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燕
一、幼儿共享游戏区概述
对于当代的幼儿园教育而言,共享游戏区是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幼儿园的教职人员会根据幼儿的成长需求、兴趣爱好以及发展规律来进行功能区域的划分,比如在班级上划分出美工制作区、语言练习区、科学探索区、绘本阅读区以及角色扮演区等,幼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游戏活动。这种传统的区域划分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当有限的活动材料被投入到各个班级之后,数量就会相对减少,从而对幼儿们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共享游戏区域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所谓的共享游戏区就是在幼儿园专门开辟共享区角,将所有的游戏活动材料进行集中投放。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但能够有效的扩大游戏的空间,还能够有效的丰富游戏活动的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参与积极性的提升。
二、幼儿共享游戏区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相互影响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过程是幼儿“自我中心”向“互相共享”发展的过程。现在的幼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十分关心、照顾幼儿,包办代替幼儿的所有事情,满足幼儿的所有要求,服从幼儿的所有指令。当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没有父母爷爺奶奶长辈的宠爱,幼儿要与同龄人和混龄人进行相处,相处带来的分享合作,交往问题也因此发生。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当前幼儿在共享游戏中与同伴交往的现状
幼儿在共享游戏中与同伴交往的类型主要有(1)受欢迎幼儿:幼儿在交往中往往积极主动,幼儿喜欢与其交往,会表现出积极地交往行为,较多受到同伴的喜爱;(2)被拒绝型幼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情绪较不稳定,注意力较差,容易与同伴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3)被忽视型幼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较为安静,经常独处,与同伴无过多语言、肢体等交流;(4)矛盾型幼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较为活跃,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但又时而会破坏游戏规则,导致有些幼儿喜欢与其交往,有些幼儿不喜欢;(5)一般型幼儿:这类幼儿能与同伴进行交流,但表现不是很突出。
四、影响幼儿在共享游戏中与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幼儿本身的个性差异
每个幼儿的性格、气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或与同龄人或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相处中也存在着个性化差异,语言表达和社会性交往水平也不同。这样的差异在游戏中导致幼儿会有不同的社会性交往表现,有的幼儿会合作分享,有的幼儿会谦让退缩,有的幼儿则会哭闹霸道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的原生家庭背景及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幼儿在上幼儿园前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和生活习惯会对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产生较大的影响,家庭中有带幼儿与较多的与同伴接触玩耍,有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后一般也能够与同伴进行良好的交往;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父母若能积极与幼儿沟通在园的情况及与分享幼儿的社会交往情况,积极地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也能促进幼儿与同伴进行良好的交往。
(三)幼儿园的文明礼仪教育
1.教师对幼儿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
幼儿在幼儿园中对社会交往的学习、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学习,会对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幼儿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的行为慢慢的向愿意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方式过渡。
2.幼儿在幼儿园交往经验的积累。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水平决定了幼儿与同伴交往水平的差异,小班幼儿较少与同伴进行交往,各自玩各自的,到了中班幼儿有了与同伴交往的意识,在过程中会发生好的不好的社会交往行为,大班幼儿一般能够独立解决自己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会沟通协商,通过幼儿自己的方式和平解决相处中的问题。幼儿从小班到中班到大班不断地积累与同伴相处的经验,学习解决同伴相处中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性交往水平。
3.教师在共享游戏区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教师在游戏中投放材料时,在游戏开始前应告知幼儿哪些材料是一人一份,哪些是合作的材料,将材料的性质玩法规则详细地让幼儿知晓,材料投放较为适宜,幼儿在游戏中与幼儿的交往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及不友好行为;幼儿也能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诱发合作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性交往行为。
五、促进幼儿在共享游戏区中同伴交往的有效策略
(一)幼儿园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
“蒙以养正,果行育德”幼儿时期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应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劳的全方面教育,其中文明礼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如通过幼儿每天入离园时对今天生活的谈话活动、语言讲述活动及早期阅读活动;通过每周国旗下讲话活动;开展国学教育;每学期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每月讲文明有礼貌的故事、情景剧比赛活动等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家园高质量的密切联系
家园合作是否有效,对幼儿的性格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高质量的沟通,反映幼儿在园的性格发展、与同伴相处的具体情况,从不同角度寻找原因,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策略。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应对为幼儿的性格养成提供一定的支持,善于观察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情况,正确处理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是非对错,让幼儿学习自我解决问题。家庭中也应营造良好温馨的氛围,对幼儿与同伴相处的方式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让幼儿从中学习正确处理人际交往的方式,促进其良好性格的养成。
(三)教师有效的介入和组织策略
1.尊重幼儿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在介入处理幼儿与同伴相处时,要了解事情的始末,分析其双方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对其进行介入和干预,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幼儿,多鼓励幼儿与同伴、老师交流,在日常生活多创造机会给予表现的机会,对其进行适当的表扬肯定和赞许;对于性格较为急躁的幼儿,应先冷处理,待其冷静后再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采用换位思考的角度对起进行分析说明,让幼儿明白自身的问题,在今后与同伴的交往中应如何相处才是适宜的。
2.强化规则意识,丰富游戏材料,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在共享游戏中,往往是混龄式的开展游戏活动,教师在游戏开始前应说明游戏的具体规则,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发现不适宜的同伴交往行为应给予适当的干预和介入,让幼儿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丰富游戏材料,对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让幼儿能在游戏过程中提升社会性交往水平,可通过大带小的方式、榜样示范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水平的提高。
总之,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质量对其往后的人生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幼儿在共享游戏区中的游戏行为能促进其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提高了幼儿多样的人际交往技能,培养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帮助幼儿更快乐的成长,更好地发展。
注:本文为福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幼儿共享游戏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课题立项号:FJJKXB18-580)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