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在新时代拥抱未来

2019-09-10 07:22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教育

2018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办、国办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文件远近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

《中國教育现代化2035》分为五个部分:战略背景、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三)总体目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四)战略任务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

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人中小学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传播机制。

二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以师资配备、生均拨款、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和办学条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健全国家教材制度,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完善教材编写、修订、审查、选用、退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

三是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人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

四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办好特殊教育,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促进医教结合。

五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擴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六是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拨款、标准、评估等方式,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

七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政策。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八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九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的合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优化出国留学服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推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拓展人文交流领域,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推进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健全对外教育援助机制。

十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学校办学法律支持体系。健全教育法律实施和监管机制。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继续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

(五)实施路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总体规划,分区推进。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规划框架下,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教育现代化规划,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局面。二是细化目标,分步推进。科学设计和进一步细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划周期内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现代化。三是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推动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四是改革先行,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基层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为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是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完善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完善落实机制。建立协同规划机制、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教育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和督导问责机制,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在答记者问中谈到:

制定教育现代化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强调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定位于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与以往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相比,时间跨度更长,重在目标导向,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安排,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图景,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

高书国在《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4日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四个里程碑》一文中认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将是中国人民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教育整体赶超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开发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学习、理解和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纲领性文件,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与丰富内涵。

中国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并基于中国社会特点和优势进行模式创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将对世界教育作出重要贡献,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昌在2019年3月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上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及路径》一文中提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教育现代化让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推进教育现代化只是其中一项兼具改革性与创造性的长期工程,不仅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的光荣使命,也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与有力保障。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培养新时代现代化人才、提升人民素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个人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知识竞争以及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推进教育现代化也是我国顺应世界潮流、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推进教育现代化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助力,教育现代化通过适时调整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规模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最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在《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四个关键点》中指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四个关键点:

(一)高标准的教育目标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包括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資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明确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将实现从普及教育向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建设高质量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是由中高收入国家教育水平提升到高收入国家教育水平的客观要求,是教育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

因此,教育现代化首先把目标聚焦于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也可以说高标准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主要内涵就是建设高质量教育,而建设高质量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建设高质量的教育特别要重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攻坚突破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标准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就是要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世界教育高地,增强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重要战略任务,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主题,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一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就发展优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了“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基本理念;系统提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等重要举措;在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改革创新设计的整体性和综合施策。

(三)适应社会转型的教育体系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着眼于服务终身学习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全局,把教育体系现代化作为总体性教育目标。教育系统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多主体的庞大系统,建立灵活、多样、开放的教育体系是实现终身教育、发挥教育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率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分割和交叉管理,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教育组织形式自成一体、互不沟通、没有形成功能合理的完整教育体系,影响学习者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多种通道成才。必须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符合现代教育的特征,突破了单一封闭的人才成长通道,丰富了教育的供给主体构成以及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加了学习者的选择性,必将进一步催化教育领域内各子系统、教育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教育合作与资源共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制度环境进行了顶层设计,包括: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等帮助学习者成长成才,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这些举措将为不同^群提供随时随地可学的学习环境,有力促进并最终形成人人向学的文化氛围,建成中国特色的“人人皆学”之邦。

(四)依法治教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领域全方位的转型性变革,涉及思想观念、组织架构、结构体系、运行方式乃至制度规则等,必将引起也必将要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的系统工程,是包含组织机构、治理结构和队伍建设的艰巨改革建设过程,既需要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又要有壮士断腕的胆识和踏实细致的组织实施。要继续大力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实行减政放权,把一些不该管的事情坚持交由基层和社会负责,把该管的事情认真管好,加强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方式,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让政府有效地发挥监管服务职能,让学校充分地体现办学主体地位,让社会更好地扮演参与监督角色,形成有序高效的治理结构,為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证。要特别重视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利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机制,发挥伴随式收集的数据在教育治理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放管服”改革效能。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设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与路径。

(一)实现省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唐汉琦在《当代教育论坛》2019年2期上以湖南省为例谈到:

一是按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因地制宜,制定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保障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点等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都达到基本标准。

二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转变,以区县为单位,在学校布局、资源配置、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统一调配基础教育师资,确保教育资源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保障乡村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到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此外,在全省范围内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待遇同等化,按照城镇化进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新建小区或人口导人区的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等,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入学,健全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异地升学考试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贫困、留守、残疾儿童帮扶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识别精准度,创新资助方式,提高资助水平,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村落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健全家庭—村落一学校联动机制,由留守家庭成员、村邻、学校老师以及志愿者等分工合作,准确掌握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积极发展特殊教育,针对残疾学生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培养和差别化教育,保障一般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中高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个性化和医教结合教育,努力为每个残疾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获得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立足科学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既要支持人选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高校和学科,也要继续在省内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省内高校和学科,以世界一流高校和学科为发展目标,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全国一流、世界一流。

二是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合作共融,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一批地方本专科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积极探索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学科专业群和师资队伍团队,按照产业链对各种人才的发展需求,培养地方产业人才,产出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科学成果,形成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再次,加强本科教育改革和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资助建设一批省内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学分制和专业辅修制,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

(三)重视教育科研

刘金明和孟四清在2019年5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认为:

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已经进入注重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深水区,教育改革与发展越往前走,越往深处走,越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典型经验的引领,越需要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理顺教育科研体制机制。

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解决教育科研工作全国各自为政的松散局面。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交流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形成教育科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集中力量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攻关研究。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体系。

进一步完善巩固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校四级教育科研网络。各地要根据实际隋况,统筹规划教育科研机构的规模、编制、功能定位、行政级别等。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课题立项、中期推动、结题、成果转化、横向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制度等规章制度。

三是要大力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科研队伍素质是提高教育科研质量的关键。面对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繁重艰巨任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育科研队伍至关重要。要紧紧围绕教育决策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两个工作重点,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可以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各省市级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基础和应用研究,应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群众性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四是要创新教育科研方式方法。

拓宽教育研究视野,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关系的角度看待教育问题,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加强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比较研究等科研方法的运用,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加强教育实验研究,大力开展试验区、示范区、示范校等科研活动,同时注意发现基层教育改革与发展典型经验,组织成果推介,加强成果转化与推广。

五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

教育科研工作应牢牢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奋发有为,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约人才培养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級各类学校教育质量标准,改革落后的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等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任务,开展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在《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16日第6版《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撑》一文中认为:

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我国有1600多万教师,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但极个别教师行为不端,对教师队伍整体形象伤害很大,必须严加惩戒、严格惩处。去年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处理办法,督促各地各校深入贯彻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细化制度举措,把准则要求转化为教师行为指南与禁行底线。一经发现违反师德行为,依据准则严肃处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覆盖、无死角。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如上海探索建立师德荣誉等级制度,探索教师对学生失范行为的合理惩戒办法,就很好。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典型示范举案说法。这两年国家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制作《李保国》《黄大年》等电影作品,宣传钟扬教授先进事迹,追授东北师大教授郑德荣、河南信阳泖河区小学教师李芳荣誉称号,授予大连海事大学教师曲建武等“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五)推动多元学制改革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徐冬青在《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28日第4版《多元学制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一文中认为:

要在各个学校和学段之间,通过课程的充分选择实现个性化发展,通过不同学业水平测试,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形成成长序列,营造学习空间,释放充分的发展弹性和成长空间,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兴趣特长。充分均衡地发挥每个人的学习能量,向更加多元、更有弹性、多种结构、更多空间的“学无止境”的学制理想迈进,为建设“学无止境”的教育国度奠定学制大格局。

一是延长学科标准,释放成长空间。以多种分段方式,形成多元结构分段,学段标准具有弹性且给学生以成长的空间,实现学科标准向两头延伸。以课程标准的“长程设计、多次分级、阶段测试”的科学方式,为每个孩子和每个公民提供发展机会,为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长程标准和弹性空间。

二是大胆推动多样化学制改革。有关部门需要积极探索四年制高中实验、大学预科中学的实验、九年一贯制甚至十二年一贯制的实验,包括少量以缩短学制为特色的实验性学校:幼小衔接做好学习准备而不是幼儿园小学化;小初衔接避免因毕业而带来发展滞缓效应;初高衔接避免为初中升学而把更多学时放在刷题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以及普职衔接的多种衔接机制的有机形成,真正实现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具有持续性。

三是依靠大数据助推学制改革。学制改革非常复杂。因此,多样化的学制改革实验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大数据支撑,做好评价反馈和跟踪研究。没有学习失败者,只有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学习可能、不同学习潜能的学习者的学制改革理念,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证据,需要有与学业指导和生涯指导相匹配的系统建设。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教育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寒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的女巫朋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