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明总体来说是一个“尚奇”的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力求创新。书法,绘画皆是。而作为其中的一位身体力行者——傅山,他所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书法作品《啬庐妙翰》则是傅山的一件代表作。本片文章将从“思宁四毋”思想入手,来谈《啬庐妙翰》的艺术特色以及傅山的艺术思想。
关键词:傅山;四寧四毋;啬庐妙翰
对于整个明代来说儒家经典是处于一种逐渐衰落的状态的。在王铎的作品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情况,他在临习过程中会将很多幅前人的作品临在一起,甚至会随意的删减,亦或是改动一字,这种改动现在我们还无法确定是有意之举还是无心所为,亦或是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种做法就已经反映出了传统经典的式微。傅山则在一篇写给子孙后代的手札中这样描述“写字奇巧,只有正拙,正极生奇,归于大巧,若拙已矣······手熟为能,迩言道破,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傅山是十分推崇王铎的无意于书的,并且傅山在此手札当中还谈及了“拙”“奇”等创作思想。
一、“四宁四毋”的提出
傅山在《训子帖》当中所提出来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思想影响深远。其中的“拙”“丑”“支离”“直率”可以看出是傅山所推崇的,这种思想的提出与傅山对老庄哲学的推崇不无关系。
傅山在研究老庄哲学方面的也是成就颇丰,其代表作品有:《老庄二书》、《逍遥游》、《读南华经》、《苟卿评庄子》等。《道德经》所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庄子·天道》中谈到“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可看出傅山思想与庄子有异曲同工,傅山也强调“丑拙”“直率”,也同样要求书法创作者要保持本心,不应有过多的花架子,只有这样才可成大家。而傅山的多个作品当中都可体现傅山对“天真”“丑拙”追求。
二、《啬庐妙翰》的问世
在晚明时期,书法已经发展到更为艺术的层面。在以通信,交往的基本用处之上,书法也已经成为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表达,而书写也变得更为随意。“杂书卷”则是最好的说明,《啬庐妙翰》则是傅山一件非常重要的杂书卷,其中书写字体则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根据白谦慎老师的考证《啬庐妙翰》这件作品是傅山居住在老友杨方生家时,为感谢杨家人为其提供住所而作。其内容较杂,包括傅山的笔记。可见傅山在写这篇杂手卷时,是一种随意而作。从中也可看出傅山无论是在楷书,行书,篆书亦或是隶书方面都卓有建树。
三、“四宁四毋”理论在《啬庐妙翰》中的体现
“宁支离毋轻滑”,其中“支离”一词,在古文中也多次出现,表示多个意思。
东汉时期辞赋家,文学家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当中谈到“捷猎鳞集,支离分赴”,表示的是分离,分散之意,更深理解则为无条理的分散。在《庄子·人间世》当中谈到“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齐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这里的主要表现出一种离奇,不同于常态之意。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傅山所指的“支离”。 傅山曾在评价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时,将其称为“支离神品”。《大唐中兴颂》为颜真卿书法艺术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做的一个代表作,其字体严谨,气势恢宏,由于该作品为摩崖刻字,石面本身就不可能像纸或绢一样平整,再加上多年风化,使其字残损,导致有些字笔画短缺,无意间造成其笔画的自然残缺,给人以“支离”之感,使其字具有独特的意味。这样,我们就对傅山所说的“支离”有了简单的了解。
傅山所处的时代也是唐楷严重束缚人的时代,许多艺术家都试图去打破这种约束。从《啬庐妙翰》中的楷书部分我们能够看出很浓厚的颜体的味道,但是似乎与严格意义上的颜体不同,这种相似或许只是停留在笔画层面之上,其中会不会有更高一层次的表达?我们还是要回到作品上来看,当我们一眼看过去时能够感觉到这一部分没有明显的行距,字与字之间都是紧密挨着的,甚至当中有的字的笔画会与周围的一些字相连,而与本身的字有一段距离。如其中的“何”的“亻”则与左边的“者”字更近,而与“可”距离较远。其他的“支离”现象在这幅字的草书部分也可以看到,但是傅山这样的一种做法,并不影响我们阅读,我们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常识来对自加组合。这似乎是傅山在试图打破唐楷的束缚。
傅山所提到的“直率”之意,或许也有这层意思。中国艺术贵在心与物的结合,如西汉杨雄所说“书者,心画也”;清代刘熙载所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石涛所言“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等等都可看出历来艺术家对主体的重视,都强调字如其人。而傅山所说的这种“直率”之意更多的则强调对主体性情的表达,艺术家在创作过程当中,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态度还是最后的艺术产品,都应是以一种自然舒适的姿态展现出来的,而不应该有过多的安排,造作之意。在《啬庐妙翰》当中也可体现出傅山的这种追求自然的心态,如其中傅山在写“矉”时,将“目”翻至90度放置到“貝”字上方。并在文后注释进行解释。并在注释当中提到“非有意如此”,可以看出,这是傅山的无意之作。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傅山在写作时是一种十分放松的心态。从这一细节当中也看出了傅山所强调的“直率”以及对有意安排的的反对。
在《啬庐妙翰》中的“丑拙”之气也是多有体现,其中的隶书部分则充分体现出了“拙”的意味。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拙”是什么?《说文解字》曰:“拙,不巧也”《韩非子》当中谈到“巧诈不如拙诚”,可见在他们看来,拙不是愚笨,拙也不是造作出来的,更多的意思是一种质朴,古朴,不做过多修饰的天真。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拙”不是“笨拙”不是“无知”,而是书法水准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对原始的回归,想要达到“拙”那就必须要经过对基本功的训练。从艺术层面上来说,“拙”是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是书法作品质感的体现,也可称为“稚拙”,“古拙”,“巧拙”。《啬庐妙翰》整幅作品都可体现出“拙”气,是傅山的艺术追求。
综上所述,傅山对“支离”的追求是针对当时唐楷的严格程式下而做的革新,是一种为了追求自由状态而做出来的改变,但这种创新是在人们接受的范围下进行的。“古拙”是一种对原始状态的寻找,强调人们要向内看,去关注自身。艺术创作应该是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而艺术家不能被作品所控制。
参考文献:
[1]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上海:三联书店,2015.
[2]开泰.《道德经解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3]王世舜.《庄子释注》[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李江南,女,1994年10月,河南偃师人,硕士学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