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勇 廖会杰
摘要:课程思政是实现课程育人的必然之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的进行思政教育熏陶。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实现路径是通过专业课程的思政重构、教师总体设计与具体指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中心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落实。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估主要从专业课程的思政重构、思政内容的弥散分布、思政目标的完成质量三个方面进行,过程性考核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考核方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过程性考核;团队翻转
一、课程思政及其重要性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的教育培养,融入到各类各门课程之中,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或隐或显的受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熏陶,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课程思政是对各类专业课程在育德方面教学要求的提升,要求课程教学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1]”“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3]”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4]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任何正确的、能够给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福祉的专业知识技能,一定包含着先进的思政元素;不同的主流政治制度、文化等所决定的主流专业知识技能,必然包含着相应制度与文化的基因。思政课程之外的各类课程(统称为专业课)都包含有思政元素,如何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出来,形成课程思政独特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系,是高质量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性工作。
大学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一个标准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基本胜任相关专业工作的专业素质提升阶梯,拾阶而上,能够成为一个社会接受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有可能成为建设者,也可能成为破坏者,关键在于思政取向。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阶梯加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正确的思政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保障,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课的“课程”,以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线,按照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完成建设者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建设者的需要;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课的“思政”,就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加强道德品质培养熏陶、加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完成接班人所需的思政教育,是培养接班人的需要。课程思政的内容及目标体系主要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综合素质三个方面。
三、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路径是具身引导。所谓具身引导,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沉浸或深度参与其中。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课的具身引导就是在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活动中,创建能够使学生沉浸或深度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施“思政”内容的熏陶与指导,实现课程专业价值与思政价值的同步内化。
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元素融入到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之中,构建专业价值与思政价值同步实现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教师发挥着关键的总体设计与具体指导作用。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具有“双高一新”的素质。双高就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水平高、思想政治水平高,一新就是教师善于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及方法。双高保证了教师能够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技能中的思政元素,并适时适度的进行正确的引领;一新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技术,完成课程思政课专业价值与思政价值的同步内化。其次,專业课教师应该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的思政重构。根据学生思政状况,将专业知识技能中的先进思政元素,以符合所教学生思政现状的层级、以学生当前乐于接受的方式,重构到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课程创新。第三,专业课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过程性的指导。及时有效的过程性指导不仅有利于思政教育培养,而且更有利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利于专业价值与思政价值的同步内化。
充分保障学生的中心地位与主体作用,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当代大学生只有充分学习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所需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知识的发展从未停步,而且不断加速,往往超前于大学的教材,因循守旧的按照教材进行死板的灌输式教学,难以培养掌握新知识、敢于创新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与主体作用,才能培养造就一批掌握新知识、敢于创新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围绕学生的“学”组织教学,而不是围绕教师的“教”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应用知识的主体,是主动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引导者。
四、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估
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估是更为全面、更为科学,同时也是更为困难的考核评估。专业课的考核一般只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掌握情况,通过结课考试进行评估。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估包含了“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考核与“思政”内容目标的考核评估,不仅考核学生,同时提高了对教师的考核评估。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估更为困难,是因为内容目标更加丰富多样,分为显性与隐性目标两类,隐性目标难以用单一或简单的考核方式完成。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目标的考核评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的思政重构,二是思政内容的弥散分布,三是思政目标的完成质量。
课程的思政重构是宏观考核评估指标,主要从一门课程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评估。是否充分提炼了课程专业知识技能中的思政元素,是否创建了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是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发挥了主体作用,是否及时了解了学生的思政现状,是否设置了过程性的师生思政交流引导机制,是课程思政重构考核评估的主要着力点。
课程思政内容的弥散分布,是微观考核评估指标,主要考核评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的思政强化质点,是否全面、给力,是否均匀的分布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体系之中,是否均匀的分布在教学时间轴上。
思政目标的完成质量,是从学生角度衡量的学习产出指标,通过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量化指标,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对课程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每一门课程都有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内容,每一批学生都有不同的专业与思政现状,与之相对应的思政内容也是具有特殊性的,将这些特殊性的内容提炼为代表性的指标,考核课程前后的变化,是进行思政目标完成质量量化考核评估的着力点。
过程性考核评估与结课考核评估是课程思政课同样重要的考核评估,过程性考核评估甚至更为重要,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过程性考核评估,是在课程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设置考核评估节点,通过评估了解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随时间的完成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总体目标顺利实现。过程性考核评估,能够对课程的思政重构情况及时进行评估、反馈、调整,能够对思政内容弥散分布的情况及作用进行及时评估反馈,能够对课程思政目标的完成质量进行及时的了解、强化。
学生的感受与收益是课程思政评估的基石,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与学习产出是课程思政学生收益的重要评估指标,同时提高学生的快乐感受与收益是课程思政追求的目标。但是,学生的感受与收益有时存在矛盾,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严格要求的教师及作业或自主探索内容较多的课程感受不佳;若干年后,这种严格要求与勤奋学习的收益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才能涌现感恩之情。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设定课程思政的专业及思政教育教学任务,引导大多数学生较为快乐的增加学习性投入,实现学生感受与收益双提高的目标。
五、课程思政的初步教学实践
在经济管理类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管理沟通”、“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实践。
首先,提炼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管理沟通”、“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管理沟通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提炼了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思想政治方面,结合创新创业及管理沟通的理论知识点及实践活动,加入了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内容,融入了深化理解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学习理解改革开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在道德品质方面,加入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在综合素质方面,加入了提升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内容。
其次,进行了课程的思政重构,发挥了教师总体设计与具体指导作用,实现了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创新提出了适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团队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提高能力”作为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国家意志,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推动的重要内容。创新提出了适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团队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团队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学生随机分成学习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合作进行专业知识的自主探究、完成课程相关的团队任务,课堂展示探究结果与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充分的师生交流,师生共同评比各队完成质量,形成良性合作竞争的课程学习机制与学生充分参与的翻转课堂。“团队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实现了“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是符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路径要求的具身引导教学模式。
第三,强化了以过程性考核评估为主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估。安排学生作为助理参与课程的教学管理,按团队进行课程考勤、自主探究、任务完成的考核,团队每个学生轮流承担相应的自主探究、点评发言、考核评分等工作,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交流机会,体现了平等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学生充分参与,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课程教学活动中,自觉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活力的课程学习及持续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提升综合素质。课程实现了次次有交流、周周有考核,团队的得分及时公布,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四,觀察、访谈、问卷及学生感言的统计表明:1)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目标虽然比较隐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主要表现是:强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理解,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抵制邪教及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党中央、团中央组织的活动等等;2)课程思政的道德品质目标得到了良好的实现,敬业、诚信、友善、公正、合作等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3)综合素质目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团队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表达能力、多媒体应用技能等得到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6]《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国发〔2017〕4号
作者简介:
张文勇,汉,男(1961.12-),湖北大悟,本科,教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任职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创业、企业管理和金属材料;
廖会杰,汉,女(1995.10-),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