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萱 李聪
6月8日,记者见到赵京娅时,她刚从秦皇岛市回京不到半个月。十几天来,她一直在紧张地备课。6月9日,她又要飞往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宣讲父辈的革命故事。
趙京娅是赵镕中将最小的女儿,留在父亲身边的时间最长,听父亲讲述的革命故事最多。赵镕中将撰写的《长征日记》《赵镕回忆录》等百万余字的著述,赵京娅研读了不下5遍。
父亲赵镕的故事,赵京娅至今已经宣讲了几十次。可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起父亲的革命经历,她依然热泪盈眶,语气中充满崇敬与虔诚。
“我在多年的探索中,看清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说起父亲追求初心的故事,赵京娅告诉记者,朱德对父亲赵镕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影响。
赵镕还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就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昆明十校的学生奔走相告,奋起响应。
1921年秋,为营救被捕学生,赵镕作为学生代表求见新任警察厅厅长朱德。“据父亲对我讲,他们以为朱德也是军阀,事情不会那么轻易解决。未料,朱德不仅当场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还向同学们宣传十月革命,鼓励同学们多读进步书报,多深入民众,用新思想武装头脑,为振兴祖国而奋斗。”
从学校毕业后,赵镕辗转河内到了广州,在孙中山的大元帅府任职。在这里,他见到了各种政客、军阀,更加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肩负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
1927年,听说朱德在南昌创办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便北上寻找朱德,在教育团做了一名副官。“虽然朱德并没有公开共产党员的身份,但他的言行、理念深深吸引了我父亲。他相信,朱德就是共产党员。”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腥风血雨中,赵镕找到朱德,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
“你为什么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党组织?”面对党组织负责人的询问,赵镕坚定地回答:“因为我在多年的探索中,看清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教育团附近的树林中回荡着赵镕轻声轻语却字字千钧的入党誓言。
“我父亲没毕业,就被派往赣东北地区从事农民运动和党的秘密工作。南昌起义爆发,他闻讯赶上起义部队随军南下。”
“赵镕同志,你解决了大问题!”
“我父亲从1928年跟随朱总司令上井冈山直到离休,一直从事部队后勤补给工作。”赵京娅说。
1933年10月,红九军团成立,赵镕担任供给部部长。得知福建沙县存储有几千斤食盐,赵镕带领100名红军战士,从驻地江西广昌出发,急行军三天两夜,直奔400多里外的沙县。红军战士如神兵天降,缴获了炸药400箱、食盐2万多斤。回到广昌,赵镕按军团指示,紧急将部分食盐送到瑞金总部。瑞金的食盐已经告急,伤病员消毒的盐水都无盐可用,许多伤病员伤口开始溃烂。毛泽东说:“赵镕同志,你解决了大问题!”
“我父亲管钱、管物几十年,经他手成千上万的银元花出去,他没有私花过一分钱。”赵京娅说,父亲有句口头禅:“不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别当后勤干部,当了也不是好干部。”
1938年夏,冀热察挺进军成立,机关驻扎在门头沟斋堂。那时,正值冀东人民抗日起义逐步走向高潮,几乎每天都有独立大队、区队的队长来到挺进军机关开会。
一天,几位大队长来到挺进军机关,看到全军军容严整,立时肃然起敬。可远远地看到一位八路军,戴着眼镜,肩上一左一右背着两个布口袋,身上的灰色军装上衣肥肥大大,裤子又瘦又窄。
来人很是奇怪。一位猜测他是伙夫。旁边的人说,不对,伙夫哪有戴眼镜的。可他看上去也不像是首长。如果是首长的话,为什么穿的衣服还一长一短?
这时,有两个小战士走了过来,几位大队长就上前打听。
小战士向众人介绍道:“这是我们的供给部部长——赵镕同志。”
“管后勤的部长,自己的衣服咋还一个长一个短?”
小战士解释道:“赵镕同志身上的军装,永远都是部队干部战士发剩下的最后两件,剩下什么,他就穿什么。听老警卫员说,赵镕同志从井冈山时就是这样,发衣分粮都是如此。”
“把经历原汁原味儿地告诉年轻一代”
“1957年,在召开北京军区后勤部党委扩大会时,我父亲倒在了会议桌旁。”为了他的健康,组织决定让他离职休养。
“老人并没有休息,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了整理日记、记录红色历史的工作当中。他想用历史告诉青年一代,当初为什么出发,告诉青年一代要永远铭记我们走过的路。”
赵京娅告诉记者,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休养,身体刚恢复没几天,父亲就开始一连几天在家里翻箱倒柜,寻找那些“宝贝”。一会儿钻到床底下拉出个纸盒儿,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从书柜顶上托下个箱子,七找八寻总算把那些记在报纸、传单、旧书、烟盒上的日记翻出来,摊在桌上、床上、地上,家人都无地下脚。
战争年代的日记都是三言两语,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但要拿出来作为党史、军史史料可不行。“时过境迁,20多年过去了,拿起当年的只言片语,我父亲也想不起来。可他下定了决心,‘再难也要整理出来,把经历原汁原味儿地告诉年轻一代’。”
赵镕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日记的顺序排列好,然后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期间,如何把当时三言两语的记录写清楚,他又带着问题去寻访老战友,与当地联系,反复核实。
开国将帅中,有9位独目将军,赵镕就是其中一位。1933年10月,为了给军团运送100担稻谷,赵镕遇上敌机轰炸,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砸在他的左眼上,从此左眼失明。两只眼睛的任务,只能由一只眼睛完成,右眼在抗日战争中就开始减弱,只有0.3的视力。
“从1957年开始,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父亲硬是凭着一只眼睛,举着放大镜写出了《长征日记》《赵镕回忆录》两本书,以及《在辛亥革命的激流中》《南昌军官教育团》《红军长征过云南》等几十篇文章,共计100多万字,为党史、军史留下了重要史料。父亲的回忆录,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殷殷嘱托: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对党忠诚。”
(责任编辑: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