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1+2X”课程体系构建

2019-09-10 07:22郭会君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郭会君

摘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这一国家层面总的育人核心目标,提出了“做有温度的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学校以“1+2X”课程体系为基石,聚焦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把“以人为本,做让学生温暖的教育”作为学校的最高办学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做有温度的教育;三级课程;整合与创生

兴城市元台子满族乡中心小学位于兴城市城北,处于城乡接合处。相对而言,学校硬件条件比较薄弱,农村离异家庭、困难家庭的孩子比较多。2015年,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做让学生温暖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以“诗怀书香,温暖元小”为办学特色,提炼出培养元小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和校训“诚朴明德,止于至善”,着力把学校打造成为有“文明修德”,有“高品质课堂”,有“体艺双馨”,有“诗怀书香”的“四有”校园。

学校紧扣办学理念,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这一国家层面的总的育人核心目标,提出了“做有温度的教育”的课程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学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办学实际,进行学校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全面创新,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为核心任务,构建了“1+2X”课徘系。

(一)课程构建的指导思想

我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我们以“1+2X”课程体系为基石,聚焦于元小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把“以人为本,做让学生温暖的教育”作为学校的最高办学目标(图1)。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三大基本原则,即目标统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理念先导和改革行动相结合,系统设计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整体规划课程实施的各要素和各环节。

(二)课程理念

“1+2x”课程体系的课程理念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做有温度的教育。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说,六大核心素养整合成两个“超级素养”,一个是创新能力,另一个是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对应的是智商,反映的是聪明的脑;合作能力对应的是情商,反映的是温暖的心。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从小培养学生聪明的脑和温暖的心。我们坚信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教育应该温柔、平和且能持久。让自己暖和,让别人感到温暖,才是成功的教育。

(三)课程目标

第一,培养具有“诚实质朴、热爱阅读、自律担当、家国情怀、幽默宽容”五大核心素养的“五嘉少年”。

第二,改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务真求实、厚德善学的教师团队。

第三,构建“1+2X”课程体系,以一种国家课程作为基础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以x类主题课程作为拓展课程,进行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以x类社团课程作为体验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健全校本研训制度,加强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学校依据功能和内涵,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体验性课程。我们把国家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探究“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包括新授课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和学科实践活动自主体验式教学模式等。

地方课程全部以主题课程方式呈现,x项主题式学习活动作为拓展性课程,在实践中做到“三整合”。一与四项校园课程整合,即与德育主题课程、书香校园特色课程、重大节日课程、法制安全教育课程整合;二与社会课程整合,包括游学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类;三与家校共建课程整合,包括伦理道德课程、家校书香共建课程、心健感恩课程等。

x项社团活动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注重特色化开发,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体验性,注重教师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走班制、学生自主选择的形式实施。学校把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学科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体验性活动课程体系。(详见图2、图3)

(一)科研引领下的创新性实施

基于学生五大核心素养下的课程建设把课程育人功能放在首位,突出学生的体验与实践。同时,我校积极探索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等不同授课方式,以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育人功能。

學校以两项省级科研课题“基于‘诗怀书香’特色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研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怀书香’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三项葫芦岛市级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实践研究”“德育工作整合于学校‘诚朴明德,止于至善’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语数学科学生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和四项兴城市县级科研“小学数学广角的教材解读与教学探索研究”等为引领,探究教科研一体化模式。注重小课题研究,以课题为牵引,由课题组牵动,课程改革小组具体规划实施,进行课程的科学管理与深入实施。

在“做有温度的教育”核心理念指导下,学校把“做中学”“情境中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学科实践活动的依据。个别学科依据学校课程总体规划,做成具有顶层设计导向的学科活动,如语文学科结合学校“诗怀书香”办学特色,让全校学生撰写“思维导图”读后感或好书推荐短文。每周四、周五放学前25分钟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短课,思维导图绘制课作为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课,保证每学期15课时以上。

每学期安排数学实践活动课8课时,英语实践活动课35课时,科学实践活动课3课时,均达到学科总课时的10%以上。赛诗会、课本剧、测量我的操场、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合理饮食搭配等学科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巧妙整合,深受学生喜爱。

拓展类课程是在保证地方课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魅力辽宁》课时数开足的基础上,综合学校德育主题活动、书香特色活动、重大节日活动、法治安全课程、游学课程、家校共建等课程,开展的x项主题课程。

X项社团活动开设在每周三下午,主要占用校本课时间,分为校本和班本两级活动,实行走班制,学生以学期为单位自主进行申报。社团活动以体验、动手操作、成果展示、汇报演出为主要形式,重在让学生真实地参与,侧重学生对教材以外知识的体验与经历。社团活动强调对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与保护,强调分享、创造的愉快,体现了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思想,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二)课程实施中的整合探究与灵活实践

在三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关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基础上把握课程实施的融合性与灵活性。

1.创生

国家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创生是学校从国家课程中选取部分内容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单元,它是在现有国家课程框架内,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等实际,创造性开发相关课程内容。

如语文群文阅读课,针对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量不够的实际,我们采用课外文本多篇整合、课内带课外文本整合两种模式,对教材文本进行二度开发。同时,选择适当的群文议题,组织群文阅读课题组教师和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开设群文阅读课,做到了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且注重了对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

我校还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周课程,全校1-6年级按照四个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集中授课,开展考察探究、职业体验、巧手制作等活动,如巧手劳动最光荣、栽花种菜比娉婷、三千弟子敬孔圣、最爱家乡泳装城等。从综合实践活动周的方案设计、课程项目安排到人员分工、课程表排列,从考察探究到走访调查,从设计研究表格到拓展交流,每一步骤都包含了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创生。

在创生过程中,我们衡量的标准是,课程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学校依据办学特色、师资情况、学生兴趣等方面开设了19项校本课程,并组织教师编写各个课程的指导纲要。经过几次的修改、完善,“美文诵读”“计算机诗画”“种植”“书签制作”“魔方”等19项校本课程均编写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指导纲要。

2.豁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以减少重复教学。如品德课程与德育班队会课程的整合,地方课程的部分内容与德育文明礼仪主题课程、书香特色课程及安全法制课程的整合,语文古诗词教学与校本经典诵读课程的整合,科学学科与校本课程蔬菜、花草种植课程的整合等。

学科内资源整合,如学科内课程资源纵向优化整合实践研究。我们以葫芦岛市科研课题“小学生语数学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为牵动,进行语数学科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学科内知识的整合、上调、下移、增减,使学科教育发挥其自身优势,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跨学科课程整合。我们打破学科的界限,找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与整合点,将各学科分散的有交叉性的内容改造成有逻辑的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组织。问题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交叉点与整合点,是触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触发器,是创新学习载体。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建构。

3.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主要采用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交流性的学习方式,在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等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实践体验注重生活经验的整合,注重知识的社会功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感官参与思维的开发与调动。

我校所有课程的创生与整合,都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同时,以省市县三级科研课题为引领,开展了“农村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诤怀书香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德育工作整合于学校‘诚朴明德止于至善’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活动。学校把这些科研课题均以课程的方式呈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贯穿课程建设的始终,呈序列化、递进式推动课程的纵深发展。

4.多元化与个性化

拓展类课程注重主题教育,为学生必修课。学校在教学中尤其重视拓展类课程,注重部门联动、整体规划。学校要求教导处、德育处、艺教部等多个部门联合设计拓展类课程,课程要体现“活动育人”的功能,如读书节、校本课程展演、趣味运动会、安全逃生演练等,使课程从丰富走向精致。

体验类课程为选修课,依据教师自身优势和学生实际,力求灵活性、多元化,采用“走班制”与“班级制”相结合的方式,从兴趣角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项目。

5多类型课程

学校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體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平均周课时的前提下,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尝试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等不同课程类型,科学、灵活安排课时。

课时安排。常规课时,每节课40分钟;长课时,每周三下午文学与艺术类校本课程、语文大阅读系列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艺术类课程2课时联排;短课时,每天写字20分钟、经典诗词诵读10分、每周3次课外阅读25分钟、每周2次思维导图训练25分钟;长周期的主题实践活动,每学期4次地方课程与德育课程整合课、清明四月“我的搜集”卡片制作等。

“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一理念的核心内涵是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校教育带给他们的成长,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全方位把握。在把握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与途径多样、评价方式多角度等原则基础上,学校充分考虑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体验课程三大类型课程的特点,制定了如下评价方案。

(一)对学生的评价

1.基础课程评价

基础课程评价是对学生日常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善于合作、深A扬'究等方面,以评价表格的方式由任课教师故课堂评价。基础课程评价还是对学生日常多种能力的评价,包括朗读、背诵、计算、应用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主要采用“口试+书面+实践活活动测评”的方式。每学期—次的期末检测,作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综合性评价,采用优良等级评价制。

2.拓展课程评价

拓展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课上与综合实践活动中参与度的量化考核以及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个人收获与感受的成果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奖励表彰式评价。

3.体验课程评价

学校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角度出发,特别为学生制定“素养嘉奖令”“幸福清单”等评价奖项,每学期校内获得奖项的人次达到60%以上。“幸福清单”以社团为单位,社团成员轮流填写幸福体验与幸福原因调查问卷,力争达到人人有体验、人人有收获的评价效果。

(二)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按照三类课程的所有项目,分为四大类进行考核。第一类,包括基础课程的授课、听评课、检测、培训研讨等八项内容。第二类,包括拓展课程、体验课程的参与次数、任务完成情况、成果奖励等八项内容。第三类,包括教师工作的态度、师德师风、工作纪律的考核评定。第四类,教师出勤考核。综合以上各项,对教师进行最终考核评价。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永久性工程,是所有教育人孜孜以求、不断研究发展的立根之本。我校全体教师,将会不断启动智慧,加强培训,在教育实践中构建出更加规范、科学、有意义的农村小学“有温度的教育”课程体系,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