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
换饵越快越适合钓鲫鱼,同时极有可能把鲢鳙招来,钓鲤鱼则要慢、要等。
今年,我在玩了好几年的水库钓鲤鱼遇到了滑铁卢,在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居然翻船了,还是连续地翻,一个月内居然没看到鲤鱼长啥样。当然,这期间别人的收获也寥寥无几。不过,我不服啊,以前不都是别人看我表演吗?
我用的是前年、去年的成熟钓法,我认为对付生口鲤鱼就该那样钓,在其他水域也是屡试不爽,今年这是咋了?莫非真像别人说的那样鱼不开口?我固执地认为别人的说法不对,鲤鱼绝不会真的不吃不喝,要不然它们怎么生存?还有人认为水边的芦苇、蒲草长起来了,鱼群肯定会聚集在浅滩草丛里,我们的钓点附近没有鱼,这一点我不否定,但也不完全认同,我认为鱼是活的,哪怕大多数都聚集在浅水处,也不至于我们的钓鱼区域内一条鱼都没有,总会有掉队的散兵游勇,只不过数量比较少,绝不会一条没有。我认为,这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因。于是,在别人纷纷放弃那个水库的时候,我开始按照我的思路一步步地去寻找破解的办法。
首先,鱼作为一个生命体,绝不可能长时间不进食,水库中的鲤鱼、草鱼之所以不咬钩,很可能是有食物可吃,而且食物还应该是大量的,因为从鱼的进食量和消化速度来看,它们几乎需要不停地吃才能保证始终不处在饥饿的状态。那么,随时可吃的食物有哪些?我首先怀疑水库内大量的田螺和大河虾。很多人都不把这些为数甚多的水生物和钓鱼联系起来,我则不然。在我的观念里,野生水域中鱼类的食物并不充足,甚至是匮乏的,尤其在鱼的密度足够大的时候,食物更加匮乏,它们为了生存可以将一切可吃的东西都纳入食谱菜单,水中哪种东西多,它们就吃哪种东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偏口”。于是,我开始了试验,第一个试验对象是河虾,结果鲫鱼总是不停地顶标,哪怕调得很钝了,大些的鲫鱼还是照吃不误,于是我只用了几个小时就放弃了,毕竟鲫鱼不是我的目标鱼。第二个试验对象是田螺,用田螺钓鲤鱼不像钓青鱼,钓青鱼尽量不要去掉田螺外壳,钓鲤鱼则要去壳,毕竟鲤鱼没有青鱼那么强大的咽喉齿,不容易碾碎田螺坚硬的外壳,挂田螺肉标相就安静了许多,偶尔有翘嘴触碰钓饵,浮标的动作并不剧烈,还是可以忍受的,然后就是寂寞漫长的等待,直到天亮。半宿下来没有任何效果,换成别人早就放弃了,不过我的观念已经形成,并且曾在这个水库用田螺肉钓到过个体较大的鲤鱼,所以我有信心和耐心坚持下去,我认为中鱼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早上6点多,我最后一次从水中提出虾笼子,蹲在水边一边捉虾一边有意无意地看了眼钓点,7.2米竿子的浮标不见了,我赶紧一蹦三尺高奔回钓位,尚未抓到鱼竿时,浮标在原位置1米远的地方冒出来不动了,这是一条什么鱼呢?不禁让我充满遐想。
很显然,这次试验又失败了,这不禁让我有些动摇,莫非我的判断真的错了?就凭水中河虾和田螺那么巨大的数量,肯定会成为鱼的食物,如果有鱼的话,我用这两样东西作钓饵也一定能钓到不止一条目标鱼。那么,这么大量的鲤鱼都在哪?都在吃什么呢?我实在想不出来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7月末,照例还是夜钓。当天晚上,钓位附近只有我和同伴还有另外三个陌生钓友。因为屡次失败,我和同伴非常保守地向钓点里打了老玉米,钩上挂了嫩玉米粒死守鲤鱼,这是前几年最成熟的鲤鱼钓法。另外三个陌生钓友显然没有我们那么大的志向,知道鲤鱼难钓,就换成了小钩细线鼓捣鲫鱼玩。我对鲫鱼是不屑的,太没意思,我喜欢大的,越大越好,越生猛越好。虽然我心里清楚得很,对付这里的普通鲤鱼、草鱼,1.5号子线足够了,但我依然用上了“4+3”的线组,这也是以前最安全的钓组。大鱼虽难遇,万一遇上呢?
可是天黑了,我这没咬,同伴那丢了两口(和老板打扑克去了),倒是钓鲫鱼的那三人扑楞扑楞总制造点动静,估计是鲫鱼,鲫鱼对我毫无吸引力。之后,夜色继续加重,我左边的钓友出現了情况,他的电子标悬在空中,一会儿哆哆嗦嗦地漂向远处,一会儿又颤颤巍巍地移向岸边,这是中大鱼的节奏啊!看了一会儿,鱼始终不出水。细线小钩任谁都不敢发力,又过了一会儿,电子标嗖的一下弹向空中,完了,功亏一篑,钓小鱼的必然代价。
接近半夜的时候,三个钓鲫鱼的钓友轮番中鱼,也轮番跑鱼,我不理解他们干吗都不用失手绳呢?倒是出水了几条,都是二三斤的小鲤鱼,大些的都跑了。鱼虽然不大,可那都是我的目标鱼呀!这时,我好像开窍了,只有我和同伴没打破寂寞,而我的同伴用的是伊豆钩,目测大约10号,曾经有两口;我的钩子更夸张,伊势尼9号,明显比伊豆钩宽了许多,而用钩最大、用线最粗的我却一口没遇到,这说明什么?说明今年的鱼口可能比较猾。
本来面饵的诱鱼效果就优于固态饵料,所以用面饵钓鲫鱼的三个人上鱼率高可以理解,而我的大钩挂玉米粒,隐蔽性肯定差,面饵则可以很严实地把鱼钩包裹起来,尤其是小钩细线,隐蔽性最佳。再看我的同伴,同样是挂玉米粒,他的钩小,钩尖露出得肯定少,缺点是可能造成刺鱼不牢,我的大钩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但是我的同伴有口,钩大线粗的我偏偏没口。这样一对比,是不是看出点问题的所在了?
再退一步说,就算今年的鲤鱼对玉米粒不感兴趣,那么我是不是也该调整一下用饵呢?当然应该。可是多年来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夏天钓鲤鱼,面饵并不实用,所以我的竿包内找不到任何面饵,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几副2号子线,6号伊势尼钩。
黎明前,我换了钩子和子线,然后精心地挂上玉米粒,尽量保证钩尖露出得不多,以提高隐蔽性,同时还要保证刺鱼的时候玉米粒不碍事。转眼天亮了,没口;日上三竿了,还是没口。那几个用小钩细线的哥儿们还有鱼口,小鱼不算在内。
他们陆续上鱼反倒提升了我的信心,越是这样,我可能越接近真相,我不求钓到鱼,只求得到答案。好在我有些运气,将近8点的时候,来了一个黑标,中了一条2斤多的鲤鱼。如果我不换钩,遇到这条鱼都难。带着遗憾还有收获,这次夜钓宣告结束,它给我下次出钓提供了新思路。
事后分析,前一段时间的鱼情低迷未必是真实情况,所有钓友都在用粗线大钩挂玉米钓鲤鱼,而这里看似生口鱼的鲤鱼,保不齐对鱼钩是警惕的,所以细线、小钩、面饵欺骗效果最佳,但也未必,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只要把鱼钩包裹严实,就能对鱼造成理想的欺骗效果,也就是说用无论用2号子线还是3号子线都没问题,关键是鱼钩不外露。不过这只是分析,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带着这样的分析,我果断地将5.4米竿子用上了“1.5+1”的鲫鱼钓组,再次前去这座水库,7.2米竿子则照旧,但是换成了雾化极差的面饵,抗小鱼骚扰、不招鲢鳙。
入夜后,5.4米竿子铅坠到底,钓钝,目标还是鲤鱼。说出来轻描淡写的,但是从观念的角度来说有新的也有老的,有钓鲫鱼的也有钓鲤鱼的。新的观念是用小钩细线钓鲤鱼配失手绳,上鱼后的过程肯定会很磨蹭,虽然这不是我希望的,但是没办法,先把鱼骗到钩上再说;老的观念还是大钩粗线,但用上了不怎么雾化的面饵;减少换饵频率也是一个老的观念,换饵越快越适合钓鲫鱼,同时极有可能把鲢鳙招来,钓鲤鱼则要慢、要等;5.4米的竿子铅坠到底,钓得很钝,这也是和钓鲫鱼的区别。
当天夜里,由于水库不怎么出鱼,我和同伴承包了整个大坝。第二天早上,我共收获五条目标鱼,大大出乎水库老板的意料,水库已经多日没出现过这样的成绩了,这证明了我之前的失败铺垫并没做无用功,我不仅仅是改变钓法,关键是观念在转变。我根深蒂固地认为生口鲤鱼进食不会那么谨慎,结果这届的鱼真的不行,它们不按套路出牌,我想钓它就得适应它。下次,我会继续用河虾和田螺作饵,不过要用小钩。我想知道的是这里的鱼到底是对鱼钩警惕,还是对整个钓组都警觉,找到了答案,新的思路就一定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