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的“进行时”和“将来时”

2019-09-10 07:22邢多多
风流一代·青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嘉善异地长三角

邢多多

2018年11月5日,浙江嘉兴市嘉善产业新城某企业员工叶林像往常一样驾车行驶在上海到嘉善的G60高速公路上。汽车收音机里传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布。叶林形容收音机里的消息让他“为之一振、心潮澎湃”。他是典型的“长三角人”,长期往返于上海与嘉善。从上海某体制内单位离职后,叶林将工作地点搬到了嘉善产业新城——一个与上海、江苏接壤的高新科技产业园。

2019年11月,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一同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叶林最早看到的变化是,5条新的公交线路开通,三地老百姓跨省串门,方便多了。还有更多的变化润物细无声地发生:一颗黄桃,跨省做了“桃王大比拼”,毗邻地区以“小黄桃·大文化”举办了共同的推介会;一幅农民画,嘉善人、青浦人、金山人都画,互相切磋,合办画展已是寻常事;一曲田山歌,吴江、嘉善、青浦乃至湖州人都会唱,大伙聚到一起对歌、编歌和赛歌,别有乐趣……

长三角一体化按下了“快进键”

1976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世界上的城市群体系》的论文中,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列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如今的长三角城市群,正代表中国活跃在世界经济版图,全面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信息研究所所长王振表示,从区域空间上讲,长三角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目前,长三角在转型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等方面都是先行示范区。现在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2018年开始,长三角一体化按下了“快进键”。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上海杭州宁波三市地铁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杭(州)黄(山)高铁通车、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开启、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单位公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故事翻开了新时代的新篇章。

2019年6月14日,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论坛最后一场全体大会上,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表示:“未来3~5年时间,我们希望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規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治理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七个目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将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合力,内部有分工、有特色、有差异,外部则形成合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包邮区”的交通大跨越

对于年轻人来说,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首先带来的是民生的红利。

“本车由东方绿舟站开往黎里古镇……”2019年3月中旬的一个晴天,连接上海青浦和苏州吴江的7618路公交专线上,乘客挤得满满当当,很多人是特意赶来“尝鲜”这班新开通的跨省公交车。

上海市民朱先生从南浦大桥附近的家中乘了一个多小时地铁,赶到东方绿舟站乘车。对他来说,7618路即将前往的黎里古镇虽不陌生,但此前从未纳入过他的旅游计划。而这条线路节假日每天的客流量都会达到1000人左右。

在“青吴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开出跨省公交了。除了吴江黎里至上海青浦的7618路、吴江黎里至嘉善西塘的7619路,在嘉善,329路(姚庄丁栅—上海青浦蒸淀)也已经开通。跨省公交车交织成网,成了寻常事。目前,三省一市第一批重点推进打通的公交互联互通线路就有17条,真正实现了坐着公交就能在长三角“串门儿”了!

除了坐公交穿梭长三角,地铁也是不错的选择。从2019年5月起,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7座长三角城市的轨道交通,实现了手机扫描二维码过闸的“一码通行”,长三角区域也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地铁刷码互联互通的城市群。

余波,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青年科学工作者,目前在嘉善产业新城负责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工作。2019年8月30日,余波从嘉善产业新城下班后,已经是下午5点半了。一小时后,他将在上海虹桥站接一位老朋友,时间所剩不多,可他脸上并无焦急的神色。“在嘉善南高铁站乘坐下午6点的G1322高铁,22分钟就可以到上海虹桥站,6点半在上海虹桥站接人时间完全够。”

余波“20分钟通勤嘉善和上海”的故事背后,正是长三角交通格局的大跨越。以高铁为例,沪宁城际铁路的投入使用,京沪、沪杭、宁杭、杭甬、杭黄高铁的开通运营,还有正在建设的沪苏湖高铁、商合杭高铁、徐淮盐铁路、连镇铁路董集至淮安段,让长三角区域成为中国高铁版图上最密集的高铁网络,编织起了越来越多像余波这样的年轻人的“双城生活”。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一开通,吸引了大批游客。它东起人间天堂杭州,一路西进,走入墨色徽州,最终抵达云海仙境黄山。这条高铁线路的开通,标志着结束了浙江西部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不通高铁的历史,成为了助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重要一环。

吴宗其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从事摄影40年,他的照相机里现在还保留着很多杭黄高铁发车当天的场景照片,并称赞杭黄高铁把杭州的名城、千岛湖的名水和黄山的名山以及沿途各个地区拉近了距离,“今后我出门去摄影会更快、更便捷了。”

在杭州工作的90后小许就在D9551次首发列车上,打算乘高铁回桐庐老家。当天晚上他就在官网上抢票,可惜抢票难度实在太大,只抢到了无座票。虽然是张站票,但能够乘坐首发车“捧个场”还是让他觉得很兴奋。

小许说,以前他从杭州到桐庐乘坐直达大巴最快也要1个半小时,现在乘高铁只要38分钟就可以到达桐庐站,一来一回可以省下很多时间,而且39元的价格也不贵。

医保“一卡通”盘活更多医疗资源

2018年9月28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结算工作正式启动,首批有8个统筹区纳入门诊结算试点。截至2019年7月,长三角地区已有29个城市实现了医保“一卡通”,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在上海市二、三级主要医疗机构和江苏省、浙江省所有设区市已实现全覆盖,安徽省也有4市纳入联网覆盖范围。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已经覆盖三省一市1200余家医疗机构。

异地门诊直接结算的过程,通俗而言就是“先在本地备案,然后异地持卡就医”。患者只要在区医保中心或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妥异地备案手续,就能在就医地开通异地门诊的医院使用新版社保卡直接结算。异地备案手续也可以通过“一网通办”“随申办市民云”APP等线上渠道办理。

长三角异地就医结算网络的陆续铺开,获益的就有不少在长三角工作、异地参保的在职职工。

“垫钱还不打紧,麻烦的是报销环节。”在徐州工作的上海参保职工郝晓妹,此前报销医药费不仅要到上海宝山,还得准备上海银行卡,报销周期要1个多月,这对于居住在徐州的哺乳期妈妈郝晓妹来说,完全是个力气活。如今,她不用再为报销医疗费用而奔波。

三省一市医保部门明确服务对象范围、待遇政策,将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异地转诊人员等四类人员优先纳入范围,并按要求重点结合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工作特点和就医需求,优化备案及转诊服务,精简备案及转诊手续,扩充备案及转诊渠道。

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盘活了各种医疗资源,在沪苏浙皖养老的老年人群体,成了长三角异地门诊结算的直接受益者。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照顾父母也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从南京西南郊的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退休的张艳,长期居住在南京市区。由于是上海参保职工,一直以来,她的看病费用都要自己先垫付,再拿着发票前往40公里外的公司报销,动辄耗费大半天时间。如今,张艳不仅不再需要垫钱,更不用为了报销而奔波。在她看来,这方便了在长三角地区养老的退休职工。

与上海毗邻的浙江嘉兴嘉善、江苏苏州吴江等地,养老产业也悄然崛起,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在为本地、本省的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同时,瞄准了上海老人的养老需求。来自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9.4%的上海老人表示会“短期异地养老”,2.2%表示会“终身异地养老”,江苏、浙江成为上海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的主要地区。

曾经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的吴林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此前吴林已在上海申园居住了三年,江苏苏州吴园一开业便搬了过来,成为了园里的首批居民。吴林看中的是阳澄湖畔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庭院式的养老氛围,加之他又是苏州人,回到苏州养老更有落叶归根之感。

面对共同的人口老龄化压力,长三角加快区域合作,推进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2019年6月12日,三省一市民政部门签署了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将逐步破除养老服务发展障碍,如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制度,让区域内异地养老的老年人享受户籍所在地的各类养老服务补贴,并能够方便快捷地结算。

人才交流不再有障碍

“没想到在上海松江能打印出在安徽宣城缴纳的个税纳税记录,一下子节省了不少来回跑的成本,真方便!”2019年9月初,安徽保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外派在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职的财务经理刘虎拿着刚出炉的一张个税纳税记录单说道。

刘虎任职的保隆科技是上海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汽车零部件主板上市公司。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下,保隆科技立足上海科创中心和松江G60科创走廊建设,将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网络向苏浙皖地区延伸,与此同时人才要素也互通起来。

刘虎办理出国签证时需要打印个税纳税记录,他的个税在宣城缴纳,因为有事回不去,身份证也不放心寄回去,听说上海松江行政服务中心G60专窗推出了异地打印个税纳税记录的服务,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了。刘虎说:“作为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员工,我感受到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融合发展带来的活力、机会和便利。”

G60科创走廊已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已扩容至沪苏浙皖九个城市,覆盖面积7.6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有4900万,年GDP占长三角GDP总量的1/4,全国占比已接近1/16。九城市间正在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实体化运作的一体化发展集群,探索制度、技术、平台的对接,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要素的“阻隔”。刘虎尝试的个税纳税记录的异地打印直接打破了行政区划间的地域壁垒、数据信息壁垒。

2018年年底,一则重磅消息传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心血管领域专家葛均波教授履新,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葛均波院士前往安徽履新时,也恰逢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机。

“事实上,‘长三角一体化’概念提出前,苏浙沪学术交流往来不断,说实话这三地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安徽省在我所处的心血管领域,确實是个短板,短板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生水平有所欠缺。”履新后的葛均波说,“我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安徽省立医院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医院科研能力、培养一支人才队伍。”

从2019年年初开始,鉴于葛均波院士在心血管领域“一呼百应”的学术地位,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由安徽省立医院牵头,已经建立了由200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心血管医疗联盟,实现人才技术互通,同时完善转诊系统。作为第一批跨省市领导的院士,葛均波说这样的专科联盟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正日渐增多,消化领域、泌尿领域等三省一市联盟业已建成,未来将有更多医疗人才资源在长三角一体化平台上流动。

人才发展是推动一切发展的最根本动力。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交流不断升温,极大地推动了人才流动,也让长三角城市的人才配比达到了均衡。在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洽谈会暨2018届高校毕业生择业招聘会上,长三角城市就“组团”前来上海招贤纳士,千家长三角企业推出2.3万余个工作岗位,短短几小时内,吸引1.3万名求职者,收到简历1.8万份,达成初步意向5567人次,折射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再升级的趋势和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

2019年9月24日下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20个城市在浙江嘉兴共同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联盟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着力推进人才领域更高水平的协作开放,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猜你喜欢
嘉善异地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嘉善:江南明眸善睐的眼睛
奋斗的“新生代农民工”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黑皮精灵异地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