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新中国电影工业的摇篮

2019-09-10 07:22田家山
新长征 2019年7期

田家山

在长春,令人们引以为自豪的自然要有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长影在人们的记忆和印象中格外深刻,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成长的缩影。长影成立于1945年10月1日,经过解放战争炮火硝烟的洗礼,铸就了鲜明浓郁的红色艺术创作基因,至今已有74年的历史。74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长影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3300多部,生动记录了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热情讴歌了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长影70多年的发展道路,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缩影,它显示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经历了种种困难与考验。当然,对于全国观众来说,最让人们倾心的是长影的电影,是吸引、激动过他们的《祖国的花朵》《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白毛女》《刘三姐》,是《董存瑞》《英雄儿女》,是《神秘的旅伴》《冰山上的来客》……那既是伴随着观众成长的影像记忆,又是鼓舞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力量。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记者本人就是“看着长影影片长大”的几亿人中的一员。

长影是在1937年的伪满时期的日本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的基础上建立的,之后共产党员刘建民、赵东黎秘密进入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在日本投降前组织进步职工和群众开展了护厂斗争,在党的领导下,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后,将重点放在了纪录片生产上,拍摄了《庆祝“9·3”胜利大会》《市民纪念抗战胜利游行大会》《欢迎苏军进长春》《八路军进长春》等,还演出了话剧《阿Q正传》《太平天国》《葛嫩娘殉国》,并为苏联故事片《伏尔加,伏尔加》《快乐的人们》《伊凡雷帝》《战斗到黄昏》等影片打印中文字幕,同时将这些影片印成日文、朝鲜文字幕,向日本和朝鲜发行。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一触即发,东北电影公司于当年5月23日迁往黑龙江省兴山市(今鹤岗市),在一所小学校里搭设“厂房”,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1946年10月1日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东影”)。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1949年3月底4月初,“东影”分几批从兴山迁回长春现址(长春红旗街长影老厂址)。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东影”的艺术家们就把电影拍摄到哪里,成为我们党宣传思想战线上的一支特殊部队。“东影”在拍摄新闻纪录片的同时,积极进行其他各片种的试制,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电影事业做了有益尝试。从1947年起到1949年“东影”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七个第一”,开辟了人民电影多片种发展的新纪元:人民电影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17辑1947-1949年)、人民电影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人民电影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人民电影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人民电影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人民电影第一部翻版片(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人民电影第一部故事片《桥》(1949年)。

“东影”迁回长春后,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先后摄制了《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白毛女》等影片。

“东影”初创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东影”的建设和发展,从多方面调集大批艺术、技术干部充实加强队伍。1949年,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又从“东影”抽调大批干部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接收敌伪电影机构,为建立纪录片、艺术片和美术片等新厂、创建全国电影发行系统和电影工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阶段,长影亦派出大批技术、艺术人员支援各兄弟厂的建设和发展,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输送了2000多名电影艺术家和专业技术人才。这里走出了郭振清、田华、向隽殊、张良、李亚林、刘世龙、王晓棠、王心刚、黄婉秋等观众喜爱的演员,白杨、常香玉、新凤霞、秦怡、陈强、谢添、项堇、李默然、恩和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汗水与足迹,石联星(电影《赵一曼》中饰赵一曼)、张平(电影《钢铁战士》中饰排长张志坚)在这里为新中国电影拿到最早的国际电影奖,赵树理、王蒙也在不同时期为长影创作人员作过精彩的演讲。因此,长影被形象地誉为“新中国电影工业的摇篮”。

1955年2月,文化部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也就是这一年,影片《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董存瑞》出品发行。

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工业的摇篮,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长影创作出品了《白毛女》《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创业》等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感动过亿万国人的经典影片,创作录制了《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蝴蝶泉边》《敖包相会》《让我们荡起双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满怀深情望北京》等经典歌曲,影响了几代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和萦绕耳畔的经典旋律。

改革开放以来,长影创作拍摄了《保密局的枪声》《人到中年》《小字辈》《蒋筑英》《不该发生的故事》《开国大典》《辛亥革命》等一批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的影片,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长影发展壮大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电影集团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电影这种文化产品从政府统购统销开始面向市场,长影与其他国有电影制片厂一样陷入了困境。市场经济活跃的社会转型期,推动着文化格局的调整,电影从“为政治服务”的“最重要的艺术”地位上回归到大众艺术的位置,改变国家“包下来”的经济模式,被移入文化市场。作为我国电影行业的老厂、大厂,长影的主流地位和传统意识均受到严重挑战。由于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出现严重不适应,长影遇到空前危机,到1997年时,已连续6年亏损,厂财务的账上只剩3万余元,而全厂3000多人一年的采暖费和医药费就得1300余万元,长影濒临倒闭。从1986年至1988年,接连3年长影几乎在金鸡、百花奖上榜上无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9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长影在全国文化体制领域率先探索并启动了改革。长影决定采取主业副业相互带动、联合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用新思维为长影注入活力。

长影改革从正式注册为“长春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彻底告别事业单位体制,走上了企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之路。长影变国有独资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16个车间和经营单位组建了“产权多元化、责任有限化”的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制片业变为大电影产业,以电影制片为龙头,向电视、旅游、发行放映业拓展和延伸。

人事制度僵化,是制约长影闯市场、谋发展最大的瓶颈,但在这个“艺术家成堆”的老牌文化企业搞人事制度改革,难题很多、风险很大。为了让员工迸发新活力,为企业增加新动力,长影领导班子组织广大员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为了充分調动职工的积极性,还鼓励动员员工持股。长影领导班子顶着风险,开始了以建立新型生产方式和用人方式为目标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全员参与社保、内部退养、艺术创作人员分类管理、重新定岗定员、竞争上岗等办法,对用人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经过近两年的改革,机构精简了,机制灵活了。对于推向市场的职工,长影没有撒手不管,而是鼓励他们以长影集团的名义成立个人工作室闯市场。四五十名返聘职工领衔的“工作室”,把长影的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也在全国各地为长影的无形资产增值。

接下来,长影实施了更具创建性的改革计划。首先是开展土地置换,将长影老厂区21公顷土地以3亿元价格卖给长春国信集团,同时提出“一厂三区”的计划和“不拍赔钱片”的口号。长影偏居东北,与中影、上影相比,没有任何地域优势可言。长影领导班子认为,只有敢为人先才可能更好地活下去。随后,贷款3亿元加上自筹资金共6亿元,建设了长影世纪城。此后,长影又先后成立了影视公司并与吉林电视台合作成立了长影影视频道。领先一步、超前谋划让长影尝到了很多甜头。长影频道和长影世纪城主题公园的影响力和收益逐年扩大,已经成为长影的支柱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长影改制后,原先的洗印、美术、服装道具等车间变为集团下属子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被推向市场后,还是同一批人、同一批设备,这些企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6家子公司改制当年就甩掉亏损的包袱。洗印厂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老厂,被称为长影的“鸡肋”,改制前已经处于倒闭边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已无优势可言的长影洗印厂从质量和服务上做文章。与其等死,不如出去闯闯,洗印厂开始出去跑市场。别人在家等着接活,他们上门拉活;别人洗完胶片让人来取,他们主动给人送上门。没有中影、上影洗印厂拥有的先天优势,他们就在质量和成本上下功夫,凭借信誉一点点占领市场。靠着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洗印厂的效益节节攀升,2007年洗印数量排名全国第二,达到创纪录的60多部,2008年更是达到占据市场份额的45%。

开办电视电影频道,已经成为长影的新兴产业。长影频道是全国电影厂中最先开办的电视电影频道,开播时只是一档两个小时的《长影时空》,除播放长影自产影片外,只有一档自办栏目,广告收入甚少。为了扩大长影频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员工们不断提升节目制作水平。他们下基层谈项目,定期到社区放映电影,加强与观众的联系。在广告业务上,通过代理或买断等方式,降低风险,保证客源。2005年长影频道已经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电视频道,实现了24小时播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专业电影频道。播放中外大片的同时,长影频道还独立制作节目,为品牌增值。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品牌的树立,还是影响力的拓展,长影频道都在一步步壮大,合作触角已经延伸到北京、哈尔滨等地。近3年来,长影频道每年均向集团上缴利润900万元。

由“等靠要”到自己养活自己,尽管这个过程充满苦辣酸甜,但是“早下水,早学会游泳”。历经8年时间,完成8件大事,到2005年初,长影在全国电影业中率先完成改革。长影由改革前连续6年亏损到2011年实现税后净利润6500万元,创长影建厂以来历史新高;影片生产由改革前年产3-5部到2011年年产53部,增长了10倍多;总资产由改革前的2.5亿元到2011年末的20亿元,增长了8倍。长影这个老牌文化国企一步步走出低谷,铸造了一个崭新的电影企业集团。

“没钱不可怕,观念陈旧最可怕”,长影人改革中得出了这样的切身体会。经过10年改革,长影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又创造了中国电影界的诸多“第一”:在全国电影厂中第一个开办电视电影频道、第一家建造电影主题公园、第一个提出建立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在此期间,长影领导班子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电影生产厂家的技术、资金由人来使用,体制由人来创造,设备要更新,人尤其需要“更新”——他们在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及补充新生力量上下了大功夫。

2006年,长影出台新的拍片政策,鼓励已经走向市场的老职工带着项目“回家”。长影此次人才集结与过去不同,按项目运行,项目结束人解散,完全采用现代电影工业的项目制用人模式。新一代长影人是能够理解传统、发扬传统和革新传统的人。他们不会忘记老一辈人走过的艰辛道路,他们不会忘记几十年来每一位为长影埋头苦干、做出贡献的人,不论是大艺术家还是普通工人。而他们,从党委书记、总经理、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师、美术师、会计师,到照明、特技、剧务、服装员和场工,也都努力尽快强化自我,使自己成为无愧于时代使命的新型的电影人才。2010年,中国电影走入又一个春天,长影的新一轮春潮也汹涌袭来。电影百花奖:《人到中年》《男妇女主任》,电影金鸡奖:《人到中年》《开国大典》,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城市1990》《男妇女主任》等诸多荣誉纷至沓来。

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长影由改革前总资产仅2.5亿元发展到现在的总资产130多亿元。长影先后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在长影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长影人以忠于使命、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探索,开拓实践,引领新中国电影至行千里。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长影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反映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见长,密切关注现实生活,正面揭示社会矛盾,敢于触及社会热点,善于挖掘时代新人、讴歌时代精英,以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鼓舞人们前进的优秀传统,拍摄了如《钢铁战士》《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祖国的花朵》《红孩子》《党的女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战火中的青春》《刘三姐》《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兵临城下》《英雄儿女》《创业》《保密局的枪声》《吉鸿昌》《北斗》《人到中年》《不该发生的故事》《十六号病房》《花园街五号》《谭嗣同》《在被告后面》《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炮兵少校》《留村察看》《七·七事变》《九香》《喜莲》《小巷总理》《斗牛》《辛亥革命》《大太阳》《黄大年》《信义兄弟》《索道医生》等一部部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充满正能量、对人们精神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至深、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主旋律。长影的艺术家们以自己的作品确立了长影的形象,为新中国电影史写下了一页页光辉的篇章。

1982年至1984年的全国电影奖,长影共获政府奖10项、金鸡奖9项、百花奖4项。1984年11月19日,吉林省政府通令嘉奖长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多次报道长影改革发展情况。

长影的新一代导演不断奉献出新鲜又符合时代和电影潮流的作品,如吕乐导演的《十三颗泡桐》获得第19届东京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张猛导演的《耳朵大有福》受邀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展映单元,并获得第11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等。

2008年,长影在中宣部、广电总局、财政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申请设立了我国首家国家级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近年来,先后推出143部影片,其中17部影片分别获得“华表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及台湾电影金马奖等电影专业奖项。创作基地生产的影片在全国农村流动放映1100多万场次,并通过央视电影频道等电视媒体覆盖全国观众。如今,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已成为全国农村题材影片繁荣创作、同行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史诗巨制《辛亥革命》成为长影改制以来首部票房过亿的影片;2012年,古装巨制《铜雀台》培养了长影首个亿元票房导演;2014年,讲述平凡人梦想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票房达到2亿多元。

在中宣部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中,《辛亥革命》《大太阳》《信义兄弟》3部影片同时获奖,实现了长影电影创作的历史性突破。2013年12月,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长影集团凭借着《辛亥革命》《索道医生》《马达加斯加3》在1000多部参评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一家同时获得3个类别影片大奖的电影制片企业。这一年,电影《战将周希汉》获得第14届电影频道电影百合奖优秀故事片一等奖,入围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4年,《索道医生》在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中又获殊荣。2016年,《老阿姨》先后获第13届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及第8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影集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为人先,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推出了《索道医生》《老阿姨》《守边人》《黄大年》和《开国元勋朱德》《少帅》《林海雪原》等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影片《黄大年》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公映后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老阿姨》获得第17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平壤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守边人》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提名、长春电影节“金鹿奖”、“国防万映”优秀影片奖。电视剧《林海雪原》荣获“亚洲彩虹奖”最佳动作片等两项大奖。近年创作拍摄的《索道医生》等5部优秀影片走出国门,在“俄蒙——中国吉林省文化旅游周”上集中展映。

在新时代,长影将紧紧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时间节点,发扬“摇篮精神”,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用心用情创作拍摄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片,为时代留印,为党和祖国讴歌,为人民写意抒怀,用明德引领风尚。

2019年,长影将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精心推出“五片+两剧”,向建国70周年献礼。打磨推出大型3D史诗影片《荣耀的心》、3D抗战影片《杨靖宇》,创作拍摄好人物传记片《大医方舟》、红色题材影片《百万雄师》、现实题材影片《我和我妈的高考》,发行好《民族记忆》《谷鼓齐鸣》两部电视剧。二是精心筹备一台高品质的“《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音乐会”,充分展示新中国电影音乐魅力,丰富人民生活,共享祖国荣光。三是精心举办一场“《流金岁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影珍贵电影剧照资料道具展”,展示长影历史和新中国电影成就,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汇聚建设文化强省、电影强国的精神力量。通过这些工作,讲好长影故事,光大吉林形象,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新中国电影发展的流金岁月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长影现象”:在人民电影的开创期,长影人勇于开拓,拍摄了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开启了新中国电影多片种尝试的先河;在中国社会主义电影初创期,长影雄踞主潮,创造了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电影的一批经典名片,成为几代人永不褪色的时代记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长影不忘社会主义电影的神圣使命,用诸多震撼心灵的优秀影片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形象,对促进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影迄今为止所拍摄的影片曾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节的各项大奖,在长影展览室内陈列着的各式奖杯与证书,每一座都代表了長影人的一份努力,每一座都在诉说着一份对电影的热爱。

新时期的长影,以电影创作为龙头,同时拉动旅游、电视等相关产业发展,正努力打造集影视创作、影视制作、影视旅游、影视商务、影视演艺、影视教育、影视传媒、影视科技、影视金融、影视网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母”型文化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