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不同心情和眼光来看春雨,它予人的印象是美,抑或是沉寂,但都充满生意盎然的气息,是孕育无数新生命的开端,让钓友们心情驿动。在北方许多地区,仍飘着雪花的季节,人们几乎都怀着企盼探寻春天踪迹的心情。那么,我们就来聊聊有关“春雨”的话题吧——当然,这一切肯定都与钓鱼有关。
——Thomas
中国农历向来深受垂钓界重视,在世界各地钓鱼高手间广为流传并加以运用,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同时段所出现的月貌,确实跟水中生物的活动存在着奇妙的关系,这是我热衷于研究农历的原因。农历将一年划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它准确地反映出各时段里大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顺理成章成为季节性作钓模式最值得参照的可靠依据。比如,“立春”是春季来临的节气,虽然春寒料峭仍有严冬寒气,但半个月后的“雨水”节气到来时,即便冷空气仍然活跃,风力变化明显,大地的温度也会出现逐渐回暖的趋势,这是冬去春来的显著气象。这时候,绵绵春雨不断洒落水面,使得冰冷的水温随之提升,唤醒水中蛰伏的生物,告别冬眠展开活动,为钓鱼人拉开春季作钓的序幕。
春季,鱼在做些什么?
有些路亚初学者认为鱼类在春季时会变得诡异善变,难于挑战,想要钓上大鱼绝非易事。其实,这是乍暖还寒的天气对鱼类活动和行为造成的必然影响。钓者只要辨识出天气变化的原因,就不难掌握鱼类的规则或不规则的行为模式,进而体验到春季作钓的乐趣。
我们首先要了解春雨对水温的影响,这里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绵绵春雨下到一定量时,它促使湖水温度回升的速度要比晴好天气的日照来得快。以黑鲈(bass)为例,当水温逐渐升高到7℃~10℃时,深水处的黑鲈就会出现骚动;当水温再持续升高些时,它们就会离开深水区,向上水层岸际移动,继而开始它们的产卵期,早春钓大黑鲈的机会就形成了。
水温的重要性,在早春作钓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般来说,若水温低于7℃~10℃,几乎所有的黑鲈都慵懒地停留在深水处,至于到底停留在多深的水层,通常取决于水质的透明度,若是水质清澈的水域,它们会在尽可能深的位置栖息,在大水面深水水域,它们甚至会栖息在30~40米深的位置,但在水质浑浊的水域里,它们大抵不会停留在深水层。
低温会对黑鲈产生生理上的影响,导致其活性下降,行动懒散,偶尔悬浮在结构物上方,而不是藏身掩蔽物内,明显不存在做长距离游动和主动摄食行为的迹象。
早春时期,通过判断鱼群集结的位置和动向探寻鱼踪的大概方向,是钓者迅速构建作钓思路的基础,运用这一本领的熟练程度,通常和鱼获量成正比。因为在有些时间段里,确实存在着多数黑鲈在障碍附近活动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所有黑鱸在不同的季节或时段都具有同样的行为模式。
春季作钓,钓者也可以暂时放弃钓深水的心思,果断转移到浅水区作钓,或许很快就能收获理想的鱼获。
产卵期的黑鲈在做什么
水温一旦升高到12℃以上时,就会促使黑鲈往浅水区移动,随即便出现求偶行为,并寻找产卵的理想位置。不过,不同地区水域中的黑鲈的产卵期会因水域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杭州和宁波同属浙江省,但两地水域中的黑鲈产卵期存在些许差异,临海和宁波同样有所不同。
随着国内路亚运动的升温,快艇和大水域竞钓活动已经成为未来高端赛事的发展趋势,虽然作钓大面积湖泊比起作钓小面积水域复杂一些,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会有想象中那么难,比如大水面(如湖泊)的各个区位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时段不一样,各区位的水温不会同步升高。因此,即便是同一个大型湖泊里,也不是所有成年黑鲈都会在同一个时段同时产卵,况且这其中还掺杂着老鱼、新鱼等因素。钓者必须利用探鱼器和湖泊等高线地图,再结合自己的作钓经验,去解读造成这些差异出现的因素,进而构建起产卵期黑鲈的作钓模式架构。
春季作钓,稍有经验的钓手大多会将阳光照射的离岸3米左右,水深在2米以内的浅滩水域中有水生植物、有沉入水里的树木、乱石堆等结构的位置作为搜索的标点。为何黑鲈会在这样的地方筑巢做窝?因为在产卵期间,雄性黑鲈主要负责守护工作,它们首先会选择有障碍物的地方做窝,用以掩护鱼窝,并且这个地方要尽可能处于深浅交界处附近,以便遇到敌害威胁时能够迅速逃往深水区。
雄鱼在选择筑窝的位置时,通常不会靠近其他窝巢,就算是它有这样的念头,恐怕也不容易得到“邻居”的许可。不过,有些黑鲈的窝巢离得很近,甚至是挨着的,我想那应该是窝巢间存在凸起的斜坡或人类难以理解的其他因素造成的。一般来说,只有两个窝巢的位置处于彼此警戒视线交叉范围之外,不存在威胁性,它们才会相安无事地各司其职。
春季作钓期间,岸际的钓手不难见到一些黑鲈的窝巢疏密不等地分布在浅水区,看似杂乱无章,却乱中有序,而且是依循它们的“潜规则”构建的。有一定经验的钓手便从这方面入手,辨识里面的种种生态,比如什么样的鱼大概在哪里,并揣测出它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动向,推算它们的进出路径、索饵时段、活动范围等等。比如,如果钓上来的鱼体色较浅,则说明这条鱼刚离开深水处,先来到这里,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成鱼陆续往这里移动;若钓上体色较深的鱼,则说明它在浅水区已经有些时日了。如果附近没什么筑巢迹象的话,则说明这里或许不是理想的产卵区,而是随时都可能离去的过渡点,是个容易让人和鱼都会产生误判的伪标点。另外,钓者还要考虑到初次产卵的新鱼,以及已有多次产卵经验的老鱼,它们在这段期间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对于竞技钓手而言,他们往往会将目标锁定在体型较大的老鱼身上,越有产卵经验的大鱼,越有它们独特的个性。在初春,它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摄食时段,此时它们会成群结队往浅水区移动,在找好理想的筑巢位置前,尽可能快地摄取大量食物,储备产卵期间所需的能量。
产卵期作钓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多数黑鲈钓场与北美钓场相比存在多方面的明显差异,比如在严冬时节,北美地区水质清澈的水域里,黑鲈停留在30~40米深的水层是很平常的事,在几万亩或几十万亩的水域里面存在着很多深水结构,足以满足黑鲈的过冬条件。而国内的黑鲈钓场多为中小型钓场,有些钓场的平均水深只有十余米,在这种情况下,生搬硬套北美作钓模式显然不切实际。
春季,黑鲈的活动量毕竟相对较少,加之体内新陈代谢较慢,明显缺乏索饵欲望,所以北美钓手通常是以悬浮式抽停式拟饵(jerkbait)加以应对,他们不是以快速移动拟饵的方式来吸引附近黑鲈的注意,而是发现黑鲈停留的水层后,将拟饵控制在物体上方平行移动,尽可能让饵在攻击区内多些停留。当然,这是以水质清澈为前提。然而,在国内多数钓场,钓者倒是可以依实际情况使用反应饵,如铅头钩(jig)、金属片体饵(metal blade bait)、金属匙型饵(spoon)等,去寻找活性较高的黑鲈,或多或少都能有所收获;如果感觉鱼情稳定的话,换上摇摆小胖子(crankbait)或许还会起到加分作用。
早春时节,北美大型湖泊和水库里的“先头部队”的动向和路径非常受钓手们的关注。通常来说,黑鲈习惯沿着水底的沟坎或贴近水底凸体的外缘向浅水水域的沉木丛、水草区、乱石堆移动,它们在这段或长或短的行进路程中很可能经过小龙虾出没的地方,于是小龙虾自然而然成为它们的随机食物,同时也是它们冬季休眠过后补充体能的主要食物。此时,所有与小龙虾有关的饵几乎全能派上用场,譬如钓者以小胖子去撞击水下物体,就是利用翻动舌板搅起物体表面的泥,以模仿小龙虾逃窜钻洞的状态,诱惑黑鲈进行追咬;或是放缓复合式亮片(spinnerbait)的操作节奏,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当水温升至大约15℃时,钓者宜用动作较快的无舌板颤泳饵(VIB)作钓,既可以加快作钓节奏,又能做较大范围的搜索。在春季,国内钓手虽然也使用在国外大行其道的饵,但在作钓思维和操作手法方面还需做本土考量。
若某处已有黑鲈筑巢的迹象,并不能代表这片水域里的黑鲈全都进入产卵期。大水域的不同区域的水温不会同步升温,甚至是几百亩的小型水域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通常来说,处于水域的北岸或西北岸附近的浅水区往往是黑鲈最先筑巢产卵的位置。这里避开了寒冷北风的直接吹袭,原本就比其他位置暖和,且处于阳光充足、容易得到日照的位置,所以更具备升温的条件。这一期间,黑鲈的活动区域大概就在离岸3~4米左右,水深0.5~3米左右的范围内。虽然黑鲈偏好于在平坦处筑巢,但也不至于选择缺乏遮掩物体或毫无安全感的地方落脚,它们会选择在地形变化較明显(深浅交界处)或附近有障碍结构的位置筑巢。
不论是在北美钓场还是国内各地钓场,我都特别喜欢在绵绵春雨漂落时在浅水区湾位附近探寻黑鲈的踪迹,我会使用复合式旋转亮片或软胶饵,沿着芦苇丛边缘,以不同的节奏进行搜索——芦苇丛外围,草床、障碍物和鱼窝的上方,都是水面系登场的时刻;春季乍寒乍暖,一旦遇上冷空气突然来袭,黑鲈可能会退到较深的水层或游到水草密集处,水草越密集,水温变化就越缓慢;如果发现它们转移到重障碍区,先研究一下它们可能会待在深水重障碍区还是水草密集的重障碍区,再决定用铅头钩、软胶虫加以应对。春季黑鲈并不诡异,也不难钓,前提是别忽略小细节。
如果直接将鱼窝作为标点,经常有鱼讯,却钓不上鱼,这是典型的黑鲈护巢行为所致——黑鲈将饵轻含在嘴边,叼到鱼窝附近吐掉,而不是主动追咬吞食。此时,目视鱼法就该派上用场了,钓者必须戴质量过关的偏光眼镜,才能清楚地观察到鱼对投进鱼窝的饵到底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在鱼发现并趋近拟饵时,鱼鳍动作和体色会出现哪些变化……这些微妙的鱼类肢体语言,都是它们做出下一个动作的前兆,我们以恰当的技法适时应对,同样能激起它们猛烈的咬口,而不是空有轻微的触口,这就是目视鱼法作钓的乐趣。
在北美地区,太阳鱼经常会在黑鲈产卵期潜入黑鲈鱼窝盗食鱼卵或刚孵化的小鱼苗,因此我就有了使用仿太阳鱼造型或该类色系的大型饵的想法。北美各地的水域之中有多种长相相似的太阳鱼,它们顶多巴掌大,与黑鲈同属慈鲷科鱼类,同样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幼鱼的特性。多年前,我在宁波随风基地看见过很健康的太阳鱼,其他钓场很少见到。然而,在西南地区很多水域,罗非鱼比较常见,虽然太阳鱼和罗非鱼体型相似,但罗非鱼生有尖锐的硬棘,使得黑鲈对罗非鱼反感,甚至在守护窝巢时对这个棘手的盗猎者也束手无策,唯恐避之不及,这是国内西南钓场的特有生态,钓者在选择作钓模式和用饵方面是否因此要有所思考?
产卵后作钓模式
在北美洲钓场,如果鱼窝里或附近有太阳鱼频繁游动,则说明此处的黑鲈大致上已经完成产卵期任务,连孵化出来的幼鱼也跟着离巢,太阳鱼这才趁机“鸠占鹊巢”。钓鱼人应放弃继续在浅滩作钓的念头,不妨将目光转向伸进水中的凸体附近、水体结构斜坡处,以及阶段式变深的坎。产卵后撤离浅滩的黑鲈饥肠辘辘,通常会选在这些地方调养生息。这一时期的黑鲈并非难钓,而是经历了产卵护巢,体能上早已透支,甚至连游动姿态都很不自在,缺乏追捕猎物的能力,通常要经过十天到十五天的调适期才能恢复体能,正常摄食;所以这期间它们大多会在某个范围内停留,当然了,它们也会单独或集群到处游动,这与生态环境和食物链有关,难免会出现一些脱离常规的变化,很考验钓手的观察能力。
辨识出黑鲈可能出现的位置,过滤掉那些不存在黑鲈的水域,寻找出鱼群聚集的标点,为自己打造一个完美攻略,这是春季作钓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主攻黑鲈的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