,显得分外有神。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利簋的主要部位腹上用饕餮纹来装饰,饕餮纹所呈现出的狰狞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严感,体现了奴隶主阶层上升阶段时的历史必然力量,是一种“狞厉之美”;但也体现了兽性的残忍,即美中有丑。

1957年北京昌平明定陵被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仅皇后所戴的凤冠就有四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其中九龙九凤冠被列为64件中国禁止出境的国宝文物之一。

九龙九凤冠属于万历皇帝的孝端皇后,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50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龙为金累丝工艺制成。有8只点翠金凤,凤以纸胎点翠工艺制成。龙凤口衔珍珠及红蓝宝石珠滴。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这顶豪华的凤冠,华美艳丽无比。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嵌绿松石象牙杯,商代酒器。高30.5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此件象牙杯是用象牙根段制成的,从外形看,筒形侈口,就是向外微微弯曲的形状。杯口部分的杯壁很薄,中间腰部微微有一些收。该象牙杯为饮酒器,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龙形把手。

杯身有雕刻精细的花纹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为四段。这件象牙杯,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大盂鼎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

虢季子白盘,形似一大浴缸,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该盘为商周时期盛水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这日,官军拿下了常州城,刘铭传住进太平天国镇守常州的护王府内。时至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寂当中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之声,声音不大但极有穿透力。

刘顿生好奇之心,当下秉烛往寻。转到屋后见有马厩,声音即由此传出。细审视,始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了马槽所发出的声响,刘心中有数,此马槽绝非寻常之马槽。次日一早,刘铭传命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旋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的刘老圩村。

刘铭传得到虢季子白盘,却给他一家四代带了极大的麻烦。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吏纷纷索取。刘家人不得不把盘埋于深土,举家出逃。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盘挖出,献给国家。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该碗由整段木头镂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棱形。敛口,扁鼓腹,矮圈足。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这件朱漆碗出土时有所残损,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涂的朱红色涂料。出土时,这层薄薄的涂料剥落得很严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测定的结果:“经裂解后,涂氯化钠盐片,用红外光谱分析,其光谱图和马王堆汉墓出土漆皮的裂介光谱图相似”。

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专家们确定这就是天然生漆。

这一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人们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

陶鹰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态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后母戊鼎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该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重。

西周太保鼎为方形,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四柱足,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最为显著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异。

从太保鼎的器型和纹饰特点来看,其鑄造年代应为西周早期。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据学者考证,这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

猜你喜欢
饕餮国家博物馆
山海经之凶兽狍鸮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漫话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六站(上)
《漫画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七站(上)
《漫画王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四站(下)
饕餮吃掉了春天
《漫话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站(下)
它就是饕餮
饕餮文化与饕餮大餐的由来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商周青铜器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