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涯适应力是高中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中生面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高中生的生涯适应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和家长应在内容、形式上进行深入探索和积极实践:掌握高中生的个体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准确判断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高中生生涯适应力,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学习,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适应力;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6-0058-03
【作者简介】郑艳春,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100)教师,一级教师。
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应对当前或预期的重大生涯问题时的心理资源,是个体获得长远职业生涯成功的核心能力。高中生处在人生发展、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把握他们生涯适应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培养,对于他们今后顺利进入大学学习、适应工作岗位有意义重大。
一、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微观:高中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
1.自我认知。
良好的自我认知是生涯适应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看待自己,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有着准确的把握,对于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优缺点能否清晰认知,是高中生专业选择以及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积极乐观、灵活创新的性格优势对生涯适应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
2.理性思维。
理性的思维方式是进行正确判断和逻辑推理的前提与保障,可以帮助高中生客观分析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与方法,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发展短板的局限,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目标。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生涯适应力培养的要素。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养方式、重要他人支持、积极自我评价等因素对生涯适应力的积极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也是生涯控制的主要情绪反馈。
(二)中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学校教育。
研究表明,学校生涯教育的参与度对学生生涯发展有正向预测作用。[2]学校生涯教育的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中生能够获取什么类型的相关知识,具备什么样的生涯认识和理解。生涯适应力的培养除了需要适宜的教育内容支撑外,还需要合适的教育方式作为条件。当前部分学校的高中生生涯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枯燥,这种被动接受学校教育内容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家庭教育。
高中阶段,家庭环境是塑造个体从学校向工作转变这一生涯发展阶段的重要环境变量。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间的依恋类型等与高中生生涯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当父母对孩子的生涯发展采取支持的做法,会促进孩子进行职业探索,提升其生涯适应力;若父母过多干预,则对孩子的生涯发展产生负面影响。[3]
(三)宏观:社会需求等客观现状
社会发展及需求也是高中生生涯适应力培养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从高中生未来就业的角度来看,深入了解社会需求的客观现实,了解未来社会的热门就业岗位和前景光明的职业,是做好生涯规划的重要參考依据。以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平均时限计算,刚入学的高中生需要对未来7至10年左右的社会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并判断届时社会的岗位需求特征,以此为逻辑起点进行逆向推理,设定生活和学习的轨迹,做好生涯适应力的培养。
二、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策略
(一)掌握高中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
1.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良好的自我认知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尊心及自信心、精确的性格分析等内容。首先,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个体能力图表”完成。教师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每个高中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最后确定网状结构图,确定优势特长与缺憾不足,以此作为开展后续各项工作的参考。其次,积极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则需要通过专项训练活动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项拓展训练”“自我突破夏令营”“小组项目任务分解”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高中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再次,性格分析与引导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三方共同评判高中生的性格特点,并提出指导建议,推动学生积极性格的形成。
2.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
理性的思维方式是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活规划,才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发展设计“基于客观现实,符合科学要求”的发展蓝图。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区分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主观兴趣爱好的界限,以此为基础判断未来需要设计什么样的路线。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调整能力。部分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成长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做出调整和规划,由于习惯性思维或思维定势的局限,长期陷入低质量循环发展的怪圈。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包括思维导图训练、认知类型自我判断等。
3.培养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培养生涯适应力不可或缺的内容,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信心。首先,从小事做起。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从点滴做起,如每天坚持完成一件关于自己生涯发展的小事,包括单词背诵、概念学习、技能训练、意念强化等。其次,循序渐进。在小目标实现后,可以设立中长期目标,目标任务的达成是提升自我效能感非常有效的手段。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
1.学校教育选取适宜的教育内容及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Savickas认为生涯适应力的提升应沿着4个维度发展,即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教师可以围绕这4个核心问题开展工作。生涯关注主要解决关于生涯探索的计划,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协助学生制订符合自身的计划;生涯好奇可以关注生涯信息的呈现,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生涯信息主要集中体现在高考政策、高中选考、大学专业设置、职业定向等方面;生涯控制则强调生涯决策和承担生涯决策的责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多项选择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生涯自信强调个体有信心解决生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情感及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适当的教学节奏、设置合适的试卷难度、布置难度适宜的学业任务,对学生获得生涯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作用。
教育方式对于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适宜的教育内容必须通过灵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校可将生涯教育活动按照参加对象分为几个层级:第一层级面向全体学生,具体包括生涯教育的相关必修课、学科课程渗透、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生涯测评及生涯教育知识宣传;第二层级面向部分学生,具体包括生涯教育的相关选修课、讲座、学生社团及团体辅导;第三层级面向个别学生,具体包括生涯导师的设置、个体咨询。设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为之思考和实践。
2.家庭教育重在亲密关系的构建和生涯探索的支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组织家庭集体活动、与子女平等沟通、让子女参与家庭生活决策等都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式。在生涯探索的支持方面,父母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在子女生涯选择问题上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提供建议。父母也应尽早让子女有意识地关注与未来生涯发展相关的问题,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拓宽子女生涯认识的眼界,鼓励子女参与更多元的生涯探索,在子女生涯发展中提供工作引导方面的支持。
(三)准确判断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未来社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发展方向丰富多元,应对这种快速的变化需要高中生具备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走入企业、走入市场、走入社会等方式,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通过聆听专题讲座、学习时事政治、参加社会实践等,获取关于未来生涯发展的相关信息,对社会有较为清晰的宏观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设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刘柳曦.高中生性格优势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自我同一性和职业生涯困惑的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2]李月宁.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6.
[3]杨燕.父母生涯支持对青少年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广州:广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