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教学“接地气”

2019-09-10 07:22李进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拓展活动内容设计接地气

李进

摘要:让科学教学“接地气”就是要让科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课前“接地气”的导入谈话更易于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可以与学生聊聊新近发生的事情或者谈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课中“接地气”的内容更易于操作,教师可以把“纸上谈兵”变为实际操作,还可以把教师演示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课后“接地气”的拓展活动更易于实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常规物品的潜力,开发新型器材的价值。

关键词:科学教学;接地气;内容设计;拓展活动

让科学教学“接地气”就是要让科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本文将从课前的交流谈话、课中的内容选择、课后的活动拓展三个方面,结合课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亲其师信其道”在这里还不能很传神地表达我的观点,“锅不热饼不靠”这种接地气的俗语倒更贴近我想表达的想法。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正式启动之前,最好有个“预热”的过程——公开课教学尤是如此。当我们俯下身子,跟学生或“聊聊家常”或“套套近乎”,使他们敞开心扉,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才易于成为师生心灵交汇的场所。“预热”的话题,我喜欢选择以下两种类型。

(一)新近发生的事情

比如,去年春天我下乡送教,执教的课题是“一切都在运动中”。因为是借班上课,事先没有与学生接触,师生彼此都很陌生,如果此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效果难以保证。于是,我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待会儿就要上课了,我们互相还不认识。咱们先来熟悉熟悉。好吗?

师:我姓李,名进,木子李,前进的进。

生:(略)

(学生其实很机灵,立即意会,也依照我的表述方法,自报家门。)

师:我是一名科学老师,我来自东坎实验小学。

生:(略)

师:我是开车到这里来的。你呢?

生:(略)

(交流三四个学生,期间上课铃响)

坐车、骑车或是步行来到学校,这是刚刚发生的事情,学生印象深刻且有话可说。这个话题能够很快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接着,我话锋一转:

同学们,我想问问大家,尽管我们居住在四面八方,但我们都来到了学校这个地方。从你们各自的家到学校,我们所有人在某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是——

学生立即就能想到“位置”发生了变化。教师再接着追问“位置”为何会发生变化,顺势引入本课所要研究的主题一“运动”。

(二)身边熟悉的事物

有一次,我赴南通市参加省小学科学阅读教学研讨会并执教自编教材公开课“走近声音世界”。面对台下几百位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学生难免会有些紧张。为了活跃一下气氛、释放一下学生紧张的情绪,我与他们“聊开了”。

师:同学们,还没到上课时间,咱们先来聊会天。今天我们在座的老师大部分来自南通以外的城市,你能向他们介绍介绍南通吗?

生:(略)

(这个话题很宽泛,学生可以谈南通的风景名胜、名人趣事、特产小吃……他们从狼山景区、濠河风景、张謇故居、如皋董糖、沈绣红楼娓娓道来,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

师:孩子们,老师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你们对身边的人、事、景有这多多的了解,说明你们平时经常走进自然、社会这样的大课堂。其实。我们不仅要在学校里读有字的图书,也要走进社会阅读自然、社会这样的“无字之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节与阅读有关的科学课“走近声音世界”。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动手操作的内容,但因为经费、师资等原因,学校通常不太可能为各项活动配备专项器材,有些即使配备了一部分,也仅是供教师演示之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能动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可替代器材的搜集活动中来,从而为科学教学中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变“纸上谈兵”为实际操作

科学学科五年级上册“照镜子”一课中有一项制作潜望镜的活动。在一个课时内,教师既要完成科学知识的教学,还要动手制作一个牙膏盒潜望镜,这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与大多数老师一样都是“纸上谈兵”——讲一讲原理,谈一谈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回到家里去制作。至于学生的制作结果,基本也都是不了了之。

但近两年,随着对STEM课程理念的领悟,我愈发觉得制作潜望镜的小活动中还是有大文章可做的。想一千次不如实干一次,于是我開始创编属于自己的课例。今年三月,在赴坎北小学送教时,我特地选择了“制作简易潜望镜”这节课作为本次送教的公开课。

要上好制作潜望镜这样的课,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搜集到足够数量的长方体盒子。通过课前教师的宣传发动,学生兴致高涨,几乎人人都带来了长方体的盒子,而且种类、型号各异,有牛奶盒,有牙膏盒,有化妆品包装盒……寻找纸盒于教者而言是个难题,而对于学生则是举手之劳。

当学生搜集到的大小不一的盒子遇到我提供的只有一种规格的平面镜(3×4×0.1cm软玻璃镜片)时,学生必须脑洞大开,否则镜片的安装就会出现问题。这就使得他们有了手脑并用的机会:当镜片小于盒子时,他们要考虑或把镜子做成“内置式”(如图1,在镜片背后做个三角形支撑),或把镜片“延长”做成“插片式”(如图2,用双面胶把镜片贴在卡纸上,再把“延长”后的镜片插入侧面的斜口中);当镜片大于盒子时,他们则可以直接做成“插片式”(如图3,把镜片直接插入侧面斜口)。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收获颇多:从如何开列材料清单,到制定操作流程,到绘制施工图纸,到按图施工,到测试改进,再到交流展示,所有学生都“真刀真枪”地做了一回小小工程师。

(二)变教师演示为分组实验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不少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大多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如果优选其中的部分精品实验加以扩展,变教师个人演示为学生分组实验,会特别受到学生的欢迎。

但众所周知,常识技能学科教师一般课时量都比较充足,就以我自身为例,本学年我执教10个班的科学课,如果所有的分组实验全靠我自己来准备,那将很难实施,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更是一句空话。如何克服这一难题?我的做法就是发动学生参与其中。

比如,执教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一课时,我就将以往的演示改成了分组。我先提前一周列了一份搜集清单,逐班“广而告之”——如果同学们能提前搜集好下列物品并清洗干净,下周我们将开展一项特别好玩的科學研究活动。每位同学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1.青霉素类的透明小药瓶2只;2.500ml以下的矿泉水瓶1只;3.带胶帽的化妆品瓶1只。对于学生而言,准备这些材料并不算难,即使有少数学生未能完成准备任务也无关大碍一组内其他同学充足的器材足够使用。

于是,上课时,我让学生用矿泉水瓶收集制作好的紫甘蓝汁(见图4)替代了实验室的试剂瓶(见图5);以带胶帽的化妆品瓶替代了实验室里的滴瓶(见图6);以青霉素药水瓶作为反应容器替代了试管(见图7)。

这样的活动安排,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量,我只要准备一些专用实验仪器及耗材,如紫甘蓝、温开水、密实袋、白醋、烧杯等,再以自选超市的形式对学生开放就可以了。于是,A班学生实验完毕,他们自行打扫“战场”,带走自备的器材(他们会很积极地收拾走自己的东西,因为那是他自己搜集来的“宝贝”);B班学生再开展实验时又是一套自己的材料,省去了我逐组清洗、摆放的繁琐,节省了体力更节省了时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真刀真枪”搞实验的机会。

受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活动往往无法充分展开,学生科学探究的热隋无法充分释放,比如像“饲养春蚕”“观察月相”这类中长期的探究活动,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探究活动引向课外,延伸到家庭、社会与自然中去,而不能把课堂当作教学的起点与终点。这里,我暂且不谈中长期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而是就如何在接地气的氛围中灵活开发短、频、快的课外小项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说,科学学习最终应运用于日常、服务于生活。但对于学生来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而应把一些科学活动当作是学生课外的“娱乐”项目,让他们在随处可见的物品甚至废旧用具的拆卸、拼装、组合中游戏和玩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课内所学应用于课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浸润。

(一)挖掘常规物品的潜力

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物件,哪怕是一只筷子、一颗螺帽、一枚铁钉、一只纸盒、一段铁丝、一张报纸,只要稍加挖掘,都可以成为“科学游戏的道具”。

比如在学习了“怎样移动重物”之后,学生对平衡尺的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于是在课的尾声,我出示了自制的小杆秤(见图8),一只筷子、一枚螺帽、一只盒盖、几段棉线、几截铁丝,如此简单的几件东西就制作成了一个小巧的杆秤,并用它现场秤出5枚一元面值硬币的重量大约为30克,学生感到非常神奇。此课结束后,许多学生都寻找材料制作了小杆秤,并到我的办公室来找我较准。

再比如,在学习了“太阳钟”一课之后,我又启发、引导学生组成探究小组,搜集糖果盒、卡纸、铁丝等材料制作日晷(见图9),并与学生一起用日晷测量时间(见图10)。

(二)开发新型器材的价值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科学教师在挖掘常规物品潜力的同时,也应做到与时俱进。

比如,在学习“简单电路”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通常是标配的器材(见图11),通过点亮小灯泡让学生理解“闭合”电路。课后,常有学生向我询问到哪里可以买到上课时用到的小灯泡(见图12)。通过市场调查,我发现市面上这种商品的确很少见了。如何才能满足学生这种自发探究的热情?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新型器材的开发——LED小灯珠。

我常在小区的垃圾筒旁发现左邻右舍更换的灯具,便试着拆卸其中的LED灯条(见图13),通过焊接引线(见图14),把它们接入水果电池的电路之中(见图15),就组成了水果电池。与“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组成的传统电路相比,水果电池属于“升级版”,它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但困难阻挡不了他们探究的脚步——不会焊接没关系,将针穿人导线的绝缘套内(见图16),这样既保证了针与导线的良好接触,细小的针尖又便于探寻LED灯珠的触点;一个人无法操控,可以找两三人合作,学生乐在其中。

类似于废弃的LED灯条、报废玩具车马达这样的新型(这里的“新型”相对于实验室内的老旧器材而言)器件比比皆是。“处处留心皆器材”,这是我从事科学教学多年以来最深切的体会。我希望通过这种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在走出课堂之后,能独具慧眼,发现身边的“宝贝”,并在与这些“宝贝”的亲密接触中练就聪明的脑、灵巧的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当下倡导核心素养培养的时代,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高挂云端,而是要以“接地气”的心态为学生搭建素养提升的“阶梯”。当他们沿着这些阶梯拾级而上欣赏别样风景时,我们也会感受到教学带给我们的满足感。

猜你喜欢
拓展活动内容设计接地气
浅析拓展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探索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关于儿童简笔画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利用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
拓展活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有效的课堂拓展活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