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看,要把牢不忘初心的“制高点”。从成立中国共产党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再到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一脉相承、一以贯之,这是党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把牢制高点,把握大势、乘势而上,实现党的崇高使命。经济技术强大还要精神强大、志向远大,不但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而且要体现高尚性,牢记入党誓词和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越是生活条件好,越要富而思源、富而向上,越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把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体理想与党的初心统一起来。共产党人不能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为了谁”,不能忘记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不能忘了崇高的建党初心和执政使命。
——摘自肖纯柏《不忘初心的新时代要求》
全媒体的发展给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利条件。好故事往往需要对人物、情节、场景等进行设置与营造,见人见事见情,在娓娓道来中表达观点、表明立场,让受众听得进、听了信、记得住。真实的人物、生动的情节、温暖的场景等,是好故事的构成要素。从实践来看,单一的媒体形式有时候难以充分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跨媒体、融媒体、全媒体。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促成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可触控、可体验、可交流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创造性地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依靠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开展场景式、空间化故事讲述,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营造出沉浸、陶醉的“耽溺”效果;依托互联网社交平台开展社交式、互动式故事讲述,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讲述者与受众的互动,进而引起受众共鸣。这些故事讲述方式有助于形成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故事产品,让故事的人物、情节、场景等更加丰满、更加生动,从而增强中国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传播效果。实践证明,全媒体传播有利于我们把中国的立场、观点借助一些鲜活的元素表达出来,是新时代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
——摘自钟悠天《善于用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主张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实际国情出发,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我们党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科学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立足新时代的新特点新任务,制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时代价值。
——摘自陈金龙《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问题,视角有很多,我们党对党建理论创新的重视就是一个重要视角。我们党成立98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生机勃勃、风华正茂,与重视对党的建设丰富实践的理论总结、重视对党建理论的创新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巨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党建理论的与时俱进、传承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随时代变化、实践需要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次自我革命,而且推动党和人民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也不断向世界证明这个成立98年的大党依然风华正茂、依然生机勃勃,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98年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推进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理论就发展到什么阶段。无论是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还是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党建理论创新为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大量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党正是依靠科学的党建理论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不断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新时代党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课题。我们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党建理论创新,用科学的党建理论更好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更好服务于我们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确保我们党继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摘自黄宪起《重视党建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势》
发挥城镇对乡村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关键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引导城镇的资本、人才、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乡村,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当前,尤其要发挥小城镇和城镇企业的作用,使其成为以城带乡的基本支撑。
小城镇毗邻乡村、贴近农民、连接城乡、亦城亦乡,且进入门槛低、各种束缚少,既是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依托,又是农民深度融入城镇的重要场所,因而是吸納农业转移人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和依托。应鼓励和引导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把城镇建设与提高进城农民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农民感受城镇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窗口、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平台。
企业是带动城镇生产要素流入乡村、支持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城镇支持和带动乡村发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乡村提供资金等资源要素,二是依靠市场手段引导城镇企业进入乡村,双方基于经济利益实现合作共赢。实践证明,后一种支持方式更为有力,也更可持续。
——摘自范恒山《以城带乡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