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信怀
1949年我出生在重庆市垫江县的一个偏远山村,与共和国同龄。在70年的岁月里,我经历了三次搬家。这三次搬家使我看到了祖国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956年秋的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姐姐不让我进门,我问为什么,她说房子被风刮歪了,要垮了。话音刚落,母亲大声骂道:“怕垮就滚,儿子进来。”我进门一看,父母正在用木棒顶墙壁,一向脾气不好的母亲气愤地说:“没什么本事,分家分到这么个破房子。”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好人,家里家外从不与人发生争执,这次父亲也一样,只是说了一句“分的时候房子也没歪”。母亲虽然脾气不好,但通情达理:“我跟你受苦,你跟我受气,认命吧。”过了一星期,据说是在奶奶的劝说下,我们一家人搬到了她的住处。奶奶的房子破旧,四面透风,但还结实。尤其是那根饭盆粗的柱子,成了我儿时的骄傲,经常拿它和同伴们比好坏,每当这个时候,我就非常开心。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和大食堂,每家每户都把粮食交给了集体,这些粮食吃完后,就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地里颗粒不收,国家每人每天补助二两带皮的粮食,再加上疾病的流行,不少人在病饿中沒能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奶奶在想吃地瓜的呻吟中离开了人世。每每想起,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十分悔恨遗憾。毛泽东提出“改革、调整、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生活慢慢好起来,我也慢慢长大成人。1965年,因为字写得比较好,我被推荐为耕读校教师,教了4年书,还是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凡是县里开会,就有人帮我写发言材料。1968年我辞教从军,应征入伍来到了吉林省东丰县3018部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入伍后,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很快就入了党,提了干,成为一名军旅新闻工作者。1978年父亲从老家农村随军。后来,我转业来到了辽源市,被安排在市委工交部工作,组织上给我解决了两室一厨的住房,我和妻子、儿子、父亲、刚成年的妹妹全家5口人住在这套房子里,虽说不算宽敞,但和老家房子比,就是“鸟枪换炮”了。过惯了苦日子的父亲和我都感到非常满意。到了晚上,家人休息了,我就把厨房门关上,在厨房里经常写新闻稿件,不时地在报上登点“萝卜条”和“豆腐块”,常有三五元的稿费收入,让我很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不久,领导让我搬家,当时我不理解,问他们原因,领导说:“你父亲岁数大了,上下楼不方便,福镇有两间九成新的平房,单门独院,愿意就去。”听了这话,我连连表示感谢。住在福镇与住在楼房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是郊区,住的都是菜农,家家户户养鸡、养鸭,但不养鹅,他们说鹅是大牲口,吃得多。其实不然,我在福镇平房就养了6只鸡,4只鹅还有2只鸭。鹅与鸡鸭不同,鹅只吃粮食和嫩草,不吃鱼虾和带油腥的饲料,其食量相当于一只半鸭,然而下的蛋比鸭蛋大得多,平均两天下1个蛋,就像元宝一样,实在让人喜爱。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菜农还来我家买鹅蛋,菜农说:“在新鲜鹅蛋的大头扎个孔,往里面放5粒棉花籽,放在锅上蒸熟后,吃鹅蛋不吃棉籽,坚持吃下去,能够治好心脏病,没有副作用。”这个偏方现在有不少人还在继续用。慢慢地,儿子长大成人,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显然需要一个大房子,于是爱人就在辽源市利源小区买了一套151平方米的一楼住宅,前后空间很大,适合居住,也适合经商。
2000年末,我搬到了利源小区一号楼。2001年儿子结婚,同年,辽源市新华书店改制,妻子从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下岗,我也从东辽县档案局局长的位置让贤,当时我们岁数不是很大,年富力强,身体健康,过去我是老师,妻子曾是位文艺工作者,刚进门的儿媳妇是东丰县剧团的演员,儿子在县委工作,根据这些条件,经全家人反复商议,我们决定把住房挤出110米的面积办幼儿园,从此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新房装修比较高端,周围环境又好,看园的家长络绎不绝,入园的孩子越来越多,不到5年时间,幼儿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2个班发展到9个班,孩子200余人,教职员工21位,校舍扩展到520平方米,2002年12月,幼儿园被辽源市教育局评为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园长被评为“十佳园长”。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汉学教育示范园”。2011年,辽源市龙山区委正式批准成立“辽源市仟禧幼儿园党支部”,我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2014年又当选为吉春社区党委委员,分管宣传工作。因为我是退休干部,编外人员,社区里没有我的办公室,我就在家里读书看报,为社区写作,平均每年能在报刊上发表25篇左右的文章。利源小区这个新家,是我休养身心的地方,也是我们全家艰苦创业的平台。在这里,我们付出的是辛劳,共圆的是梦想。
三次搬家,上了三个台阶。我从搬家的过程中看到了家的变化,从家的变化中看到了国的发展。这些发展变化证明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一节更比一节高,好日子就像倒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