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根
摘要:梨园戏发源于宋朝时的泉州,是我国福建地区的传统戏曲之一,也是我国戏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古南戏活化石”之称。梨园戏也是我国非物质遗产文化之一,因此,在学校的戏曲文化教育中普及梨园戏的技能,对于传承我国独有的戏曲文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中融入梨园戏教学为例,对梨园戏“十八步科母”的教学价值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戏曲;梨园戏;“十八步科母”;戏曲教学
引言:梨园戏中的“十八步科母”是泉州传统梨园戏舞步表演的基础,“十八步科母”在我国戏曲文化和戏曲表演中自有一套表演规范,且表演时的舞步优雅唯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目前我国的戏曲文化的教学中对于“十八步科母”的教学方式涉及较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學生对于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泉州梨园戏缺乏了解,这对于传承我国的戏曲文化是非常不利的。
一、梨园戏“十八步科母”介绍
步”的基础,而“科步”是构成表演动作的基本单元,梨园戏就这样通过“科母”与“科步”的结合完成戏曲表演。而“十八步科母”也是梨园戏表演中最基本的规范,对“十八步科母”的学习也是学习梨园戏最先掌握的要领,因此“十八步科母”也被称为梨园戏中的“父母步”。“十八步科母”中对戏曲舞蹈表演者的各种动作都有详细的规范,如手的动作、视线的跟随、站立的姿势、走场的动作等等。
二、“十八步科母”的教学价值
梨园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而“十八步科母”又是梨园戏中的核心,因此对于融入梨园戏教学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八步科母”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一)严谨性训练
“十八步科母”中对于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种动作都有严格规定,因此通过对“十八步科母”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性,使其表演过程更具规范。规范的表演并不仅仅体现在戏曲中,类似于舞蹈或很多歌舞剧的表演都有严格的表演规范,需要表演者在表演时具有较高的严谨性。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对表演流程规定严谨而细致的“十八步科母”的练习,可以培养其严谨求实的风格,为其将来走上幼儿教育事业的道路奠定基础。
(二)协调性训练
“十八步科母”中对手型、眼神、身段、步伐等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实际学习和表演中,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常会接触到这几个表演形态的结合,而这就对表演者的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对“十八步科母”的学习,可提升学生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协调性,从而提升其表演的细节水平,使其所表演的角色更加形象生动,而这对于舞蹈表演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当然舞蹈动作协调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与努力,通过对“十八步科母”的长时间练习,才能为所表演的角色赋予灵魂,进而通过自己的表演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陶冶情操
梨园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之一,即使传承到现代,仍保留着我国戏曲文化中的独特内涵与底蕴。中职学前教育舞蹈课中融入梨园戏教学,通过对“十八步科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美感,在“十八步科母”的练习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促使学生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三、“十八步科母”的教学应用
梨园戏中的“十八步科母”对于戏曲的表演方式做出了非常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从手、眼、身、步这四个角度着手,以体现梨园戏“一句曲一步科”的特点。
(一)手型
手型是梨园戏表演中的重点,梨园戏表演中的手型可谓是丰富多姿,可以说梨园戏就是通过丰富的手型来实现对戏曲表演中信息的传达。梨园戏中的手型有螃蟹手、观音手、鹰爪手、姜母手、兰花手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重点向学生传授不同手型所表达的不同含义,通过对不同手型的表示和配合来体现出表演动作的特点。例如表演“齐眉”动作时,先将鹰爪手上举,待举到眉毛的位置时改为螃蟹手,这种表演方式多用于表演偷看或偷听的场合,通过手型给与观众提示,是表演更加形象生动,这也是梨园戏不使用水袖戏服的原因。
(二)眼神
手型表示的是动作,而眼神表示的则是情感。在戏曲舞蹈表演中,相较于手型和身段,眼神是表达的难点,以笔者对中职学生的梨园戏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在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后,对于手型、身段都有较好的表现,但唯独眼神的表现不到位,使得戏曲的表演过程显得较为僵硬,缺乏对情感的传达。
(三)身法
身法是“十八步科母”中最基本的规定,在梨园戏表演中,身法包括身体各部位如头、颈、肩、背、腰等部位的组合。在“十八步科母”中,对身法的表演规定体现出一种“圆”的内涵,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所秉承的概念,“圆”讲究表演动作之间的连贯衔接,从而体现出一种“流畅”的感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身法的教学时,应重点教授学生“圆”的动作。除了“圆”之外,“十八步科母”对表演身法还将求细腻,在表演梨园戏时,应注重表演过程的端庄和含蓄,同时注意对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从而使角色形象生动,使表演过程更具有感染力,这也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古典舞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步法
梨园戏中的步法用于配合表现角色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等,通常与台词进行配合。例如“双顿蹄”用于表现着急或悲痛的情绪,“七步颠”用于表现精神恍惚或极度疲惫的状态等。除此之外,梨园戏中还有一种“垂手行”的步伐,这种步伐用于表现古代宫廷中仕女的步伐动作,“垂手行”体现出了梨园戏中优雅、唯美的表演风格,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动作的学习需要协调好手型与步伐,因此这个动作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在日常练习中注意对肢体协调性的练习。
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十八步科母”的教学时,应考虑到现代社会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特点,不能将古老的“十八步科母”直接照搬照用,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适当的改动,以使其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
四、结论
梨园戏是我国戏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梨园戏对于传承我国的戏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中融入梨园戏教学为例,对梨园戏中“十八步科母”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应用进行了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十八步科母”,有助于培养其对待表演的严谨性和身体的协调性,这对于其今后的表演生涯非常有帮助,此外,学习“十八步科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戏曲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审美能力。在进行“十八步科母”的教学时,应注意对手型、眼神、身法和步法这四个重点的教学,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十八步科母”的内涵。而在将“十八步科母”真正用于教学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对其进行适当改动。
参考文献:
[1]吴卉连. 梨园十八步科母及其舞蹈形态考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 8(9):170-171.
[2]罗金满. 泉州梨园戏与民俗文化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3]宋妍. 千年梨园,传承经典--浅论梨园戏与闽南文化之传承[J]. 艺苑, 2014(3):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