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80后

2019-09-10 07:22王丹阳
睿士 2019年8期
关键词:利刃一代人浪花

王丹阳

如今,80后是整体地落伍了,我开始觉得,这一代人的肩膀在时代的轱辘下慢慢佝偻了,越来越低,连同他们的发声同归于历史削下的尘埃里。事情还要从2035年的养老金开始说起,媒体自然地把80后这个已百孔千疮的靶子又拿出来高高晾起,说80后可能是无养老金拿的一代。于是,80后的心仿佛从死灰里跳动了一下,已经习惯了在岁月里沉默地营营着,却再次感受到岁月不曾饶过谁。

人们津津乐道的80后,在我记忆里是发端于《萌芽》举办的新概念作文,造就了几个行文生猛老辣的少年作家。他们身上某种相似的特质被归拢一统,可能也是人们随机想到了八十年代生的人,认为都一样狂妄和自我,于是全国八十年代小孩都被80后了一番。实际上,这批被赶到同一屋子的人在一开始是千姿百态的,洋面上80后这一批次的浪潮,整体如凌厉的利刃,但每一朵浪花都有随意的形状。

八十年代可能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为世态清明、万象太平的十年,而时间的深处却体现了极为跌宕高险的气势,使得只前后相差一脚出生的孩子都那么参差不等。一年也太长,只争朝夕,这是一年抵十载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同个人无法两次踏进同条河流,那么两个人也无法一次踏进同条河流。我们都在猝逝无终的时间中独占一个矢点。我曾经感到,八十年代不同刻度上走出来的同类,并不那么同气相求。八十年代的切面太多,改革开放、计划体制的终结、社会运动、大学扩招,没有经历过同件事的人在气韵上总不属于同个批次。

“实际上,这批被赶到同一屋子的人在一开始是千姿百态的,洋面上80后这一批次的浪潮,整体如凌厉的利刃,但每一朵浪花都有随意的形状。”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常坐在家门口由母亲喂早饭,有次一个比我大两岁的邻居姐姐撒腿跑过弄堂,从我眼前晃过,仿佛是拉了东西在家。等她再次跑过我们面前,母亲说:“姐姐忘了红领巾了”。“是绿领巾。”她头也不回。可是当时我什么也没有,一年后我带上绿领巾,她真的换上了红领巾。现在虽然同样不再做学生,可她毕竟比我更早地踏入某种人生必然境地,比起八十年代初的同侪,我事事无意捷足先登,那绿领巾和红领巾永远是两根保持静态距离的旗杆在心中闪耀。

1980年左右生的在心理上更愛和70后为伍,80年中期生的看八十年代末的,往往“有成见”地把他们归于90后,而90后是新新人类,总体来讲有点“不可沟通”的意思。整一个八十年代生的人在潜意识里就是相对相斥的,像是隔了不同代,整个八十年代每一个日子都比以前长,似乎十年饱含的是对等于几十年积聚的秋毫之变。

九十年代生人有相当部分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规训下长大的,今天看来,随着风驰电掣般的物质进步,历史的车总是越载越重的。但是殷实或匮乏并不会带来必然的幸或不幸,没有哪一代童年必然幸福过另一代,也没有现在的青春就比以前的少了曲折和阵痛的道理。

所以,有什么可以彼此侧目或艳羡的?当“前80后”侧目在“中80后”,“中80后”在侧目“后80后”、“90”后。现在流行的说法是,00后在发声,90后在煎熬,80后呢?我有些不忍心自剖。八十年代出生的一批形态各异、各有气宇的零件从铮亮叮当到发钝发闷,只不过是突然的畸变,跟“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讶异一样,一样地充满“永不再”的怆然。正常是,我们正值壮年,只是老骥伏枥,一直低着头踯躅而没有那么朝阳与共罢了。

多少人已经准备好从现在的岗位上直接蹦入老年的群体?我想是乌泱泱千军万马的。80后的青春其实跟女人的青春一样地短暂,当我在工作第五年去同学会,就见到髀肉复生的女同学半瘫椅子上,“哎,真吃力啊,想马上退休。”我能理解时光对于我那些做了母亲的公务员同学来讲,仿佛是了无悬摆的失重,她们都是山中的仙人,不解人间的光年。但倘若退休是那番自力更生的光景,岂不是要从仙界堕入了黑洞?

我不敢想老无所依是什么,仿佛从现在起就得计划,从牙缝里省下一毫一厘为60岁后筹余粮。80后也不是迷信养儿防老的一代人,他们生儿育女,却有真知灼见。只是现在,如果那些凌厉的知识、金光闪闪的学历可以烛照未来,大概多数80后都渴望摇身附体到一位保险精算师,仔细学一学从现在起该制定一份怎样的保险资产配置。

猜你喜欢
利刃一代人浪花
一代人
割裂
浪花一朵朵
我们见证了
沉默
浪花
插在刀鞘里的利刃
重要言论
浪花
我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