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辉
摘要:史料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史料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在高三复习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中,教师可通过聚焦复习主题整合多种史料、充分运用史料指导信息处理、依托史料信息提升学科素养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史料信息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史料信息;处理能力;核心素养;高三复习
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史料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史料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本文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为例,谈如何通过史料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本课涉及苏俄建立初期经济政策的变化,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在历史复习课中,可以先确定复习的主题,然后在鲜明主题的引领下,将复习中的知识删繁就简,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强化历史思想内涵。
(一)确定主题
主题式复习有助于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复习的主题不能随意设定,需要教师在认真解析课程标准、历史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之后才能确定。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引领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对于社会主义,学生更多是从政治角度来理解。学生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如何成为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等内容知之甚少。在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什么在战时政策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因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苏俄捍卫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却为何引发人民的反对?为什么新经济政策被弃之不用?这些让学生困惑的问题在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没有明确解释,而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又是课程标准隐含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三复习时帮助学生将这些重要的问题厘清。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将本课复习课的主题确定为“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突显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思考与实践,环节层层递进,逻辑关系清晰。
(二)整合史料
围绕“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主题,教师选取了针对性、多样性的史料,选取的史料有文献、地图、档案等。多种史料的呈现,力图让学生通过处理不同类型的史料信息,全面认识其反映的历史史实,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
为了凸显复习的主题,本课的导入部分教师选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设想的史料(材料一、材料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材料一:消灭私有制,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材料二: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取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通过分析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构想的史料,学生对社会主义有了深刻的认知。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对列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消灭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学生懂得了正是怀着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启了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高三历史复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充分运用典型的史料,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指导。
(一)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有效结合,为学生呈现直观的历史信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有助于学生时空素养的形成。在本课中,教师选取了《蘇维埃政权的巩固》这一地图,以便让学生理解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所面临的危机。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标题,掌握历史地图所表达的主题。然后,教师提示学生熟悉图例,了解图例的符号和文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最后,师生共同识图,结合地理位置、时间等要素从地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能够说明并指出地图中红色区域为1928年8月苏维埃控制的地区,并通过与地图中反革命势力占领的绿色区域对比得出苏维埃政权已经丧失四分之三的领土、与外国的通道被切断等历史信息。通过地图,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苏维埃政权面临生死攸关的险境,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
(二)文字史料
在复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在战时政策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因素,教师展示了有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始的、有代表性的文字史料(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指导学生如何从文字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材料三:第一条为满足国家需求所必需的全部粮食和谷物、饲料,摊派给各产粮省向居民征收。
——《关于在各产粮省份征集余粮和饲料交国
家支配法令》(1919年1月)
材料四:实现各基本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所有私营铁路及公用事业都收归国有。
——人民委员会关于大工业国有化的法令》
(1918年6月)
材料五: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
——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
品的居民供应》(1918年11月)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上述史料的出处、时间,并圈出史料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读通、读懂史料。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分配方式等方面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特点。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概括和归纳自己提取的信息,从而增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学生了解到,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苏俄从实际出发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靠国家的军事和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全面控制经济,以赢得战争的胜利,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学生通过具体的史料和真实的历史情境,深刻理解非常时期非常措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学会对多种史料信息进行处理,能够“论丛史出”,提升了研究史料的能力。
历史学科根据学科特质,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凝练出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地指出了高中历史的教学方向。
(一)素养立意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历史教师不能单纯地沉浸于学科教学上,而要高瞻远瞩,从提升人的素养角度进行历史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仅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而获得的。教师要通过点滴的指导,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中,学生无法在一节课中完成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但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明确学生的素养目标,树立为学生的素养而教的理念。
基于复习主题与复习目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一课的素养立意应集中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这一素养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通过对史料信息的处理,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二)素养落实
本课在复习“战时因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及时停止而导致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内容时,教师可出示下列史料(材料六、材料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列宁说“我们犯了错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六:1920年苏俄纺织业由于缺乏棉花,几乎全面停工;生铁冶炼量11.6万吨,比1860年减少二分之一;全国铁路干线只有58%的机车在运营,大都陷于瘫痪。
——《苏联社会经济史》
材料七: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個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全集》
依托有说服力的史料,可以为学生充分展示1920年苏俄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探究意识。通过史料,学生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用于战时的应急措施,而将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则是一次失败的探索。在战时共产主义主义政策下,社会主义的梦想受挫,苏维埃俄国经济全面倒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及时停止所引发的危机,促使列宁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主动承认自己犯了错误。
对有效历史信息的处理使得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一课,通过史料学生理解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懂得了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学生感悟到列宁在内忧外患、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能够发自内心地敬佩列宁心系人民、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最终,学生能够公正客观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历史解释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