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嫔
2019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因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真树,支付宝蚂蚁森林被授予2019年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本次获奖也是继20侣年浙江省“千村万户”工程、2017塞罕坝洽沙之后,联合国连续第三年把地球卫士奖颁发给中国,这背后是对中国生态文明的肯定。
同时,绿色“一带一路”也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延伸。中企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建设的首座固体废物处理厂将帮助破解斯里兰卡垃圾难题;在束埔寨建设水电站的同时不忘建设鱼道,保障河里鱼儿回家的路;为越南建设的第一个现代化垃圾焚烧电厂在短短5个月里处理生活垃圾7万余吨,产生的绿色电力可供2300余户家庭使用一年;卡拉奇-拉合尔公路项目在沿线植树近30万棵,植草500多万平方米……
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一带一路”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几年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理念措施不断完善。2017年,环保部联合外交部、发改委和商务部共同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提升“五通”的绿色化水平,将生态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规划用3年5年时间,建成务实高效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体系、支撑与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合作基地,制定落實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用5年-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环保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
同年,环保部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制定了生态环保目标,到2025年,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夯实生态环保合作基础,形成生态环保合作良好格局。到2030年,推动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全面提升生态环保合作水平。
对世界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努力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在防沙治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积极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和东盟国家共同制定《中国一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16-2020)》,并且为实施该战略专门制定了《中国一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6-2020)》,在湄公河流域还制定了“绿色澜湄计划”;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合作伙伴包括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主管部门、8个政府间组织、68个非政府组织和智库及30个企业。
千年丝路,驼铃悠扬,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始终需要面对的。绿色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不但是发展之需,也是各国合作之需,更是中国自身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奉献给世界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