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埃贡·席勒是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死城》系列作品是席勒在1911年到1913年间所创作,共有五幅,以其母亲的家乡克鲁矛的黑暗、街道、房屋为创作背景,创作的一系列以房屋建筑为主体的作品。《死城》作品系列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本文从席勒的生平经历出发联系到画面,分析席勒《死城》系列油画的主题,构图,风格,以及情感表达等,发掘席勒独特的观察视角以及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展现他天才般的绘画天赋及其成就。
关键词:埃贡·席勒;死亡;暗黑;抑郁画风
一、孤僻绝望的生平
死亡弥漫着席勒的整个童年,他是家里唯一存活下来的男孩,但不幸的是之后他的姐姐与父亲相继去世。死亡对于席勒来说从来都不是陌生的,父亲的离去让他感到死亡近在咫尺,他孤僻绝望的性格与他小小年纪便遭遇如此家庭巨变是分不开的。
1912年春天,席勒以勾引未成年少女的罪名被收押,同时扣押了他的一百多幅他们认为是色情物品的画作。现存有关席勒的照片以及生活记录看出他是一个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人。但是在他的监狱日记中写到:“尘土、蜘蛛网、咳嗽出的唾沫、汗渍,还有我的泪水洒在了从墙上剥落的泥灰碎屑上。床铺贴墙位置的污渍是最厚的,粉刷的石灰都已经被蹭掉了。砖墙好像被抛光一样,似乎沾了血迹一样,光滑的表面散发出黯淡油腻的光亮。”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席勒狱中生活的艰难画面以及被剥夺人权后遭受的非人的待遇,可以说,监狱生活对席勒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磨灭,他骄傲的灵魂受到极大的攻击,因此席勒的性格变得更加消沉抑郁。
二、《死城》颓废的暗黑画风
席勒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克鲁矛的风景,“他试图在克鲁矛的风景中寻找生命的本质与自我的联系。通过对平面化的线条、色彩以及形式的探索,唤醒人们对死亡、有机生命和真实美的感知。” 他反对复制自然,画面倾向于描绘人造景观,也就是说这些画大多都不是对自然景物的如实写生,而是他经过对这些景物的印象所进行的主观处理,描绘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景物。他的画面也会出现一些抽象元素,并且他非常注重色彩和体积的分割。
席勒画了一系列关于“死城”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不断思考的人生,忧郁始终是这一系列作品的主题。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房屋的屋顶和墙壁大多都是残破的,营造着一种阴郁的腐烂的氛围,就如同他的人体画中弥漫着苍白、疾病、死亡的气息,他将这种瞬间捕捉的敏锐感觉应用于建筑物的描绘中,让这些房屋也有一种生命的垂死感。
(一)死城一三
“死城一”(图1)和“死城三”(图2)是席勒在1911年所画,从画面内容来看,描绘的是一块深色的水域紧紧地环绕着密集的建筑物,两幅画取材于同一个地方的同一风景。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后者是前者经过重新排列组合所形成。两幅作品的黑白灰分布方法几乎一致,深色的水域和屋顶以及亮色的墙面形成明暗对比,最后,席勒使用较微弱的光线来营造画面暗黑色调,营造出一种阴暗、死寂、使人惶恐不安、犹如身处监狱、孤立无援、被囚禁的压抑感。
“死城一”和“死城三”这两幅作品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在用色上“死城一”色彩相对丰富,而“死城三”则采用厚重的用笔,给人压抑死亡感觉更加强烈。在技法以及表现上显得成熟一点,处理的方式更加主观。其次,我们可以看出“死城三”是由“死城一”的房屋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相较于“死城一”几何概括更加规整。
(二)死城二四五
除了上述的两幅画,“死城二”(图3)“死城四”(图4)“死城五”(图5)同样取材于克鲁矛地区的风景,通过以上作品的对比鉴赏可以的发现席勒在此阶段越来越简化的绘画风格以及不断忧郁消极的内心情感变化。
“死城二”、“死城四”、“死城五”这三幅画既然取材相同,必然会有相同之处。这三幅画的构图是采用的是一字型构图,而且都是以画面中间的三角形房屋为主体,从而达到一种视觉的张力,给人一种平稳感,从用色来看,三幅画的色调都是黄褐色调,有一种秋天落叶的消极感,这也是席勒风景画相较于前人绘画的特别之处。虽然这“死城二”、“死城四”、“死城五”这三幅画有相同之处,却在某些方面不尽相同。比如,三幅画的画面内容从二到五逐渐简化,画面效果越来越整体。除此之外采用的绘画技法也有所不同,前两幅都采用比较灵动的薄画法,画面相对于“死城五”比较轻薄透气。而“死城五”则采用的是比较浑厚的厚画法,画面效果更加沉稳、厚重。
我们从“死城二”到“死城五”不断简化的画面内容,可以看出席勒不断的追求表达本我的精神,不断抽象化的景物描绘可以读出席勒内心不断积累的压抑和跟死亡不断的抗争,从他的暗黑风格的表现感受到了席勒对待死亡的凝重感。
三、结语
“席勒以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运用象征性的语言和‘隐喻’的绘画手法,追求强烈的情感抒发,画面中既表达了席勒对人类生活和自然景观的认知和感受,又体现了画家自我抒情性和非具象性的艺术观念。” 席勒的风景更具心理学的象征意义,他笔下的城镇,有着很多关于梦境、死亡和痛苦的命题。
席勒的艺术以其敏感、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线性及表现手法与装饰色彩的布局和使用,对当代以及后世绘画风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对写生景物的处理,通过使用简练的线条和精简图形概括自然景物,着重强调画面的构成要素。运用对比与统一的方式使画面更趋和谐,色彩的互补、纯度与明度的互相对比,点线面的对比,肌理形式与薄厚的对比,多重的对比与统一,不仅产生使观者耳目一新的效果,而且更加生动有趣表达画家自身的主观意愿。浓厚的画面效果,营造出一种全新的与自然现象大相径庭的画面氛围,更有一种耐人玩味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埃贡·席勒.监狱日记[J].百度文库.2016:2.
[2]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418.
[3]鄭荣.埃贡·席勒的风景画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5.
[4]赵锦杰.西方绘画大师原作·席勒[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作者简介:姚亚茹,女,1995年7月,民族:汉,河南郑州人,硕士学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