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牍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书法墨迹,在书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它不仅为古人书写提供了便利,而且对后世书法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简牍书法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丰富了书法艺术,拓宽了书法创作研究范围,为我们研究书体流变、风格、笔法、布局等提供了直观的实体资料。而在出土的简牍中,汉简占了很大比例。所以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就汉简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展开讨论。
关键词:简牍;汉简分类;书法价值;影响
一、简牍概述及其研究背景
简牍是用毛笔写在木片,竹片上的一种书法载体,这种表达方式出现数量最多的时候是在东周魏晋时期。因那时候纸还没有普及,人们用来记录当时风俗文化,医药方法,用兵方式制度,账目的一种载体。简牍不只是只有一种形状和单一用途,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厚或薄等各种形状,书写的字体也是很全面的。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简牍数量剧增,而汉简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简牍研究的主要方向逐渐成为对汉简的研究。汉简在表达历史文献的事实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书法墨书真迹。那时候,出现在人们视野的全是一些碑刻、摩崖,所以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那些书法墨迹就是前人的书法状态。但是由于简牍的出土,弥补了人们对书法形态的认识和不足甚至推翻了人们对古人书法的认识。随着近代汉简的出土问世,各种观点在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正确的。汉简的问世再现了两汉时期书体流变的过程,所以,汉简的发现对研究书法史有着重大意义。
二、西汉时期的代表性简牍
在出土的数万枚汉简墨书原迹中,西汉时期的简牍占大多数。西汉的简牍分布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区域:西北地区和江淮地区。这两个地区出土的简牍较多,而西汉的简牍更是数不胜数。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地区的不同简牍进行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从汉简以及对它特征的介绍中看到西汉时期书体由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
(一)西北地区出土的汉简
居延汉简:分为旧简与新简两部分,旧简是被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古居延地区汉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时间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期间;新简是1972年至1974年在甘肃酒泉金塔县破城子地区发现的,称之为“居延新简”。时间从前120年到137年大约包括258年的时间,涉及各类简牍风格,范围比较广。主要内容为汉代边郡遗留下来的各类档案文书。由于当时正处于字体突变的高潮时期,所以书体多样、书风全面,汉简数量庞大,内容较杂,其中还搀杂着西北地区独有的特点,率真粗犷自由等。居延汉简被称为汉代民间书法发展的百科全书。
敦煌汉简:同居延汉简一样也有旧简与新简两部分。内容讲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汉代敦煌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动。与上述居延汉简书体风格一样,都是各种书體兼备,书法风格亦是各具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此汉简分书中有可以和《曹全碑》、《史晨碑》媲美之作。最精华部分的草书、且数量最多。开辟了后世狂草的体势和意蕴之风格,表现出书体宽绰,用笔流畅婉约的特征。
武威汉简:此汉简是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考古学家发现的,时间在1959年。简牍墨迹如初,字形不拘一格,风格兼备。《仪礼》简记载的是流行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仪礼制度,所以专家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晚期。完全具备了成熟汉隶的风格特征,字体为西汉向东汉过渡的典型的分书,书体统一、规范,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露锋入笔加上方形转折、流畅,逆入平出,用笔率意天真烂漫,整体风格古典,没有篆书的笔意,是汉代精写的经书。王杖十简的风格属于西汉晚期,字体间距大小统一,线条粗细变化不明显,波磔明显,笔画纵向伸展,尤其是最后一笔故意拉长,引人注目。东汉初期的医药简是简书中的精品,章草字体,粗放字形,天真烂漫的,纵横奔放,粗犷率意。也体现了西北地域特有的文化质朴风格;另外也可以看出彼时章草出现了固定的笔法,灵活的用笔有连笔,使转自如。
(二)江淮地区出土的汉简
马王堆汉简:马王堆汉简是出土于湖南长沙,七十年代初期发现的。时间为文帝时期(前一七九年至前一五七年),发掘于一、三号汉墓。书体风格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斜势包裹笔画,字形纵长势没有提按,书风古典笨拙,与篆书的字形笔法接近,不是一人所写但风格大体一致;另一种点画大小粗细不一,活泼多变;横画笔势左低右高,起笔逆锋不明显,头大尾细,收笔提锋平起不回锋;竖画粗细长度不均,下笔随意轻松;章法布局有纵行无横行,字数大小随意,不拘束于界格,开启隶变模式,风格接近于出土的战国简帛墨迹。
银雀山汉简: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其中出土的《汉武帝天光元年历谱》竹简时间大概写于西汉文景至武帝初期(公元前一四零年到前一一八年),属于早期隶书。书体有规整和草率两种,从书写风格来看,出自多人手。与马王堆汉简相似,书体为无波势但注重磔笔和线条凝扑与变化的古隶,形态不一,都属于西汉早期书风的代表作。
张家山汉简:此汉简是在湖北江陵张家山的古墓1983年出土的,这批汉简的简牍风格很多,概括出来一种在结体上保留金文字形和特点,字形偏长,有弧笔,线条用笔果断笔力厚重的早期的古隶;另一种与之相反,字形还是纵长型但有明显的波磔,弧线变为直线,厚重且飘逸。总的来说书体气韵生动,直承奉制,结体变化自然。因此说这批汉简的风格差异很大。
三、汉简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古代书法墨迹渐渐展现出来了,简牍的创作潮流被激发,其中包括书法界的书法家还有书法爱好者们。宋代米芾说学习古法必须要看古人的真迹,这样才有意义。简牍是人们直接写在木简竹简上,所以它更直观的反映了那是古人们的日常书写风貌。与同时期的碑刻不同,它是书家书写、工匠雕刻在碑版山壁上的,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化、捶拓,最后被展现出来,我们看到的已经与原貌大相径庭。陈振濂在他的著述中写道在汉魏一段时间,简牍比石碑墨迹更普遍真实,所以简牍为我们以后的这些书家提供了最直观最真实的样貌,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所以我们研究汉代书法最直观的载体的当属汉简,给我们书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从这些书法墨迹中,我们可以学习先民的书法运笔及真谛。让我们更了解两千多年前先民的笔法、气韵,感受先人的书法风采。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并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深入研究,来填补以前对书法是认识的不足,以达到将各种书风融合起来运用到当下的艺术创作中,引领书法创作以及书法史研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以后对于简牍它所涉及的领域也将愈来愈宽,研究也是越发深入,中华民族的上古文明将会以更加清晰地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陈振濂. 近代三大发现对书法新史前120建立的积极影响.[J].2008
[2]董文强. 汉简书艺略论[J]. 名作欣赏, 2013
[3]张显成. 论简帛的文献学研究价值[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
[4]陈振濂. 近代三大发现对书法新史前120建立的积极影响.[J].2008
[5]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李成(1994.3.17-),男,籍贯:山西太原,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职称:无,学历: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