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法律意识之我见

2019-09-10 01:43:56贾斌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法制环境普法法律意识

贾斌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就是指我国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也是我国公民的一个法制观念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入进行,随着法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相比中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才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决定因素。

一、加快基层普及国民素质教育

通过大面积普及国民素质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使社会成员都具有较强地获取知识技能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地获取和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从而大大发掘人们的潜能,解放人们的头脑,这样就能更快,更有效,更深层次的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基层群众法律意识淡泊的制约因素

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农民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特别是党关于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并对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表示拥护,思想觉悟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农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高,依法维权的意识有待提高。(1)农民的国家、集体观念比较淡薄。土地承包到户以后,集体劳动相对减少,国家、集体观念逐渐淡漠,讲索取得多,讲奉献的少,有的遇事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对国家、集体利益不太关心,有的对重点建设不支持,或横加阻挠,或敲竹杠。(2)履行义务意识淡化。部分农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对自己享受的权力烂熟于心,而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却知之甚少。不主动纳税,不赡养老人,在征地拆迁中漫天要价,盗伐林木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提高基层普法工作水平

公民法律意识的优劣程度与普法是否深入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必须把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普法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普法工作的深入广泛开展,使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一个普遍提高。普法工作应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为目标,以灌输给公民现代法的基本观念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对公民权利意识、诉讼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普法工作的方式可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传播于社会,既要有正面的法制宣传教育,也要有反面的法制警示教育,经常不断地运用各种典型实例,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法律知识,送法律书籍,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的实例,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使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被广大公民所知晓、遵守和执行。在社会中形成全民遵法守法的良好法律环境,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这样,实现依法治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完善法律体系就是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水平,使所制定的法律更具有严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能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首先培养乡镇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学会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看待开展村民自治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看到任何形式的民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更要看到这项崭新的事业所焕发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广阔、美好的民主前景,看到它对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所产生的伟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当官管民”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文化素养和法律知识,树立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结合当地实际,切实发挥好法律赋予的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用。法律法规就是要体现、维护人类社会运转的规律性,法律法规能否体现并维护社会运转的规律性将决定着法律法规的有效性,这个法律法规就是社会运转的规则,这套规则的严密性决定了社会成员是否触犯规则而能逃避惩罚。规则的科学性,高效性决定其成员办事通達目标的效率性。规则的目标性决定其社会成员做事目标的方向性,也就是法律的阶级性。社会法律法规体系要像计算机程序规则那样,少一步不行、跃一步也不能,尽量减少漏洞,应相当严密科学。通过我们培养出了相当的技术程序人才,目前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培养社会法律体系制定建设人才,社会管理人才,让最优秀的人才从事于社会法律体系规则的研发制定上来,对我们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制型社会主义更为紧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勤政廉洁的高效运转的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的法制环境必然感染每个社会成员,从而形成普遍的更具深层次的法律意识。

五、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我们今天社会所呈现的法律意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识宣传普及的结果,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宣传的社会效应和效果,这也是法律意识提高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我们的法律知识在逐渐普及,而另一方面违法乱纪、执法犯法,贪污腐败等以身试法的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些行为人多数有法律知识、甚至熟知某方面的法律规定,那么他们为什么还去违法犯罪,除了利益的驱动外,说明我们的制度方面还存在空隙让他们有可乘之机,说明我们的法律环境不够完善,所以说是我们的一些不完善的制度,不良好的法制环境消减了我们一直在宣传强调的法律意识,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和存在性的价值,可见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法律意识职能止步于表面,只能是一个法治的梦幻。这是一个体制、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首先要实施依法行政。行政机关直接行使着大部分的国家权力,因此必须对行政权进行控制,实践证明,最为有效的是法律方法的控制,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与完善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程序和行政救济等各个方面的立法,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完善法律对行政的控制。其次要司法的公正,让那些用辛苦与汗水来挣钱的农民工们年终因拖欠问题而拿不到应得的工钱的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不遵法、守法、执法的行为不存在。

目前在基层真正让群众懂法律与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如果把普法活动真正贯彻到农村还是很有作用的。只有加强法律的普及教育,才能使基层民众的法律意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才能使人格道德完善,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法律建设,才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法制现代化。

猜你喜欢
法制环境普法法律意识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普法
普法
普法
法制环境好,研发就适度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1:15:35
普法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卷宗(2016年1期)2016-03-21 14:52:21
和谐社会视角下优化农民工法治环境的若干思考
智富时代(2015年9期)2016-01-14 05:08:24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法制环境、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商业信用模式——来自我国沪深A股的经验证据
商业会计(2015年15期)2015-09-21 08: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