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董双
他,一个服役27年的空军无线电工程师,放下空军上校军衔的身份从科员做起,决心要成为编纂党史的行家里手。
他,全身心地投入党史编纂工作,忘我无我,近20年间,发表研究文章50余篇,先后编纂出版了10余部地方党史资料;活跃于各个社区、学校和单位宣讲鲜活的党史故事,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党史爷爷”。
他,退休后婉拒去广州跟亲人团聚及优厚的薪酬待遇,分文不取,执着坚守自己的党史人生。
他就是梁发双,2016年1月,他从襄阳市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宣教科科长的岗位上退休。多年来,他先后被评为“模范军队转业干部”“湖北省党史工作先进个人”“风范长者”等荣誉称号。
“只要肯吃苦,功夫下的比别人大,就一定能行。”
梁发双是襄阳市樊城区梁坡村人。1973年12月他应征入伍,而从部队转业时已过43岁。俗话说“人到中年不学艺”,他在部队是无线电专业,回到地方却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心境。
梁发双的新岗位是襄阳市党史办征编科科员,为了熟悉业务,他时刻把中国共产党党史、湖北历史、襄阳历史和襄阳大事记等书籍放到身边,拿在手上,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初读一遍后,第二遍就开始深读细研。一年间,废寝忘食的刻苦学习,他记下20余万字、10余本的读书笔记。
2001年,迎来了建党80周年,上级要求编纂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地方历史。领导分配梁发双编纂《中国共产党襄阳历史》(第二卷)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部分。
梁发双把这个任务当成一个考验,更是一次机会。他天天住在档案馆查资料,虛心求教。复印的资料办公室堆不下了,他跟领导请示,放在自己家里编。炎热的夏天,家里没有空调,怕吹乱资料也不敢开电扇,他就穿个裤头、背心,埋头一干就是3个多月,经过反复修订的初稿,终于上交了。
分管副主任审签后,传给主任签,领导们对他的稿子都给予肯定。通过这件事,老梁增强了干好本职业务的信心。尽管自己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只要肯吃苦,只要用的时间比别人多、下的功夫比别人大,就一定能干好。
从此,办公室很多难事、艰苦的事,都交由老梁去完成。
“收录有价值的事、记载有影响的人,要经得起检验。”
2006年初,省里下达开展抗日战争时期襄阳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课题调研任务。面对这个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未开展过此类调查、历时久远的的难题,党史办领导决定成立专班,老梁也在其中。
老梁加入调研专班后,他一方面组织9个县(市)区的调查骨干进行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每个村、每个社区的地毯式调查,访谈知情老人,摸排有价值的线索;另一方面把各县(市)区档案馆的相关档案都过一遍。由于历史太久,很多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解放后没动过,有的纸张破损了,还有的是繁体字,字迹模糊。为了查资料,他就拿着放大镜,反复研究辨识,把眼睛都用坏了。
当统计出来的数据和具体事件有出入时,为了取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证明材料,他走访当事人、知情者326人次,取得有价值的口碑资料157份8万多字。此外,他还外出调查南京、武汉、宜昌等27家档案馆(室),逐一核对完善数据。
调研工作2009年1月结束时,专班共调阅各类档案2368卷,复印档案资料4390余份,共计220万字,证实抗战期间日军在攻占襄阳地区时,轰炸413次,出动飞机2380架次,炸死炸伤20200余人,炸毁房屋58350间,整个侵占过程直接杀害襄阳地区民众107146人,细列了日军2次使用毒气弹,大量残忍屠杀军民,掳掠奸污妇女等详实罪证,向省里递交了26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其调研经验得到上级肯定,做法在全省推广。
梁发双说:“编纂工作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2009年,新中国60华诞到来之际,梁发双编纂《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襄樊》大型画册。为了了解编纂邓小平同志1980年7月21日到丹江口考察南水北调的实际情况,他3次赴丹江口水库,左胳膊摔骨折了打着夹板,他就用右手拍照和记录。在国庆节前,他完成了87个党和国家领导人128次考察襄樊的画册出版任务。
在调研中,他还深挖图片背后的故事,还原鲜活的历史片段,相继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毛泽东关注的襄阳三线建设》《毛泽东、朱德关注的襄樊战役》等研究文章,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工作选择了我,我就要用有声有色的工作成果来回应。”
2010年初,襄阳市进行机构改革,党史办与地方志进行合并,按当时政策,工作满30年的老同志可提前离岗退休,工资调高一级。
分管领导找老梁谈心说:“你符合离岗退休条件,但希望你能继续在新合并的单位工作,担任最苦、最累的资料科科长,把这件事做好。”
老梁说:“只要工作需要,我没什么可说的。”
同年4月,梁发双上任资料科科长,面对两个单位合并后杂乱无章的资料库房,每天12个小时工作是他的常态,通过编、排、分类,一点点倒腾,把政治、党史、年鉴、方志、组织各类资料规范得井井有条。
这期间,有几次晋升职务的机会,他却说:“晋升名额有限,多照顾年青人。”
2012年,资料科更名宣教科,增加了党史宣传教育的职责。只要是宣传党史的事,无论是哪个基层单位,梁发双总是有求必应,尽心尽力,把自身丰富的党史知识精炼成形象直观的历史故事,他活跃于各个社区、学校和单位,深受大家喜爱。
宣讲的次数多了,他走在大街上,时常有学生亲切地喊他:“党史爷爷。”
“现在最紧迫的是把那些鲜为人知的真实事件发掘出来,传承下去。”
2016年1月,梁发双即将退休。史志办主任江万丰提前几个月就跟他打招呼:“老梁,你退休后办公室还有三件事离不开。一是成立党史学会,把全市的党史工作力量整合起来;二是任退休党支部书记,为老同志们搞好服务;三是带一带年轻同志。”
梁发双的儿子、儿媳妇和孙女都在广州,儿子是南航的一名机长,儿媳妇是上市公司的一名中层干部。儿媳妇特意打来电话接他去广州团聚,而且还为他找好了岗位,每月5000多元工资。
老梁回话:“组织还需要我,我作为老党员,还讲什么条件。”其实,只拿退休工资的老梁还是有“私心”的,那就是他正在编纂的《仙人渡集中营史料专辑》一书还没完稿。
2018年7月,市里举办解放襄阳70周年主题展,老梁重操讲解旧业,62岁的他每天讲解四五场,持续了一个多月。在展览现场,他讲解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目前,襄阳下属的老河口市正以他编纂的《仙人渡集中营史料专辑》为蓝本,紧锣密鼓的重建仙人渡集中营遗址,老梁热心快肠地当上了规划建设顾问。建成后的集中营遗址将作为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社会开放。
谈起今后打算,老梁讲了当年仙人渡集中营的幸存者陈顺友的越狱故事。老梁为找到他,打了50多个电话,辗转多地,才在沙洋监狱总医院的病床上见到98岁高龄的陈顺友,访谈其越狱经过,陈顺友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死也要死到共产党那边”!
老梁感叹,这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随着年岁的增长,知情人、幸存者越来越难找寻,他要尽早把这些鲜活的党史细节发掘出来,公之于众。“不但我讲,还要培养更多的讲解员都来讲,让党的历史接续、革命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