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伟
嗡嗡……又到了蚊子飞舞、开怀畅饮的季节,也到了我们和蚊子斗智斗勇的时候,所以今天咱们就说一说蚊子的问题。前段时间,科学家对埃及伊蚊进行了研究,又发现了一些新特质,也许对咱们的灭蚊大业大有帮助。
埃及伊蚊起源于非洲,但它们早已不知不觉地占有了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这种蚊子腿上、身上都有白色的斑纹,所以有人叫它们“花蚊子”。埃及伊蚊向来热衷于和人共享生活空间,母蚊子更是常常躲在室內阴暗的地方,像深色窗帘、衣服、家具缝隙以及各个阴暗的角落里,动不动就跑出来吸人血,几乎全年无休,夏季尤其疯狂。
虽然这些母蚊子的寿命只有30天左右,可个顶个都是超生大户,一次能生上百粒卵。那些积水的人工容器,像花瓶、花盆底部、水桶等都能成为它们的产房,所以家族人员众多,简直杀不尽、灭不绝。
这些坏家伙不仅嗡嗡地吵得人心烦意乱,而且吸血,还通过叮咬传染登革热、黄热病等疾病。于是,如何对付它们便成了很重要的事儿。科学家也一样在乎它们。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些埃及伊蚊放进了美昧的、某个人类的气味中,然后再用微小的振动干扰它们的叮咬,这种振动的强度就像人拍打蚊子时手臂引起的空气振动那样,时间为20分钟。
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些“逃过一劫”的埃及伊蚊,在接下来的24小时,会努力避开这样的气味,哼哼,它们简直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嘛。
嗯,这么一来,我们还可以畅想一下,如果能制造出这样一种配方,不仅有避蚊胺,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赶紧避开”的气味化合物,那驱蚊效果一定很值得期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