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奏疏语言“皇上”“陛下”使用概况简述

2019-09-10 21:34刘晓艳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万历天子陛下

刘晓艳

万历朝奏疏语言是封建王朝奏疏公文语言的一个缩影,是封建王朝奏疏公文的成熟期,既吸收了历朝历代奏疏公文的规程,又有一定程度上的改造和创新,其中比较有特色的词汇是表示皇帝的“皇上”和“陛下”称呼。我们选取了万历朝100篇有代表性的奏疏公文,发现臣工单独称呼皇帝的只有“陛下”、“皇上”、“天子”,尤其是称呼万历帝的只有“陛下”和“皇上”,称呼“天子”的大多非指万历帝朱翊钧,即使有这样的情况也有特殊的上下文语境作为铺垫。奏疏公文里还有一个短语是“君臣”,这里的君指万历帝,臣为上奏臣工。皇帝在批谕下旨时自称为“朕”。选取的100篇奏疏文本中,“陛下”和“皇上”共出现1979次,其中“陛下”404次,“皇上”1575次。对皇帝祖先及皇室成员只能称呼其庙号谥号(先帝)、祖宗(专指先帝的祖先)、列聖、或其封号(皇族),不能只呼其名,如“祖宗”出现325次、“列聖”出现123次、“天子”出现92次,此类词语出现太多、频次太高,是奏疏语言文本的常态性选择,如:

(1)居正自大学士高拱逐去後,擅威福者三四年矣。每一聞諌官微言婉辞稍有侵及之,必曰:“吾奉天子、祖宗发,若等安得为是狂直耶?”(刘台《恳乞聖明节收辅臣權势疏》)

(2)陛下于阁臣之請,则以嬰弱不允;于科道之請则曰:“有旨不行。”若以为蚤耶,则阁臣固言之,英宗之为太子年方二歳,武宗之为太子,年尚未週,今固不为蚤耶!(孙如法《储为尚虚乞正名定分以安人心疏》)

(3)皇上第以其不合於己,置弗为省。豈皇上独创得之见,有加於列聖之上乎?(顧宪成《建储重典国本攸關不宜有待疏》)

例(3)臣工称呼万历皇帝为天子,称呼皇帝的祖先为祖宗;例(4)“英宗”为“朱祁镇”的庙号、“武宗”为“朱厚照”的庙号;例(5)“列聖”亦指皇帝的祖先们。

奏疏文本语言中最常用和出现频次最多的词语是“陛下”和“皇上”。但两者不是等量其观,也分主要和次要,同是帝王称呼,为什么“皇上” 要远远高于“陛下”?作为奏疏文本语言生成的发出方和接收方,其最为核心且带有普遍性的特有奏疏词语,到底有什么区别,其演变过程如何,试简要分析一下。

先来看与“皇帝”同义且密切相关的几个称呼。

“皇帝”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孔颖达疏:“皇帝,帝尧也。” 严格地说,此“皇帝”用例,并不是专门指“皇帝”之“皇帝”义,更应该是一个偏正短语,以“皇”饰“帝”,表示“大美”、“崇美”之意,应在先秦之前。从现存的古籍当中,很少发现另外称“皇帝”一词。“皇帝”真正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应始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命为“皇帝”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之“帝”位号,号曰“皇帝。””可见,上古称为最高统治者,如尧舜禹等,为“三皇”和“五帝”。要么称“皇”,要么称“帝”。又如《史记·高祖本纪》:“甲午,乃即皇帝氾水之阳。”裴骃集解引蔡邕曰:“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其次称王。秦承三王以来,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

综上分析,从产生的时间来看,“陛下”一词出现和使用较早,“皇上”一词出现较晚,使用频率从上古到中古明朝逐渐增加;从语体风格来说,长期形成“陛下”一词表“皇帝”的稳固性、庄重性、专一性逐渐变弱,被皇上有逐渐替代的趋向;从修辞效果来看,“皇上”更能突出皇帝的威严和尊贵,突出臣工的地位低下,就如同民国时期常称呼“某某阁下”而比“某某谁谁”要礼貌一些。这如同我们平时在现行行政体制中,称呼“某局长”总比直接喊其“某某某”名字略显礼貌和谦卑一些,而“陛下”在这些方面功能方面就稍逊一筹。这是从“陛下”和“皇上”的来源和修辞作用角度来说的。但影响其词语的选择,远远不止这些,还与社会制度的更迭、词汇本身的发展演变、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因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如封建王朝的消亡,“陛下”和“皇上”实体已不复存在,代表其意义的词汇亦成为历史词汇,因文化传播或人类类型原因,表“皇室”或皇帝的不止封建王朝的中国,还有英国,挪威,丹麦,日本,泰国等。

受词汇发展演变影响,“皇上”和“陛下”一词,到汉魏唐宋,专门表示皇帝的意义已完全稳固。但到明朝阶段,“皇上”表示帝王、君王的地位十分明显。从选取的奏疏文本来看,“皇上”出现1575次,而“陛下”只出现404次,“皇上”已占呈现出压倒性态势。到了清代,更为如此。据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关于清朝奏折的统计,“皇上”一词使用“频率”远比“陛下”要高,占到了90%以上。唐宋的奏疏在称谓皇帝时使用“陛下”和“皇上”均十分广泛,如唐代较为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宋代的《》等都陛下和皇上使用较为均衡。说明,至明朝,称谓皇帝的“皇上”一词逐渐稳固并被现实接收,而“陛下”使用频率却原来越低,直到宣统皇帝,“陛下”一词在正式场合,几乎不用。

万历朝奏疏“天子”使用情况。在古人看来,君权神授,帝王受命于天,故以“天子”称“帝王”。《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天子一次最早见于周铭文《井侯簋》:“日關臣天子。”《辞源》对“天子”解释为:“古之以君权神授,谓君主秉承天意治理人民,故称天子。” 关于天子这一称谓包含的文化意义,董仲舒在《村秋繁露》中提出君权神授,有一定的说服力。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阳不生、独阴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故曰:“父之子也可尊,母之子也可卑,尊者取尊号,卑者取卑号,故德侔天地者,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明此通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山川、人伦,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故圣王生则称天子,崩颉则存为三王,绌灭则为五常,下至附庸,绌为九皇,下极其为民。”

万历朝选取奏疏文本中,“天子”一词共出现93次。其使用范围主要有:一是对万历帝的称呼;二是对万历朝先帝的称呼;三是对明朝之前帝王的称呼(不限于皇帝,如周天子),主要以称呼万历帝为主。但其使用时有二个核心点是相同的。当称呼“天子”时,奏疏语言行文不像“陛下”和“皇上”另起行顶格,说明明代的“天子”除了表皇帝本人外,大多还表示非本人,但“皇上”和“陛下”在文本中,只表示皇帝本人,不出其二,没有一例是表示他人的。如表示他人时,必须在前面加其庙号,“陛下”无一例表先帝称呼。据此,表述同表示皇帝的三者,“天子”有时呈现的不是现在时,而是过去时。这就像两者之间的口语交流一样,只是把这种交流搬到了文本之中,由“皇上”和“陛下”生成的话语交流文本,更像是两者之间的直接对话,这是由“皇上”和“陛下”两词解读出奏疏语言的特有现象。

猜你喜欢
万历天子陛下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天子当屏而立
陛下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无字碑随想
论北魏西郊祭天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对西周王权衰微的分析
为何称“皇帝”为“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