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嫔
图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5000年中华文明沃土,诞生了无数传世经典。而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奇迹的背后藏有什么秘密?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又如何与世界沟通?中国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解码这一切的秘密就隐藏在古老的文字中,承载在一本本著作之上。11月16日,在成都举行的2019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论坛暨翻译及国际版权合作研讨会上,参会嘉宾纷纷支招。
曾经缺失的认知
“国外对中国通常有两大误解,一是中国人很有钱,二是中国很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以他多年在海外走访、调查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土豪印象”源于在国外奢侈品商店常常看到大量排长队“买买买”的中国游客,而他本人也有曾被餐厅服务员推荐400多元菜品的经历。“中国穷”则来自外国人所看到的中国早期的影视作品,“你在中国见过烟花表演吗?”“北京有出租车吗?”黄日涵曾被外国精英阶层问过诸如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很多外国人第一次来中国都感到震惊,这与他们原本的认知大相径庭,这也反映出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作品输出的缺位。“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来成都,成都太现代化,干净的街道、壮观的高楼大厦,让我不敢相信这是我以前从书中了解到的中国。”以色列La Pierre出版社总裁Lavi Pierre来成都几天的时间里恨不得逛遍这里的大街小巷,尝遍这里所有的美食。3年前,他了解中国的途径是通过西方人的视角,之后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与中国出版商接洽后才读到了中国作家的作品,此次切身的体验更是超出了他的预期。最近,他迷上了劳马的《一个人的聚会》,书里反映的中国人的生活,以一种全新的视野为他重新认识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作为出版商,他希望出版更多书写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家庭生活、人物传记方面的书籍,让以色列人民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真实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因为意识形态的区别,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常常与事实相距甚远。”Lavi Pierr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出海遨游”的关键
2010年的一天,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中文系执教的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因为航班晚点,走进机场书店,偶然看到了《解密》,封面推荐说,“这是一本关于破译家的书”,于是她决定买下来,因为她的爷爷曾是二战时期的一位破译专家。后来,米欧敏与出版界的朋友偶然谈起这本书,朋友劝她申请出版。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已知道,用作者麦家的话来说,《解密》在国外“大火”充满偶然性。
所有的偶然似乎又藏着必然。《三体》作者刘慈欣和美国华裔译者刘宇昆很早就通过邮件保持着密切联系。同为科幻作家,两人惺惺相惜。当刘宇昆第一次看到《三体》时,被书中所展现的宏大格局所震惊,于是动了翻译成英文的念頭,才有了后来轰动西方科幻届的中国代表作。日本科幻作家立原透耶甚至眼红地说:“在世界范围,我们不如中国科幻有影响力,是因为日本没有刘宇昆。”
两本书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推手——译者。用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语言桥”)董事长朱宪超的话来说,“好的译者是推动中国图书‘出海遨游’的伯乐”,而这也成了其公司发展的目标。“语言桥”启动了“百千计划”,希望分别在3年内和10年内推动中国的100本、1000本图书“走出去”。
“走出去”并形成持久影响力,光有译者还不够,还得有版权经纪人、文学经纪人等等,他们是专业运作图书“走出去”的“金手指”。如今,语言桥已经在全国范围及英国、德国等地大力招聘版权经理人,这些人将充当中国图书与国外出版机构间的桥梁,找到适宜当地的选题,策划符合当地读者“口味”的图书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全国各地的出版社也成立了专门的版权部门,专业运作中国图书“走出去”和外国图书“引进来”的工作;四川人民出版社早在2013年就专门成立了版权部,培养和寻找专业的版权贸易人才,力推中国图书“走出去”。6年多来实现了上百种川版图书的版权输出,足迹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的品格》实现13种语言的输出,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联合国外实力雄厚的出版社,借助他们在主流发行渠道、旗下连锁书店等销售渠道、各种书展活动等的力量,有效提升作家、作品的知名度,也有助于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让故事更加深入人心。纵观在国外畅销的中国书籍,不难看出“联姻”大出版机构的好处。出版《暗黑者》的美国出版方企鹅兰登书屋旗下的道布尔迪出版公司实力雄厚,出版过众多畅销书;出版《三体》系列的英国宙斯之首出版社有着“英国最佳独立出版社”之称,实力不俗;出版《解密》西语版本的西班牙行星出版集团是西语世界首屈一指的出版旗舰……
世界期待听到更多中国的声音、更多中国的观点,这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大好契机,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动力。
声音Voices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
国际舆论场中“西强我弱、中国声量与体量不成正比”的局势仍未改变,而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
讲故事也要符合国外读者的内在需求,而不是生硬地输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员王平:
图书输出要实行“一国一策”,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输出书籍的选题、内容、语言等作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外文局原常务副局长郭晓勇:
可以成立中外联合编辑部或联合图书中心,结合当地读者需求策划更多有针对性的好书,中国外文局就是这样运作,策划出的300多种中国主题图书,全部进入当地主流发行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宪超:
好的译者是推动中国图书“出海遨游”的伯乐,我们启动了“百千计划”,希望分别在3年内和10年内推动中国的100本、1000本图书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